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将神通划分为这五个层次

编者按:有着“经中之王”之称的《金刚经》,属于般若类经典。《金刚经》与种族、年龄、性别、爱好、职业没有任何关系,尤其与信仰没有任何关系,它超越了信仰,不是佛教宗教信仰者的专属。它是哲学经典、修行经典、智慧经典,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学习《金刚经》并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2012年,潘麟先生在净土宗祖庭终南山香积古寺,讲授千古第一经《金刚经》。《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一书即由先生此次授课录音整理而成。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首次从生命科学角度,引领读者直探《金刚经》之本义,重新认识东方文化的内涵与本质。2017年1月,此书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正在“生命与国学”头条号专栏连载中,敬请关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将神通划分为这五个层次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体同观分”有两个要点:其一为如来五眼六神通;其二为诸心皆为非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五眼与六神通”是佛家对神通的归纳和总结:从层次上来讲,概括为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从类型上来讲,概括为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关于这部分内容,在作者的另一部著作《〈瑜伽经〉直解》中有详细介绍,摘引如下:

在印度文化中,唯佛教最善长于对知识和概念整理和归纳。换言之,佛教擅长于将知识体系化。这一点,不仅印度传统的瑜伽学派不如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以及中国的儒、道等,在将知识体系化方面都不及佛教。在对各类神通的整理和体系化方面,佛教同样表现得很卓越。佛教用“眼”来称呼和区分神通的层次。“眼”在梵文中是见地、见识之义,简称为“见”,正见、邪见、高见、俗见等之见。“见”作看到、看见、见到、洞见之义用时,为动词;“见”作看法、见解、见识之义用时,为名词。修行的最高成果“明心见性”之见,即是真实之洞见之义。禅宗里的“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微妙法门”中的“眼”,即是见识之义。这个蕴藏于“眼”中的正法,也即被称之“涅槃妙心,微妙法门”的法怎样传承呢?它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它是“以心传心”的。

在著名的佛教经典《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将神通划分为五个高低不等的层次,其次序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

肉眼:现在传授一招肉眼神通,名字叫“看光”。在所有圣人的图像上,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头后有一个大的光环,有时他们身上也有一个大的光环。这个光环不是只有圣者们才有,其实每个人都有。现在生物学把人体周围的这个光环叫做“生物光”。在几十年前,前苏联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摄影方法,可以清楚地拍摄到生物体(动物和植物)周围的生物光。这就证明了,不仅圣人们周围有一层光环,任何人都有这层光环,以及任何生物同样也都有这层光环。

后来科学家们就对这些生物光环进一步研究,发现一个植物的叶芽周围光环的形状,就是这个叶芽未来长成后的形状。因为没有任何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所以,科学家们拍摄到的所有叶芽周围生物光环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一旦哪一片树叶周围的光环出现了暗淡,不再像以前那样明亮,几天以后,这片树叶一定会因为某种原因而枯死。如果整棵大树周围的光环出现暗淡,不久,这棵树一定会因为某种原因死去。这就是说,植物的光环有某种预知能力,能够准确地预知到几天或一段时间以后,它自身的变化。

现在传授的这个“看光功能”,它不需要借助任何特殊的摄影技术或什么仪器,而是直接运用我们的肉眼,就可以看到每个人头上和身上的这层光环。具体方法是:随意找一个人站在或坐在墙边,头部和墙之间的距离大约在十厘米左右。墙的颜色最好是淡色,光线不可太强或太弱,自然光最好。看者距离被看者大约在五步之外到十五步之内。观看者此时将自己的目光尽可能地变得朦胧,但注意力需要放在被看者的头部周围。观看者的目光越来越朦胧,越来越朦胧,当朦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突然看到,被看者的头部周围有一层很明亮的光环,这层光环比被看者头后的墙壁的颜色要明亮。一般人头部光环的颜色是银白色的,从头发边缘向外算起,光环大约有1到5厘米厚。等将头部光环看清楚后,再试着看对方身体周围的光环,方法和看头部光环一样。能否看到光环,根本的要领就是:在看时,一定让自己的目光越来越朦胧,同时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对方的头部周围。只要你真正掌握了“让自己的目光越来越朦胧,同时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对方的头部周围”这一要领,几乎所有人都可以立即学会和掌握这种神通。当你真正清楚地看到每个人头部和身体周围都有那层神奇的光环后,你会从内心里认识到,神通不神秘,它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潜在功能。只要你的方法正确,每个人都可以被开发出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的神通。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从自己的手部开始看起:把自己的一只手轻放在面前的一张淡色的桌子上,让自己的目光越来越朦胧,同时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这只手的周围,很快你就能看到,在你的手部周围,同样也有一层明亮的光环。同时你还能看到,在你每个手指的前方都有一束很强的光柱,长度大约有10厘米左右。

