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任何事情一旦讓你感到太舒服,它就會形成一種綁架

枕著《論語》,睡出更美好的自己,這裡是小梁在2018年為您帶來的《睡睡平安》。本文內容節選於喜馬拉雅音頻節目《睡睡平安》045期。

梁冬|任何事情一旦讓你感到太舒服,它就會形成一種綁架

01

晚餐吃得太飽,既不利於求學,也不利於睡覺

有位朋友在醫院裡聽《睡睡平安》,念茲在茲,他的第一反應是,枕著輪椅,睡個好覺。所以在睡覺前放空自己,便可以不斷地藉由聖人所講的內容,讓你內心充滿正氣,同時提升靈魂版本,帶著善意和溫暖進入夢鄉。

本篇,小梁要跟大家討論的話題是關於做學問的。不過我認為,這幾條內容同樣適用於睡覺。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我在讀《論語》的時候,發現一件事,除了曾子和有子講的部分之外,孔夫子講的內容常常都沒有提到特別強大的道德標準,反而關心的是你活得怎麼樣,學得怎麼樣——這是一位活得很溫潤的老先生。

好學來自四個維度的觀察——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我們先從“食無求飽”開始分析。

如果一個人吃得太飽,就會有種從身體內部生髮出來的厭離感。回想一下當你吃得很撐的時候,是不是除了幸福感之外,有種什麼都不想做、什麼也不關心的感覺?

我發現,吃飯吃到剛剛好的時候,是你和食物之間發生關係的高潮。如果吃得太多,食物就會讓你難受,其實這種體驗並不那麼愉快。

比如你跟特別的好朋友一起喝酒,喝得特別嗨,但是喝多了還是會暈,還是會吐。哪怕是喝茅臺,哪怕是和文藝女青年一起很愉快地喝酒,喝多了還是會難受。

所以“君子食無求飽”,講究過午不食(“午”有很多種解釋,有人說是午間的“午”,有人說是下午五點的“五”,還有人說是五成的“五”——一半,吃到五成,剛剛不餓就可以了)。

有一次我碰見一位大德,他跟我說他在臺灣碰見一位一百多歲的修行長老。他去求教,長老問他:“你每天吃多少飯?”他說:“我每天吃三頓,每頓大概吃二三兩,不是很多。”長老說:“再減半。”

因為當你吃了一點兒東西,但又不是很飽的時候,神經的敏感度是最高的,求學讀書,也是最有吸收力的。放到睡覺這件事上來說,也是最具“睡力”的。

我發現很多人晚上吃得很飽以後,其實睡得很不好,正如一句話“胃不和則臥不安”,晚餐吃得太飽,既不利於求學,也不利於睡覺。

梁冬|任何事情一旦讓你感到太舒服,它就會形成一種綁架

02

任何事情一旦讓你感到太舒服,它就會形成一種綁架

第二點叫“居無求安”,“安”指的是安逸,甚至是過度安逸。

我們常常說睡覺一定要睡一張很舒服的床。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把自己家裡的睡眠環境做到極致,這可能也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你不可能揹著這套東西滿世界到處跑。比如有些朋友自從戴著呼吸機睡覺以後,每次出差都得拎著呼吸機。

現在連小梁都覺得家裡的床睡著太舒服了(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以致於出去睡哪兒都覺得不舒服。當然你可以說,這是一個減少外出的很重要的理由。但是你不覺得嗎:任何事情都是具有雙面性的。

任何事情一旦讓你感到太舒服,以及遠遠超過一個平均閾值時,它就會形成一種綁架。就像一個每天都吃得很好的人,偶爾帶他去一家普通的餐廳吃飯,他會覺得特別難受。

第三點叫“敏於事而慎於言”。“敏於事”的意思是想起來一件事該做,就立馬做,幹才是本質。“慎於言”——少說話。你所說的一切,也許將來都會令你後悔。

小梁在《冬吳相對論》《冬吳同學會》《國學堂》《梁注莊子》以及《睡睡平安》裡,說了太多話。我常常為此感到隱隱的擔心,可是我好像除了聊天以外,也沒什麼能力。人生的悲劇莫過於此,還是應該少說話。

