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家里叛逆娃的内心,来看《麦田里的守望者》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家里叛逆娃的内心,来看《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是一部不寻常的小说,整本书脏话连篇,小主人公吸烟、喝酒、打架,负能量满满,看什么都不顺眼,怼老师怼同学怼天地。

看完这些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以上特征好像符合家里那位正处在叛逆期的小祖宗或者相当符合刚好14,5岁的你所侧漏的霸气。

这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描绘了一个16岁中学生视角下的世界。

主人公霍尔顿出身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老师和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而他在学校里看到的就是谈论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虚伪的人和事,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直到被第四次开除。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期间还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但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无法调和的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谈论一部名著,脱离它的社会背景是难以获得有深度的见解的。但我们并非专业的评论家,我们关注的点很小,这样才有可能得到更实用的收获,比如从这本书出发去理解孩子的叛逆。

初中的时候,英语老师说现在我教的语法只是部分正确,你们以后会逐渐接触更完整的用法。每次我都会在心里嘀咕,干嘛不直接全部告诉我们。

以后慢慢长大我开始明白,以当时那个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必须把这个世界的很多东西框在一个小范围里。如果一下子把整个世界展示给他,孩子只会迷惑。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良师益友用心引导,否则就容易钻进牛角尖。尤其对于那些精神敏感,还喜欢思考的孩子。

十五六岁正是孩子开始“睁眼看世界”的时候,他们具备了初步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他们不再盲目崇拜,无条件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对周围的一切有着敏锐的感知,尤其对于那些和他们从小被灌输的美好向左的东西。

一如《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主人公霍尔顿,他在潘西(学校)看到的是校长的虚伪,学生小团体的冷漠排外,男女生关系之间的糜烂,舍友的自私浅薄,没有一丝正面的东西。

人们很容易看到这个世界的恶,孩子更甚。但大部分成年人同时会看到更多这个世界的美好,然后努力奋斗下去。但大部分孩子听过马克思,却并没学会辩证地看世界。

父母的一点社交小技巧会被孩子看做虚伪,老师的一次严厉批评会引起他们带恨的反感。这就形成了偏见,因为他们没有学会完整地看世界。

一旦幻灭,他们在自主观察这个世界时所形成的意识会迅速夺过指挥权。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你会感叹,原来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可以是这个样子。那也就自然而然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出格举动,为什么会挥霍大好时光,为什么敢顶撞老师欺负同学。

小说用了一种稍带神经质的“意识流”写法,语言大胆随意,道出了很多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的心声。区别是霍尔顿到处嘴上骂骂咧咧,而很多小伙伴可能只是在心里画个圈圈诅咒。

但不要只过眼瘾,越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说明越该反思,越该刷一刷《阿甘正传》补充一下正能量。

而对于家长,这可能就是很多不成熟孩子眼里不成熟世界的一种版本。你要做的也许并不是推倒重建,而是给这个世界加进一些正在阳光下发生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