通常情况下,明亮的白色和边缘很清晣的光环,标志着这个人的身体大体上是健康的。如果呈现出雾状的灰色,光环的边缘不清晣,则标志着这个人健康程度很低,很可能有一些慢性病。如果这个人头部光环呈现出黑色的雾状,很不幸,这个人很可能会在一周内死亡。如果这个人头部光环的形状一直在变化,一会儿左边厚一些,一会儿右边厚一些,或大或小等,则标志着此时这个人的心情正处在极度的悲伤、焦虑或慌乱之中。有为数不多的人,他们头部呈现出的是黄色、红色等有颜色的光环。出现彩色光环的人,则标志着以下几种可能性:

1.这个人的身心素质非常好,远高于常人。

2.这个人在某个社会领域里拥有很高的地位或权力。

3.这个人拥有高深的生命(意识)境界,他很可能是一个杰出的修行者或生命实践家。例如佛陀,佛经记载,佛陀时常从身体或身体的某个部位,发放出很强的光。这些光可以照射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被这些强光照射到的一切众生,都可以有效地消除业力和增强功德。同时,佛陀头部的光环始终保持着五种或七种颜色:在一圈白色的外面是一圈黄色,在黄色光环的外面是一圈蓝色,在蓝色光环外面则是一圈红色,在红色光环的外面又可能会是一圈紫色等。

看光熟练了以后,就不需要让对方站在墙边了,可以随时随地看任何人。进一步,可以看照片上的人,看照片上的人的方法仍然和看真实的人一样,只是需要加入一些心灵的直觉在里面。此时不完全是用眼睛在看,更重要的是运用你的心灵在看。再进一步,你可以不用看到真实的人。你可以把任何你可能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人想象到你的面前来,然后运用你的心灵之眼去“看”他的光环。

《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将神通划分为这五个层次

在一个世纪前,印度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生命学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哲人,即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1895-1986)。当克里希那•穆提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有一个印度神智学会(Theosophical Society)的成员会看光。有一天,这个神智学会的人走过正在玩耍的克里希那•穆提的身边,他突然发现这个孩子身上的光环是那样的纯洁,这个孩子身上有着非常强烈的能量,有一道光柱从这个孩子的头顶射出直入云霄。他承认,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完美体光的孩子。联想到他们的神智学会正在寻找一个未来的救世主,这位神智学会的成员认为他找到了。于是马上向上级组织报告了他的这个重大发现,并提议立即对这个孩子采取严密的保护并提供给他最好的教育。就这样,克里希那•穆提在英国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并在他步入成年的过程中经历了几次身心巨大的变化后,终于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生命学家和哲学家之一。如果没有当年那位会看光者的发现,克里希那•穆提的人生很可能会呈现出另一种样式。

但是看光功能的层次并不高,它只属于肉眼。同时属于肉眼功能的还有手感探病、体感探病等。

天眼:天眼又分为内视、透视、微视和遥视四大类。内视就是向内看见自己的生理结构和经络气脉等。瑜伽学说中的重要概念气、脉和七轮就是古代具有内视神通的人发现的。还有中医的经络和穴位,也是中国古人通过内视或透视发现的。透视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体透视,就是能看见对方的生理结构和疾病,以及对方的气、脉和七轮等;另一类是穿越物理障碍,看到墙壁外或地下的一些东西。微视是指能看到非常微小的东西,如病毒、细菌等。遥视是指能看到非常遥远的人或物,过去称之为“千里眼”。

慧眼:能看到自己或他人的前世或以前发生过的一些事情,此名之为“追眼”。看到事物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此名之为“预眼”。此外还有思维传感和他心通等,也属于慧眼这个层次。

法眼:能运用禅定力(即心灵力量)改变物体的结构、形状、时空位置等,都属于法眼范围。如运用心灵力量将物体瞬间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将一张纸片撕碎后放在手心里,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后恢复原状;将已经枯黄的树叶放在手心里,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后,打开手掌,这片枯叶已经变成一片绿叶等。