第四點叫“就有道而正焉”,“就”指的是靠近,就近。這句話的意思是要靠近有道的朋友,不斷地匡正自己的言行。

當我們能做到以上四點的時候,也許就能夠成為一個好學的人了。其實這段話和“學而時習之”是一脈相承的。

梁冬|任何事情一旦讓你感到太舒服,它就會形成一種綁架

03

初級刷新,是每天讓別人看見自己不一樣;高級刷新,是自己知道自己又不一樣了

關於這段話,小梁還有另外的體會——為什麼孔夫子會把一個好學之人(這個“好學”包括了學和習)看得那麼重要?

我們都知道儒家有句話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要不斷地刷新自己以擁抱變革。其實,當我們開始意識到要不斷地突破自己的舒適區,拓展和迎接新的邊界時,這會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

但是超越了自己之後,你才能成為一個“新人”(對於自己來說,你是一個全新的自己)。如果你不能每天擴展自己的邊界,也許就會對那個一成不變的自我充滿厭倦。

之前我在《冬吳同學會》裡和老吳講到我曾經碰到了楊立新先生(著名的話劇表演藝術家),他告訴我他一輩子的主要工作就是演了一部話劇——《雷雨》,從少爺演到了老爹。

我說:“楊老師你怎麼沒變?二十年前我在廣播學院見到你時,你就是這樣,現在怎麼還是這樣?”他說:“因為我每天都在演一部話劇呀。”我當時想:你每天都在演一部話劇,難道不厭倦嗎?難道不覺得沒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嗎?

他接著說:“也許對於一個外人來說,沒有看見我在革新、變化,但是每一場演下來之後,我們哥兒幾個仍然在切磋,比如今天這句話里語調的變化對於情緒的影響在哪裡……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一輩子把一件事裡面的很多細節琢磨透了,每天在看不見的地方隱秘地獲得它的快感,隱秘地獲得它的內生性成長,是刷新自我的另外一個境界。所以,不是要變得不一樣,而是促使內在不斷地打磨和突破。”

初級刷新,是每天讓別人看見自己不一樣;高級刷新,是自己知道自己又不一樣了。

很多年前,我採訪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傅彪老師(傅老師已經故去了),他跟我說:“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哪怕在報菜名的時候,都能夠把你報到痛哭流涕。因為差別不在內容上,而是在非常微小的情緒、語氣、節奏裡。”

同樣一個段子,為什麼我講就不好笑,郭德綱老師講就那麼好笑呢?“你壓力大嗎?”和“你丫力大嗎?”中間的差別很大,短短的幾個字,傳遞出來的韻味,全在功夫裡。

說回來,我們從這四句話裡讀到的不僅僅是求學,更重要的是讀到一個內生性的自我成長的洞察,和一個不斷刷新內在自我版本的意識。

我們每天都在用手機刷微信,不知不覺中,微信已經推出了很多個版本了。好像你並沒有意識到,每天依舊熟練地使用著微信,但是微信的功能卻變得越來越強大,你也越來越習慣,且舒服地與它“長”在一起。

它是如何做到的?一言以蔽之,是因為它不斷地、快速地迭代,而且不斷地在你沒有意識到的過程中內生性地成長,“長”成與你越來越“和”,並且不斷成型的樣子。君子以和為貴,一切修行都是以和為貴,包括之前講的“禮之用,和為貴。”

我們所有自我刷新的結果,都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與自己相合、與內在的祖先相合、與親密的愛人相合、與所在的環境相合,甚至與自己的未來相合。

梁冬|任何事情一旦讓你感到太舒服,它就會形成一種綁架

——互動話題——

為了時常更新自己,

你現在每天堅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