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各岗位工资标准汇总

事业单位各岗位工资标准汇总

(一)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基本工资标准

事业单位各岗位工资标准汇总

(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工资标准

事业单位各岗位工资标准汇总

(三)事业单位工人基本工资标准

事业单位各岗位工资标准汇总

事业单位的工资组成是什么?

现行的事业单位工资构成是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主要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生活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补助。)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位基本工资。

职称评审与工资待遇有影响吗?

我国职称从评定方式来分,可以分三类。一类是考试类的,第二类是考评结合的,第三类就是评审类的。同时对于专业上来说有29大系列,则这就表明职称级别对应不同的岗位级别,在工资待遇上也就有很大的差异化。

行测文字资料分析题专项训练

从垂直高度来看,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十分明显。海拔200米以下的陆地面积占27.8%,而居住在这一高度内的人口比重却占到56.2%,200米—500米高度的陆地面积占全部陆地的29.5%,而居住在这一高度内的人口为24%,500米—1000米高度的陆地占总面积的19%,人口占11.6%。也就是说,世界人口90%以上是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比较低平的地区。尽管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永久性居民已达海拔5000米的高度(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和我国西藏),最高城市也达到海拔3976米(波利维亚的波托西)。

1.居住在海拔200米—500米这一高度内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

A.56.2% B.27.8% C.24% D.29.5

2.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在哪一个高度的陆地上?

A.0—200米 B.200米—500米 C.500米—1000米 D.1000米以上

3.居住在1000米以上高度的人口比重是多少?

A.10% B.8.2% C.11.6% D.9.3%

4.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是哪一个?

A.我国的拉萨 B.南美洲的安第斯 C.波利维亚的波托西 D.日本的广岛

5.海拔200米以上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为多大?

A.56.2% B.27.8% C.72.2% D.29.5%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1.C ;2.A; 3.B ;4.C;5.C。

解析1.这个问题纯粹是从材料中找原始的数据,比较容易。中公教育认为本题需要注意的是,本题问的是人口,而不是地域面积;在供选择的项中,就有面积的数据,千万注意,不要选错。

解析2.该题的难度比第1题稍进了一点,但它也只不过需要首先找出四个高度段的有关人口密度的数据,再加以比较而已,只是绝不能将这些数据混淆了,以免出错。

解析3.简单计算一下即可得到正确答案是B。

解析4.材料中并没有明确地罗列出来,只不过是用一种补充说明的方式点出。中公教育指出材料中也给出了两个最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迷惑作用,所以,必须审慎地领会题意,以免陷入出题者所设陷阱,造成失分。

解析5.只要找出200米以下的陆地面积在总面积中所占比重,再用 “1”去减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是C。

共基础知识的考试范围非常的广泛,考生在复习初期会容易摸不着门路。然而,只要考生们注重了公基考试的几个重要考点,逐一突破,一定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好的学习方法则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首先,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我们要做到理解与记忆并重。

专业知识是基础知识考试的重点内容,考试的方向分两种:一种是直接以“填空”的方式来考查,即考查对知识的记忆程度。这种题就需要我们把每一个知识点记牢靠,主要是一些原则、方向、宗旨等类似的知识。另外一种就是考查对具体知识理解的题。这类题型就需要我们对知识有更深入的把握,需要考生好好掌握释义部分的内容。

其次,对中篇相关法条的学习,我们要做到重点记忆与一般记忆相结合的原则。

中篇的法条相关知识内容多而且十分的枯燥,记忆起来难度较大。但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其实没有必要苛求自己把所有法条都完全记住。对法条的考查,重在理解,当然适当的记忆也是必要的。我们应该在通篇理解法条的基础之上,对画线部分的重点法条要更加深入的理解,争取记住这些重点法条。

最后,书后模拟题的使用以检测,增加学习兴趣为主。

复习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时,我们可以在书本知识复习期间,加入模拟题的训练。把错误的题目摘抄下来,了解知识点,进行知识的总结,这样反复进行,时间久了我们就能够看出效果,分数也会不断的提升。

定义判断试题有如下特点:

1、定义本身不容置疑。依据这个定义所确定的正确选项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规范表述有不一致的地方,考生不要因此产生障碍,这就要求应试者在解题时,要理解被定义项的内涵,不要放大或缩小,否则就会对定义产生误解,犯类似“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错误。

2、题材比较集中,法律概念占据主体题材。前两年的题目几乎全部是法律概念,但2004年以后法律概念的比例有所下降,这也将是以后考试命题选材的趋势;

3、定义、概念本身比较专业,但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有所接触,一般不会很陌生;

4、题目一般比较容易,是一种不需平时知识积累,一点即通,不点易错的题型。

5、提问形式有肯定性的判断和否定性的判断两种类型。前者是指选出一个最符合定义的选项;后者是指选出一个最不符合定义的选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定义判断并不是判断定义本身的正误,而是根据给出的定义(定义核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全面的理解、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最终选择最符合题意的备选项.

这种题不是很难,考的不是平时知识积累,考的是一种领悟能力,是一种严格理解和规范理解的能力,要答好这种题目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并进行小量的训练。

这种题一般是10道,用时一定要控制在8分钟以内,即每道题48秒左右,是标准时间题。

定义判断是大部分地区判断推理部分的必考题型,难度很小,如果考生在平时稍加练习,掌握做题规律,考场上认真审题,完全属于拿分题型。但很多考生却花了大量时间用在这种题型的复习上,效果并不一定很好。

很多人认为知识面越宽,定义判断答对的成功率越高,事实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定义判断和知识面没有关系,如果以专业的眼光来做定义判断的话,反而不利于快速作出正确判断。

因此,定义判断并不需要大量做题,做多了也没有用,做几十道题熟悉题型和强化要点就行了。最好选近两年考的试题,以前考的题没有太大的训练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