佛眼:什么是佛眼呢?佛眼就是生命内涵的全面朗现,就是自性彻底展现出它的全部内涵。佛眼就是彻底洞察出一切存在真相和生命真相。“佛”是觉醒和智慧之义。佛眼就是洞察出生命和存在真相的智慧之眼。而智慧(即般若)则是一切神通中最大的神通。为何说智慧(般若)是一切神通中最大的神通呢?因为宇宙万有皆自般若中产生,万有皆自般若中成为其自己,万有皆般若之化身和化显。如此可知,当然不会有比般若更大的神通了。佛眼即般若之别名,是本性中的自觉、自明、观照之异称。儒家讲,一名真正的智者,一名生命的觉悟者,其职责和能力所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一位生命的觉悟者,他是要参与进天地的创造中去,参与进历史文明的创造中去的,用他的智慧去为天地、为历史、为万民指示一条道路,指明一个终极方向,为人们打开一条身心内在的解脱之门。难道还有比这更大的神通吗?

在总结了前人的探索成果,并结合我们多年来对神通的调查和研究,归纳出如下几个主要来源:

1.来自禅修

通过对各种瑜伽(在佛家则名之为佛法)和生命修行方法进行一段时间的修行后,有些人会自发地出现一些神通。这是神通最常见的一种来源。历史上记载的那些大修行者的神奇功能,大多属于修证而来的神通。

2.来自梦境

大约有90%以上的人,或多或少地有过这种经历:到了一个新地方,突然觉得这地方怎么这么眼熟呢,仔细一想,对了,在前几天的梦中来过这里;或梦到一些场景,不久后,这些场景就在生活中逐步看到了。这就是一种神通。心理学对梦境有一些研究,他们发现大约有20%以上的梦有预测的能力。这种来自梦境的预测功能尤其表现在亲人之间:突然间梦到远方的某个亲人,睡醒后还觉得很奇怪,很久没有想到这个亲人了,怎么如此生动地出现在梦中呢,几天后,听到那个亲人去世的消息,一回忆才知道,那个亲人正是在自己梦到他的那个时间前后去世的。

以前我认识一个朋友,在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他在静静地读书,周围非常宁静。他突然听到他的一个远房的亲人在喊他的名字,他四处看了看,没人呀,又继续看书。一会儿又听到这个人在喊他的名字,他又抬头四处找了一下,还是没人。他以为那是幻听,就没在意。几天后,他就接到那个亲人去世的消息。一算时间,正是在听到喊他名字的那个时间段里去世的。后来,笔者的这个朋友就有了一种特别的功能:只要他在梦中或冥冥之中听到有人在喊他的名字,那么喊他名字的那个人肯定在不久就会去世。很多年后,这个朋友对我说:“从来没有例外过。”

3.来自先天

有很多小孩子都有天眼或别的神通,这些神通是天生的,不是后天修证来的。因为这些孩子都很小,只有几岁到十几岁。我们以前考察过很多有神通的孩子,一般来说,生来就有某种神通的孩子,他们的功能都比较稳定,功能也比较强。还有一些孩子可以回忆起来某些前世的事情,我们称能够回忆起自己前世某些事情的孩子为“再生人”。当然,每个人都是再生人,都是从他的上一世中来的。我们所说的“再生人”的意思,只是指那些能够回忆起自己前世某些事情的孩子。从我们大量的考察研究发现,凡是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自己前世的孩子,一定伴随着一些神通。但有神通的孩子则不一定能看到自己的前世。

4.来自特殊知识

这里所说的“知识”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一些非常特殊的知识,西方人称这些知识叫做“神秘文化”。比如说,通过看手相、看面相、看星相,甚至通过这个人走路的姿势、说话的声音,或随意书写的一个字等,即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出这个人以前怎么样,以后怎么样,什么时候可能会有什么灾难或重大疾病等。这让我们一般人看来,感到很神奇。

但是这个人本身并没有特异的功能,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预言家,那是因为他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他是通过某种特殊的知识才能准确地做出某种预言的。如果你也掌握了这些特殊的知识,再加上一定时间的实践,你也可以做到和他们一样的准确预言。

5.来自死而复生

每个人死后,一旦他的意识离开他的肉体,该意识马上就具有了所有的神通。任何人都是这样。除了佛眼(就是开悟)他没有以外,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这些层次的神通他都可能拥有。所以人们时常听到这样的传闻:某某人经过一次灾难(如大病、车祸等)后,有了某些神通。那是因为他经过了一次死亡,在死后自然地获得了神通。苏醒后,他就带回了某些神通。

