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常识,可能正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你的常识,可能正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

丨 知叔说: 丨

也许你认为的常识,

却是扼杀孩子想象力的杀手。

------------------------------------------

你的常识,可能正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西瓜为什么不能是蓝色的

01

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常识,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常识是我们很多时候认知世界的一个导航,这个导航伴随着我们一生。

例如:西瓜是内红外绿、内黄外绿的。

对于这样一个常识,似乎没有人表示疑问?是不是?

前几天,知叔带着侄女去一家画室,咨询了一下孩子兴趣班,侄女是一个喜欢画画的小孩子,也是她的天性,2岁开始,就在墙上涂涂画画的,留下了他父亲苦笑不得的记忆。

我说孩子似乎情有独钟对于画画。过了这么些年,孩子5岁了,给她报个兴趣班学习一下。

找了一个不错的机构,机构里面的师资力量都非常好。于是再三了解下,给孩子报了个画画兴趣班。

刚开始,小侄女还是挺开心认真的学习,一会画个鸡蛋,一会画个苹果的。每次把作品拿回来时,都是一脸洋溢着微笑。

大概过了一个礼拜,有一天小侄女哭着回来,拿着手上的作品,似乎非常伤心。

我好奇的过去问她,我说:小善善,你这么了?怎么哭了呢?

“老师说我画错了,哪有西瓜是蓝色的,你见过蓝色的西瓜吗?”

我拿过她手上的画,仔细观摩了一下,西瓜上的是蓝色的,苹果上的蓝色的,然后香蕉也是蓝色的。

我想,作为一个有常识的人,都会认为,小善善的画上错了颜色。

我问他:你为什么要涂蓝色的呢?

她说:“我喜欢蓝色,蓝色很好看,天空也是蓝色的,大海也是蓝色的,西瓜里面有很多水,西瓜也是蓝色的,苹果蓝色的多可爱,送给小朋友吃,小朋友吃多开心啊。”

我听后,感觉很震惊,我觉得,一个小女孩,用简单稚气的语言,表达了多么深刻的想象力和哲理!

天空是蓝色,大海是蓝色,西瓜里面有水,所以也是蓝色!

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暗含着天地孕育生命的空间,水分,传递着纯正的意义,她认为传递是一成不变的,是纯正无改变,无污染的,她想象的美好是一尘不染,传达的感情是一往如初,不觉令人深思!

她说苹果是蓝色,给小朋友吃多开心!你看,孩子都知道分享自己的喜悦予他人,分享自己的爱予他人,她认为蓝色是天然的美,她希望把这份美好传递给其他小朋友,接受到这份美好的小朋友都会很开心!

这是多少大人无法达到的境地,我们被复杂的社会影响和渲染的那么深,人情世故,心机重重,还有多少人能保持那么纯真看世界?

她想象的世界是充满爱,充满阳光,纯真和美好的,而他老师却把认为的常识,带给了她致命的伤害,西瓜一定是红的吗?在没有黄西瓜出现的时候,孩子画的黄西瓜,你会不会又认为是错误的!

我们不要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她的想象可以创造世界上更多的不可能!

科学家的想象把人送上了天空,送到了外太空,送到了月球!

在没有想象之前,任何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存在!

我们的常识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常识让我们只能限制在认知范围以内的认识!再无法更高层面的认识!

要知道,大人才论对错,小孩子只懂感受!

你的常识,可能正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我觉得鹦鹉就是这样的

02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应该都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敢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智力素质,这里包括观察、好奇、怀疑、爱问、追问等等。

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最开始的好奇,想象,再到创造。

我们可以拒绝思考,但不能拒绝想象,如果没有一个具备想象力的大脑,那如何具备创造力的产生!

