南阳新野槐书曲艺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渊源

南阳新野槐书曲艺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渊源

槐书,本地曲种。清光绪年间形成于新野县沙堰镇附近的芦堰村,槐书于辛亥革命前夕濒临消亡。1961年新野县文化馆,在开展民间艺术普查时,发现了这一消亡五十年的曲种。把仅有的一位七十七岁高龄的艺人汝新和(艺名汝和尚)请到新野县曲艺队,进行抢救挖掘,记录了《打蛮船》、《小姑贤》等十七个槐书曲目。除《打蛮船》有万余字外,其他大部分均为二千字左右的段子,抢救中对音乐唱腔进行了记谱整理。同年,县曲艺队经过整理加工后把《崔罗斗》、《叉衙门》搬上曲艺舞台。从而使五十年无人演唱的槐书,又重现于观众面前。

据槐书的唯一传人汝新和讲,沙堰一带耍猴人很多,芦堰村有兄弟三人(其姓名已不可考)以玩猴为生,他们南下湖广,西进秦川,为了多挣钱,耍猴时边唱边耍。每到一地,为迎合观众的兴趣,招来更多的观众,就学唱当地的民间小调,后来,逐渐唱一些有情节的词曲,并加进了小锣、小鼓伴奏,约于清光绪二十年(1895)其形式渐趋完善,三兄弟每逢回村,常在家门前大槐树下演唱,听者众多,久而久之,称它为槐书。老艺人汝新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学唱槐书。

槐书的基本曲调只有四个乐句,旋律、过门都具有浓郁的西北韵味,尤其与陕西曲子里的[尖尖花]相似,并揉进了一些新野县的音调,如[垛子句],从而构成了具有叙事性强,曲调明快特点的槐书唱腔。

因槐书具有西北韵昧,因而又产生了另一种说法,即明初洪武年间,在连年争战之后,接着又发生了一场瘟疫,使中原人口大减,新野县境内人烟稀步,明朝廷强迫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一带的老百姓南迁至此。这些移民,为使其后代不忘故土,祖辈相传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人,把从山西大槐树下传来的说书,称“槐书”。

1963年新野县曲艺队青年演员曹献珍、吕成敏演唱的槐书传统段子《崔罗斗》、《叉衙门》参加了南阳地区曲艺会演,获音乐、演出两项奖,自此,新野县曲艺队便把槐书做为上演的主要曲种之一。同时,淅川、南召、方城、唐河等县曲艺团、队互相学习,也把“槐书”这一曲种搬上了舞台。

随着槐书的影响扩大,观众增多,反映现代生活的槐书曲目也不断涌现。1965年,田振荣、曹献珍演唱的现代槐书《夫妻俩》、《双育苗》均在地区曲艺会演中获奖。1978年槐书新作《爱田新歌》参加南阳地区曲艺会演,被推荐为优秀节目赴郑州演出,《河南日报》发表了评论文章。1984年槐书《削价姑娘》在地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献礼观摩演出中获创作、演出二等奖。近年,活跃在山区的南召县说唱团所演唱的槐书《爱田新歌》已成为该团的保留曲目,至今常演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