经过对上述这些神通来源的分析,可以看出,神通是人人都具有的潜在能力,只要学习和掌握了相应的修炼和使用方法,人人都是神通者。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天眼之眼在何处。印度人习惯在额头上点一个点,很多人认为那个部位就是天眼部位。其实那只是一个象征,并不是天眼的部位。真正的天眼源自心灵,它是“心眼”,即心灵的眼睛。心灵的眼睛怎么可能在生理上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呢?再加上近几十年来有一个解剖学上的新发现——对脑部中央的松果体的新发现,据解剖学家和生理学家等研究发现,作为腺体的松果体除了分泌抑制性成熟等激素外,在它的表面还覆盖着一层业已退化的视网膜。尽管此视网膜已严重退化,但仍然有一定的感光功能,也即对光线有一定的反应。据此,宗教家和修行家们欣喜地认为: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帮助我们找到了天眼的生理位置或为天眼的存在找到了科学的依据。并进一步认为,只要我们激活松果体,就可以激活出天眼神通(俗称“开天眼”)。这种观点近几十年来流行于全世界,影响很大。但这个观点是一个彻底错误的观点。原因如下:

(1)覆盖于松果体表面的这个视网膜是一个严重退化了的视网膜。我们双眼里的这对未退化的视网膜尚不能拥有透视等天眼功能,如此严重退化的一个视网膜何以能拥有透视等天眼之功能?

(2)解剖学和生理学等科学证实,人的视觉功能是一个与此有关的各器官有机协同下的综合功能。人的双眼之所以能视物,绝非仅仅有一副视网膜,而是有一套完整的视觉系统之故。松果体表面的视网膜除了它自身之外,与之相配套的整个视觉系统全无,试想它何以完成“看”或“视觉”这一复杂的综合功能?

(3)即使松果体表面的这个视网膜,可以达到如我们已有的双眼这样的功能(这是将松果体视网膜功能通过想象提升到了极限),也是不需要的。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功能完好的双眼,再弄出一个功能一样的“第三只眼”出来,岂不是画蛇添足?已有此双目尚不能拥有透视等天眼功能,综合功能远不及此双目的“第三只眼”何以可能?透视等天眼功能,关键在一个“透”字。而解剖学上的视网膜只能反映可见光。而可见光到达物体表面即被折射,不具有穿透物体的透视功能。具有超越物障、穿透时空功能的,只有心灵。故天眼只能是心灵之眼。

有心灵者,即有天眼。因此不存在所谓的“开发天眼”之说。一般人之所以没有所谓的“天眼功能”,根源于他们的所知障,也即他们的成见。他们从小就被教导说:人是没有透视等天眼的,天眼是只有天神才有的视觉能力,我们是凡人当然没有。这个成见牢固地内化进我们的意识和认识之中,成为我们的一个“意底结牢”。如此,人们也就真的没有天眼功能了。这让我们又想起禅宗里的那句名言:“谁束汝?无人束。汝自束之尔。”非独指天眼,包括肉眼、慧眼、法眼和佛眼,统统都是“无人束,汝自束之尔”。五眼中所有的神通,每个人都有。注意,我们说的是“每个人”都有,无有例外。之所以现实中我们没有这五眼,那是因为我们被封锁于自己相关的“意底结牢”中没有超拔出来。

印度女人(也有不少男人)在眉间点一个红点,那只是一个习俗,一个象征着我们需有超越双目肉眼的智慧之眼来看这个世界之意。并不是如外人想象的那样,以为印度人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定人类的天眼即在此处。

《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将神通划分为这五个层次

既然天眼(同样也包括慧眼、法眼、佛眼)就是心眼,因此有心之人皆有天眼。那么现在已经不是天眼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如何运用之,以及如何强化之和提高之的问题。贵在多实践,多运用。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提高技巧。

正面谈一谈“六神通”:

第一,“天眼通”。能够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第二,“天耳通”。能够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天眼通”和“天耳通”可以划归到五眼的“天眼”里去。

第三,“他心通”。能够通过直觉的方式知道他人、佛菩萨等的心思(不是知道他人具体每一个心念在想什么,而是知道他人目前大体上处在一种什么状态和境界之中)、造诣、功德、品行等等。就像师父知道自己的学生和弟子达到什么状态,修行上卡在哪里,如何脱离出来,然后根据此状态,因材施教,给予及时的指导。如在我们所传承的“皇冠瑜伽”这一流派的瑜伽修行中,就十分强调“心传”:只要师生之间、师徒之间达到了心心相印,老师的、师父的所有功德、境界、智慧全部可以在瞬间传递、转化给弟子和学生,成为弟子或学生身心和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也都属于“他心通”的范围。“他心通”可以划归到五眼的“慧眼”里去。