如果你用成年人的常识去判断孩子的意识形态,很多时候我们会抱着对错的心态,分辨之心去对很多孩子的行为进行做结果的判断。

而这些结果的判断,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行为和意识行为。

就像小侄女的案例一样,如果回到家中父母亲包括我,同样用成年人的意识和分辨之心告诉她:西瓜是没有蓝色的,画蓝色是错的,这样老师会给你打XX,那么你就的画画不合格!

从此,孩子就会认为,她认为的西瓜蓝色就是一个错误的开始,她必须保证从此以后不存在发生这样的事情,而从此她在于很多绘画创造的过程,都会潜意识带有分辨之心,和对错之心来作画。

比如她画棵树,她会先去咨询,老师,树是什么颜色?

画个房子她会问房子什么形状?

画个车她会问车是什么样子?

那么请问我们的孩子在做任何决定和想象之前都已经在为结果而限制了!她一生又还有什么创造力可言?

如果不是鬼马行空的想象,哪里有伟大的毕加索,如果不是充满想象的思路,哪里什么伟大的梵高?

色彩是来源于世界,世界本来就是多彩的,是不同的颜色显现在不同的物质上,只是因为我们有了分辨之心。

所以,我们的常识只是我们分辨之心的动机,但对于我们的孩子,0-7岁前,请让她尽情挥洒她充满想象的世界吧!

你的常识,可能正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松鼠为什么不能穿衣服呢

03

想象力是创造发明的基础。有了大胆的创想,科学才不断发展,有了丰富的想象,时代才不断前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可见,想象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已成为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想象力的培养应从婴孩子开始,针对孩子想象的生理心理特征,探索孩子想象力培养的最佳途径。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中的形象,并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重现,而是对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

你的常识,可能正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04

孩子在一岁之内是没有想象的,一至两岁出现想象的因素。二至三岁想象有所发展,还是处在初级阶段。三岁以后,孩子的想象也没有预定目的,没有主题,常有外界刺激直接不自觉而产生,以想象过程为满足,有意性和创造性的想象初步发展。基于这些特点,知叔建议通过下述途径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1、 扩大孩子视野,丰富孩子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

想象虽然是新形象的形成过程,然而这种新形象的产生也是在过去已有的记忆表象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也就是说,想象的内容是否新颖,想象发展的水平如何,取决于原有的记忆表象是否丰富,而原有表象丰富与否又取决于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的多少。

因此,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就是孩子想象力发展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要指导孩子去感知客观世界,使其置身于大自然中,多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模仿,去观察,通过参观、旅游等活动开阔孩子的视野,积累感性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增加表象内容,为孩子的想象增加素材。

有一次我带领我班小朋友户外活动时,当看到蓝蓝的天上有片片白云时,有个小朋友不禁大声喊:“老师,我真想采下一片白云。”

我问“为什么啊?”

“我想吃啊,好甜。那是棉花糖啊!”

我抬头望去,这片片白云蓬松、柔软,多象一块棉花糖!看来这个小朋友一定经常吃棉花糖。

而另一个小朋友则说:“那不是棉花糖,那是我爷爷放的一群绵羊”,原来这个小朋友的爷爷在农村,养了一群羊,怪不得孩子对羊的记忆表象特别清晰。

可见,孩子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孩子的想象是很重要的。孩子个体的经历不同,想象的内容也有区别。

2、 充分利用文学艺术活动发展孩子的想象

想象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需要经过分析综合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和语言思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通过言语,孩子得到间接知识,丰富想象的内容,孩子也能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想象。

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故事,诗歌等可以丰富孩子的再造性想象,激发孩子广泛的联想。比如在学习故事《小鼹鼠要回家》时,小鼹鼠克拉在外面蹦蹦跳跳的玩,迷路了,怎么办呐?

我们可以通过诱导启发式的提问,开拓孩子的想象,孩子会争先恐后为小鼹鼠想办法,有的说小鼹鼠可以找警察叔叔啊?有的说小鼹鼠可以拔打110啊?

