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祭日說說日本侵華日軍化學戰——化學與歷史

6周的血腥屠城,30餘萬同胞慘遭殺害……80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攻陷南京,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今日上午,中國將舉行國家公祭儀式,悼念死難者的同時,更是傳遞出捍衛歷史真相、守護世界和平的堅定信念。

國家公祭日說說日本侵華日軍化學戰——化學與歷史

在這緬懷的日子,我們一起了解日本在日本侵華日軍化學戰。在日本侵略中國期間,日軍對中國軍民使用了大量的化學武器,給中國人民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巨大傷害,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這無疑一種窒息的回憶。

日軍對華化學戰貫穿了八年抗戰的始終,地域遍及18個省,有準確記載的戰例達2,000多次,造成中國軍隊傷亡8萬多人(實際使用的次數和傷亡應多於此)。從繳獲的日軍化學戰記錄與中方記錄進行比較可知,同時期日方記錄次數較多,有時甚至為中方記錄的2-3倍--化學戰殺傷力巨大,很多時候因為沒有受害者生還而無從查證。

日軍在侵華不同時期進行化學戰的情況是有差異的,但基本和戰爭進程一致。在正面戰場上:1937年使用次數較少,且帶有試驗性質,由於發現效果極好,遂迅速總結經驗並改進戰術、訓練及編制;1938-1939年日軍進行化學戰次數急劇增多,而且擴大到戰役規模;1940~1941年化學戰也很頻繁,1943年以後逐年遞減,但到1945年日本投降後,還發生過個別日軍部隊以化學武器頑抗的戰例。

從日軍使用毒劑種類上看、噴嚏性的二苯氰胂(日軍稱"紅1號")最多,佔已知戰例的81%,致死性毒劑佔19%。其中原因並非出於人道考慮,而是由於二苯氰胂可以迅速使無防護士兵喪失戰鬥力(抗戰初期,日軍發現我軍防毒面具無法防禦二苯氰胂),同時,日本士兵的防毒面具又可以提供足夠的防護。另外,二苯氰胂在戰場上有效時間短,通常在幾十分鐘以內--上述特點非常適合支援日軍步兵的進攻。相反,使用毒性大且作用時間長的芥子氣,反而會限制了日軍自己的行動,但日軍往往在作戰不利時大量使用芥子氣,特別是在防禦和退卻時。

國家公祭日說說日本侵華日軍化學戰——化學與歷史

化學戰引發的思考:武器本身並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化學武器同樣如此,但武器發展如果存在空白,就會被對手所利用,並造成自身的巨大損害;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質與量應該成比例,不能僅僅滿足於擁有,必須需要形成一定的規模和戰鬥力,才能確保有效的威懾能力,從而實現"以戰止戰";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應特別注意攻守平衡,任何一種能力的失衡都會降低整體戰鬥力水平的發揮。

總之,化學武器和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對此類事物的一無所知及對國防教育的麻木不仁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