第四,“神足通”。穿墙遁地就属于神足通。我认识一个著名的活佛住在青海省果洛县,那个地方山高水远,交通十分不便,每次从内地回寺院都需要先坐飞机到西宁再转汽车到果洛。有一次下了飞机以后,天色已经很晚了,还下起了鹅毛大雪,从西宁到果洛的道路上有厚达一尺以上的积雪,完全看不清道路。他们在风雪交加中开车走了一两个小时才刚刚出西宁市,如果按照此速度,天亮也未必能够赶回到寺庙,如果车在半路上抛锚,车里几个人都有可能被冻死。司机很担心,就建议坐在后座的活佛说,还是找一家旅馆住下,明天再走吧。但活佛说了一句:“继续开吧!”于是,司机继续开车。仅仅开了二十分钟左右,司机就惊讶地发现:怎么已经到了寺庙门口了呢?!正常情况下,即使不下雪也需要开车两三个小时,下着雪就更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了。可是活佛的一句话,就走完了平时两三个小时的路程。这个就属于神足通——瞬间将汽车、司机、活佛本人从一个空间移动到另外一个空间。这位活佛,他的脚踩在青石板上就如同踩豆腐一样,曾很多次在青石上留下深达一厘米左右的脚印和手印。我曾在西藏看到很多有神通的隐修大师们,手在石头上,一按下去就留下了手印,像这一类现象都属于“神足通”的范围。“神足通”可以划归到五眼的“法眼”里去。

第五,“宿命通”。就是知道自己或他人前世的一些情况。比如西藏的转世活佛可以回忆起自己前世是什么情况,弟子是谁等等。不仅活佛可以做到,修行有成就的人都可以做到。释迦牟尼就有宿命通,他说“昔时我于燃灯佛所……”,他是怎么知道的?用佛法的话说因为他有宿命通,知道自己若干前世所发生的事,还知道一切众生的过去,只要他想知道,他可以随意知道所有众生过去世的所有事情,这就叫“宿命通”。“宿命通”可以划归到五眼的“慧眼”里去,属于慧眼中的“追眼”。

第六个神通只有佛有,而别人没有,叫“漏尽通”。在佛法看来,我们所有的人在没有成佛之前都在“漏”中。“漏”这个词用得特别妙。人的一生就像一个沙漏,福报天天都在漏,寿命也天天都在漏,漏完了,人就死了。爱情同样也是天天都在漏,哪一天爱情漏完了,差不多就该分手或离婚了。这就是为何佛法提倡要惜福的原因。惜福的含义很广:遇到一个爱你的老公或者是爱你的妻子,不要以为爱你是应该的,要知道世事无常,过两天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他就不再爱你了,故而趁着他还爱你的时候,好好珍惜,这就叫惜福;有一个爱你的父母,不要以为他们就该生生世世地爱你,趁着他们还有能力爱你的时候好好地珍惜吧,这就叫惜福。否则等我们的福报漏尽了,突然发现我们的父母离开我们了,我们的爱人不爱我们了,昨天还好好的,怎么今天什么都变了?因为福报被你漏尽了,用完了,这就是世事之真相——万物无常。佛陀成功地超越了这种种的有限,他的福报是永恒的,智慧是永恒的,乃至于他的生命也是永恒的。

凡夫和罗汉的生命叫“分段生死”。意思是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要经历一次生死。出生后活了一段时间,我们就必然地死去,死后又重新投胎出生,再活过一段时间后,又必然地死去,如此反复,以至无穷。菩萨的生命是“变异生死”,即不用经历常人这样的分段生死,不需要通过投胎、出生等等,菩萨可以直接转化,从狗直接转成猫,或者由猫直接转成人,人直接转成神等等。总之,菩萨不需要通过卵生、湿生或胎生,而是直接化生,这就叫“变异生死”。只有佛才是不生不死的,这里的生死是指佛的法身不生不死,佛的肉身其实也是有生死的,正如释迦牟尼死了,这是有确切记载的历史事实。法身不生不灭是因为融入空性之中,超越了一切形、相乃至于色、声、香、味、触、法,进入永恒之中,这种永恒是不生不灭的,佛法叫做证入空性,成为空性。空性就是超越,超越就是空性,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就是超越,超越色声香味触法而成为超越它自己。这个世界上只有“超越”超越他人他物,没有别人超越“超越”。