有的则说,搭辆出租车吧,有的则说,雷锋叔叔就爱送迷路的孩子回家……孩子各抒己见,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而想象力也就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其次,美术活动更为孩子的想象插上理想的翅膀。特别是意愿画,可以无拘无束的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构思出奇特、新颖的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孩子的灵感,放飞孩子的想象,点燃孩子创造的火花,鼓励孩子大胆做画,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来。

要评价孩子的美术作品,也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更不能以“象不象”为标准。即使孩子画的四不象,也要与孩子交流,知道孩子所想,有一次我们画意愿画《梦》,有个小朋友画上了月亮还有星星,并且画得月亮有个大缺口。

说月亮不象月亮,说星星又没有棱角,我就问:“你怎么把月亮画成这样子啊?能告诉老师是为什么吗?”小朋友受到鼓励,表达了自己的想象:“我奶奶说,天狗吃月亮,这不是从这儿咬了一口。”小朋友边说边得意的指着缺口。我恍然大悟,及时表扬了这个孩子,并用稚趣的故事讲述了月食的形成过程。

再次,音乐舞蹈活动也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音乐舞蹈的感受,孩子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去理解所塑造 的艺术形象,然后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去表达艺术形象。

比如,音乐欣赏时老师放一段音乐,让孩子去听、去想、去思考,当教师播放情绪激昂的进行曲时,孩子们会雄赳赳气昂昂的大踏步前进,还说自己是解放军,自己是小海军等,当你播放一段轻音乐时,孩子们会很安静,有的说:“老师,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个蝴蝶,在花丛中飞啊飞啊,我好美啊”在优美的音乐中,孩子的情绪兴奋愉快,想象力得到尽情的发挥。

因此说,音乐和舞蹈也为孩子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

你的常识,可能正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毛毛的小蜜蜂也很可爱

3、 游戏可以推动孩子的想象,使其处于活跃状态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可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发展游戏情节,展开自己的想象。

比如,在开火车的游戏中,孩子会骑在小凳子上,嘴里边叫着“笛笛……嘟嘟……”边唱着儿歌:“一列火车长又长,运粮运煤忙又忙,钻山洞,过大桥,呜——到站了——”,你瞧,孩子已经置身于自己的想象中去了,俨然就是一名列车员。

孩子园应当经常开展这样的游戏活动,把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充分调动起来,在轻轻松松的游戏氛围中,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4、 玩具在孩子想象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玩具为孩子的想象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能引起大脑皮层旧的暂时联系的复活和接通,使想象处于积极状态。玩具容易再现过去的经验,使孩子触景生情,从而展开各种联想,启发孩子去创造,促使孩子去想象,有时孩子可以长时间的沉湎于自己的玩具想象中。

比如孩子抱着布娃娃做游戏时,会把自己想象成“爸爸或者妈妈”还会自言自语的说“娃娃不哭,妈妈抱抱,娃娃睡觉”等,这些有趣的游戏,能够活跃孩子的想象,促进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5、 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异想天开

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包括思想上的,行为上的,不要定格孩子的思维,更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让孩子们异想天开。传统的教育往往很死板,直接告诉孩子天是蓝的,太阳是圆的。

这样不好,没有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扼杀了孩子想象的天性。当今的素质教育,正是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想象。歌德的妈妈就很注重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歌德小时侯,妈妈给他讲述故事时,讲一段总是停下来,让歌德自己去想象故事的未来,也许正是基于这种想象力的培养,最终使歌德成为世界上著名大作家。

可见,孩子想象力的培养不仅很重要,还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们异想天开,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不要让常识扼杀了想象,因为想象正在创造不可能!

我是知叔,一个唠唠叨叨的耿直中年,

下期见!

你的常识,可能正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图片来源-

-作者-

知叔:(ID:zhirzj)

国内家庭教育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致力于青少年心理教育及现代家庭关系研究。

一个热衷于教育事业多说两句的耿直中年,

一个对家庭教育有诸多质疑和偏见的小老头,

一个中国家庭教育事业的终身推动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