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嘮叨對管理孩子最無用?一個妙招讓孩子乖乖聽話

為什麼嘮叨對管理孩子最無用?一個妙招讓孩子乖乖聽話

“你怎麼能拿手抓呢?”“快站起來啊,地上能爬嗎?每天給你洗衣服多累啊。”“快點吃、吃快點,我們都要吃完了,全家就你吃飯慢啊。”在很多家庭,每天都上演著這樣重複的語言。

我去鄰居家做客,正值鄰居家小男孩3歲半。這個年齡的小男孩大動作靈活,小動作頻頻出招,滿地打滾、爬高望遠不在話下。在他的世界觀裡,有太多規則可以挑戰,有太多好奇值得一探究竟。然而在老人眼裡,統統都是不乖的行為。

哇啦哇啦哇啦——就在我和鄰居吃飯的短短一個半小時,鄰居家姥姥的嘮叨就沒有離開過孩子。而孩子有改變嗎?完全沒有。他照舊拿手抓飯,照舊調皮搗蛋,照舊挑戰著姥姥的底線。

“你不好好吃飯,晚上就餓你一頓。”姥姥氣呼呼地說。而孩子彷彿無所謂一樣,因為他完全摸清老人的秉性啦,反正天天威脅,威脅了也不兌現。

鄰居送我出門,略帶抱歉地說:“我們家太吵了,你都沒好好上上飯。”我很想告訴她,對孩子嘮叨是最無效的教育方式,除了讓孩子越來越“皮”,根本對言行沒有改進的作用。

“你試試定好規則,然後遵守規則。事情會簡單得多。”我微微笑說。

美國媽媽為什麼不嘮叨——學會“限時”管理

我在美國學習時,有一次應約去美國老師家給孩子教中文。她有3個孩子,老大6歲,二娃三娃是雙胞胎,已經3歲了。約定的上課時間快到了,孩子們在院子裡撒歡。這位美國媽媽並沒有嘮叨催促“快點、老師來了要上課了”,而是態度溫和地說:孩子們,再玩5分鐘我們開始上課了。

奇蹟的是,5分鐘後,3個小孩乖乖地坐到我面前的桌子上,如此遵時讓人非常驚訝。

美國媽媽告訴我,美國的教育理念中,強調限時管理。一開始就要讓孩子有時間觀念。比如告訴孩子,再玩5分鐘就睡覺。但到時間後,孩子們通常會耍賴。“不管他們大哭、滿地打滾,一定要遵守5分鐘的要求。”美國媽媽說。大人的態度非常重要,不能流露出一點遲疑,孩子都是會察言觀色的機靈鬼。嚴格時間管理,孩子自然摸清大人的脾氣,也瞭解時間的概念,就會乖乖聽話。即便不用使勁催促,也能管理好自己。

為什麼嘮叨對管理孩子最無用?一個妙招讓孩子乖乖聽話

嘮叨太多產生超限效應

太多的嘮叨,其實折射的是教育管理的無能。還有很多家長,還把自己焦慮的情緒傳遞給孩子。平時鮮少有時間陪伴、管理孩子,等到孩子犯錯、做出危險的舉動,才用煩躁焦慮的情緒傾瀉給孩子。

事實上,如果家長總是用語言這種刺激應對孩子,那麼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的“嘮叨”反而會引起孩子心理不耐煩而反叛的現象,心理學稱之為“超限效應”。超限效應常常出現在家庭教育中。

當孩子不聽話,不按照家長所希望的那樣做事時,心煩意亂的家長就會反反覆覆對孩子的出格行為念叨甚至威脅,使孩子產生不安——不耐煩——反感討厭的情緒。時間一長,孩子日益產生“我偏這樣做,我就看你能把我怎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為什麼嘮叨對管理孩子最無用?一個妙招讓孩子乖乖聽話

拒絕嘮叨的絕招——用行動

“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每當憤怒的父母數落著孩子時,他們是否意識到,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呢?除了宣洩惱火,根本沒其他作用。“多少次”意味著以前說的每一次“警告”都沒有達到效果。“警告”就是給孩子定規則,不可以做哪些事,然而結果常常相反。孩子們照舊我行我素。

Ok,如何做才能避免囉嗦,讓孩子乖乖配合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行動。

比如,當我鄰居家的孩子第一次用手抓飯時,鄰居可以說:“如果你繼續用手抓飯,這頓飯就不可以再吃了。”接下來,當孩子試圖繼續挑戰規則,用手抓飯時,媽媽根本不需要威脅、嘮叨,只用行動就足以——拿走孩子面前的食物和米飯,“下頓飯再說”。規矩,就這麼定了。

用堅定的行為來表達家長的態度。完全沒必要說那些恐嚇的話,例如:“你再這樣就不給你吃飯了啊”“你再在地上爬就不給你洗衣服了啊。”別說這樣的話,因為說了也沒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