所以,超越乃世间第一稀有大法!没有方法就是超越一切方法。超越就是创造,创造就是超越。只有处于超越状态,才会源源不断地去创造一切,宇宙就是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来的。我们的人,乃至于我们的贪嗔痴本来都没有,一切好的一切坏的都是后天被创造而来的。那么是谁创造了这一切?是“创造”创造的。创造就是超越,超越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般若,般若就是金刚,金刚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无相,无相就是真相……这些概念都是环环相扣的,实质上只不过是同一本体从不同角度的描述和表达。

超越一切神通谓之“漏尽通”。因为它超越了一切有形有相,它的漏被堵住了,不再漏了,这就叫“漏尽通”。漏尽通只有佛有,连菩萨都没有,因菩萨还有一念法执尚未化除,最后那一念执著就是他的漏。你执著于什么,那个就是你的软肋,那里就会不断地消耗你的精力,消耗你的心智,消耗你的心思,消耗你的情绪,总之,从这个孔里面不断地消耗你,不断地漏你。只有当你彻底的无执无著,超越一切,你的“漏”就尽了,不会再漏了,就会达到无漏之境——佛境。所以说“漏”这个字用得非常高妙,真是“无上甚深微妙法”。“漏尽通”可以划归到五眼的“佛眼”里去。

到目前为止,只有佛家对神通的概括和分类最为科学,最为齐全,这个概括和分类就是“五眼”“六神通”。

《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将神通划分为这五个层次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世界就是每个佛陀所分管与教化的世界,在大乘佛教中,佛陀的数量如“诸恒河所有沙数”,因为每个佛都有各自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故而这些三千大千世界的数量,多得如无量无边的恒河沙数。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尔所国土中”是指除了释迦牟尼所教化的我们这个佛土以外的所有佛土。“所有众生”不仅仅是指释迦牟尼所教化的这个世界的六道众生,和无以计数的罗汉与菩萨们,还包括所有佛国的众生。尽管佛经记载多数佛国里都有像我们这个国土一样的六道众生,但未必是每一个佛国都有六道,比较特殊的西方阿弥陀佛国土就没有六道众生,其国人民都是罗汉和菩萨。

“若干种心”表明其他多数佛国的国民也高明不到哪里去,他们也有生死烦恼,也有无明愚痴,也有六道轮回,也有尔虞我诈,也有相互残杀,也有八苦,人心也不齐,有圣人,也有凡人。所以,咱们也没有必要羡慕其他佛国的众生。

“如来悉知”,无论你有多少种各怀鬼胎的心,各自差异的心,如来全部知道,没有一个遗漏。随后话锋一转,佛陀问须菩提:“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佛陀之所以“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其方法很是特别,即“诸心皆为非心”。没有把众生所具有的“若干种心”着实了、打死了看待,无有执著之故。在佛陀眼中,因为超越了形形色色的众生陷溺之心,所以才能够如实了知众生的各类之心:这是一种很微妙的辩证法。我不是直接知道的,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直接知道每一个人的心——即使有他心通,也只是知道个别人的心,而不可能同时知道所有众生的心——除非有“超级他心通”。获取这种佛之神通的奥妙和窍门就是:没有把对方的心当心看,超越种种之心,便可了知种种之心。

你以为你执著地认为对方有一个心——普通常人的这个心,就真的有这个心么?真的有这么多烦恼心、颠倒心,各种各样心态的心么?在佛陀看来都是不存在的,都是无中生有,硬造出来的。在佛陀的见地中,这种种之心,无非是梦幻泡影般的存在,看似有,实则无。就像电影,在观看的时候一切都像是真实的存在,泰坦尼克号真的沉到海底,很多人痛哭流涕,杰克和露西的爱情被海水无情地淹没了。但走出电影院后,泰坦尼克号在哪里?刚才的悲欢离合在哪里?一切都是光和影而已,什么都没有发生。佛陀看所有众生之心,就像我们看《泰坦尼克号》,爱恨交织地演绎着人生一场场闹剧,这些喜怒哀乐之心,就是“若干种心”。佛陀天天在看无量无边的“电影”,但是佛陀的定力很好,他不把电影着实了看,电影就是电影,就当作光和影来看,他不会投入进去哭得一塌糊涂而不可自拔,这就是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这些所谓的种种之心,其实什么都不是,从来就不曾存在过。无以名之,姑且称之为“心”吧。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句经文是《金刚经》中又一名句,被后人无数次地引用。其意思就是说,在我们一生的时间长河中,种种众生之心,从来就未曾存在过,故皆不可得。你以为在人生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之心、悲欢离合之心,都是真实的么?它们无非就是人生这场电影、这场梦幻中,一系列看似真实、实则虚无的幻觉而已。

禅宗历史上有一个关于德山禅师的著名故事:

在讲解此经第十五品中,我们曾提到晋末高僧道生大师“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依据“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有佛性,皆可成佛”这一大乘佛法之基本观念,只要这个人具备了必要的前提准备,在机缘具足的情况下,就可以顿悟成佛。几百年后,六祖慧能宣布说,这不是一个推理或假设,它在我身上成了一个事实。当六祖慧能开始在岭南传顿悟成佛之法后,天下闻之哗然,于是有一些人抱着尝试的态度去了,在六祖大师三言两语的点拨之下都顿悟了,成佛了。历史上有明文记载,在慧能大师弟子中,得大成就者多达四十三位(皆已证得佛陀之位)。但也有人怀疑这是邪说魔说,德山就是其中之一。

六祖去世后,四十三位大善知识中最杰出的两位是青原行思禅师和南岳怀让禅师。怀让禅师(677-744)于慧能圆寂后,驻锡南岳福严寺弘教传禅,世称“南岳怀让”;行思禅师(671-740)为慧能大师门下首座,慧能去世后弘法于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山静居寺,四方禅客云集,世称“青原行思”。怀让与行思二人各自开辟道场,广开法门,弘扬顿悟成佛之禅法,弟子遍布天下。当时天下的修行人,不是到南岳皈依怀让禅师,就是到江西归于行思禅师,或者先到湖南后到江西,又或者先到江西后到湖南,总之,就是相互穿梭,往来于江、湖两地,不绝于道。“走江湖”一词就此而来(江指江西,湖是湖南,走江湖就是从江西走到湖南,或从湖南走到江西。“走”者,走访之义也;“访”者,参禅访道之义也)。近年来被武侠小说家借用,“走江湖”由最初禅宗的世界、佛法的世界变成了打打杀杀的武侠世界。

当怀让禅师以南岳为中心,行思禅师以青原山为中心广为传法时,顿悟禅(即慧能所弘之南宗禅法)得到进一步地推广。德山宣鉴禅师(782-865),四川剑南人氏,幼年出家,对各家经论颇有研究,学问很好,时常给信众讲《金刚经》,时人称为“周金刚”。在写了一部《〈金刚经〉青龙疏钞》后,听说南方禅宗盛行,大讲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天下学人莫不归附,心里愤愤不平,说道:“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即捣毁)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于是,德山宣鉴禅师便担上自己多年所注的《青龙疏钞》,离开四川,准备去湖南、江西,找那里的禅宗“魔王”们一决高低。

唐玄宗曾亲自注解过《金刚经》,名为《御注〈金刚经〉》。注解完《金刚经》后,又令长安青龙寺高僧道氤大师(668-740)对其所注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奉唐王令,于是道氤大师撰写了《御注〈金刚经〉宣演》6卷。因道氤大师于青龙寺内撰写此书,故《御注〈金刚经〉宣演》又名《青龙疏》。《青龙疏》书成后,玄宗下令将此书与其亲自注解的《御注〈金刚经〉》一起刻板印刷,流通天下。当时在四川的德山宣鉴禅师对《青龙疏》又作了进一步注释,名为《〈金刚经〉青龙疏钞》,简称《青龙疏钞》。

有一天,在去澧阳的路上,宣鉴禅师遇见一位老婆婆在龙潭山山脚下的一处路口卖烧饼。一个多月来,宣鉴禅师天天挑着担子赶路,此时已经很累了,于是他便在老婆婆的饼摊前停下来,放下担子歇息一下,顺便准备买一些点心(唐时称烧饼为点心)充饥。

老婆婆指着他的担子问:“这个是甚么文字?”宣鉴禅师回答道:“《青龙疏钞》。”

老婆婆又问:“讲何经?”宣鉴禅师道:“《金刚经》。”

老婆婆道:“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宣鉴禅师瞟了一眼这位普通的老婆婆,心里并不在意,说道:“请问。”

老婆婆道:“《金刚经》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唐时对出家人的敬称)点哪个心?”

宣鉴禅师一听,傻眼了,张口结舌,无言以对,烧饼当然也就没有吃成。羞愧得连头也不敢抬,挑起担子,径直上龙潭山去了。依止龙潭山的崇信禅师(生卒年不详)修学参禅。

若干年后的一天晚上,宣鉴禅师侍立在崇信禅师身旁到达深夜,崇信禅师道:“更深,何不下去(夜深了,为什么不回寮房休息)?”

于是宣鉴禅师向崇信禅师道了一声珍重,便往外走。脚刚踏出门,却又缩回来了,说道:“外面黑。”

崇信禅师于是点了一支纸烛,递给宣鉴禅师。宣鉴禅师正准备伸手接,崇信禅师忽然又将纸烛吹灭了。就在这当下,宣鉴禅师豁然大悟,连忙伏身礼拜。崇信禅师问:“子见个甚么?”宣鉴禅师道:“从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这就是德山大师悟道成佛的因缘。

第二天,崇信禅师升座,告诉大众说:“可中(恰好、正好)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

话音刚落,宣鉴禅师便搬出《青龙疏钞》,堆在法堂前,举起火把,说道:“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通过穷尽玄思言辩,来探求佛法真理,就好比将一根毫毛置于虚空;竭尽世间的聪明学问,以探求实相之妙谛,犹如投一滴水以填巨壑。这样做,徒耗时光,劳而无功。)说完,便点火将《青龙疏钞》焚烧殆尽。

禅宗里非常著名的“当头棒喝”之“棒”叫做“德山棒”,“当头棒喝”之“喝”叫做“临济喝”。

临济义玄禅师(?-867)是禅宗支派——临济宗的开宗祖师,他早年在黄檗禅师门下习禅学法33年,因此承袭了黄檗禅师严峻的禅风。临济禅师常以大声喝斥接引弟子,故世人称之为“临济喝”以彰显他独特的禅教方式。

师(临济)问僧:“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你们怎么理解这四喝之差异呢)?”僧拟议(有一弟子试图回答),师便大喝。

这是禅宗里著名的“临济四喝”之公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德山棒”,德山禅师的禅风以“呵佛骂祖”和“棒喝”著称于世。

试看其如何“呵佛骂祖”:“我先祖见处即不然,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

德山禅师呵佛骂祖的目的,并不是要否认佛教,而是要帮助学人解粘去缚,放弃向外驰求,回归自身:“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氂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

再看其“棒喝”禅风:

师上堂曰:“问即有过,不问又乖。”(一次,德山对弟子们说:“问问题本身就是过错,闭口不问那更是错上加错。)

有僧出礼拜,师便打。(于是,有一个出家弟子从大众中走出来对德山礼拜,这是唐时僧人请求禅师开示前的礼节,但还未等此人开口,德山禅师就一棒子打将了过去。)

僧曰:“某甲始礼拜,为何便打?”(我才开始礼拜,老师为什么打我?)

师曰:“待汝开口,堪作什么?”(等你开口再打,就迟了——想问问题的这个念头一来,你早就该打了。)

据禅宗要典《景德传灯录》卷十五载:师寻常遇僧到参,多以拄杖打。(平时出家弟子们来向德山禅师参学问道,多数时候都会挨拄杖棒打。)

临济闻之,遣侍者来参。(临济大师听说德山有此门风,于是就派遣他的侍者来向德山参学——实为试探。)

教令:“德山若打汝,但接取拄杖,当胸一拄。”(临济对其侍者面授机要曰:“如果德山打你,你就接过他的拄杖,往胸前一放。”)

侍者到,方礼拜,师乃打。侍者接得拄杖与一拄,师归方丈。(当临济的侍者来到德山处,刚刚开始行礼,德山果然举杖欲打,侍者就接住拄杖并放于胸前。德山一言不发就回屋了。)

据《五灯会元》卷七载,德山禅师告众弟子曰:“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无论说得好、问得妙的人,还是说得坏、问得笨的人,都要挨一顿打。)为什么呢?因为德山说过:“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

为什么讲《金刚经》的时候经常举禅宗的公案呢?因为《金刚经》与禅宗两者关系最密切,没有《金刚经》,就没有中国的禅宗。六祖慧能因听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悟道而开创了中国禅宗顿悟禅法,其后弟子大都也从《金刚经》中出生的,叫“依法出生”。像“临济喝”“德山棒”等这样的奇言妙行,怎么理解呢?你没有办法理解。要想理解这些奇言妙行,前提是必须把《金刚经》吃透。因为这一切奇言妙行,无一例外地来自于《金刚经》。因《金刚经》是禅宗的根本大典,是禅宗的灵魂。

《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将神通划分为这五个层次

潘麟先生《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连载二十五

关联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