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乱象,品牌不作为,斯巴鲁的“作死”还在继续

如果让你说三个日系品牌,你肯定会想到丰田本田日产;如果让你说五个日系品牌,估计你会把马自达和铃木加进去;如果让你说十个日系品牌,相信你会把一众日系豪华品牌算进去。

不过,如果没猜错的话,你只有在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才会想起一个品牌——斯巴鲁。

如果打开任意一个斯巴鲁的论坛,基本有两个共性:一是人气都是相当低迷,二是论坛里总会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都说斯巴鲁好,但买的人却那么少?

对于斯巴鲁而言,这是现状的真实写照。

渠道乱象,品牌不作为,斯巴鲁的“作死”还在继续

1

不久前,一封“致中国斯巴鲁经销商全体同仁书”的公开信在网上传播。斯巴鲁,这个销量低迷,存在感极低的日系品牌,竟然以这种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确实是莫大的讽刺。

“致中国斯巴鲁经销商全体同仁书”中提到,斯巴鲁品牌的销量不断下滑,在2017年更是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倒退,其全年销量,仅有三万辆。

信中提到,在这种情况下,“全体经销商建立的信心和投入遭受重大打击,绝大多数经销商出现了亏损,部分在无奈之举下不得已选择了关停”。

最关键的是,这种负面情况非但没有改变,反而继续蔓延,就今年一季度的统计来看,亏损仍在继续。

渠道乱象,品牌不作为,斯巴鲁的“作死”还在继续

2

事实上,“公开信”所言不虚,斯巴鲁在中国市场处境尴尬,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数据显示,斯巴鲁在中国销量在2011年达到5.7万辆峰值之后,连续多年持续下滑,去年就降到了3.1万辆,同比上一年下滑了34%。

渠道乱象,品牌不作为,斯巴鲁的“作死”还在继续

2018年已经是斯巴鲁进入中国的第14个年头,这14年,也是中国车市爆发式增长的14年。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经连续9年蝉联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和汽车市场。

然而,在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斯巴鲁,正在迷失。在主要日系品牌销量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斯巴鲁的逆势下滑,让人颇为不解。

在“致中国斯巴鲁经销商全体同仁书”中,斯巴鲁的经销商代表把斯巴鲁的低迷,归结于斯巴鲁品牌方面的不作为。认为品牌方“并未勇于承担责任去积极改进,而是一意孤行。”

事实真是如此吗?

3

众所周知,斯巴鲁如今仍然是少数几家在华无量产计划的车企。因而中国市场的斯巴鲁车型,完全是进口车。但与雷克萨斯坚持“自我原则”不同,斯巴鲁不在华量产,完全是因为股权与股东复杂纠葛的关系。

表面上看,采用完全进口方式销售的斯巴鲁,在中国并没有合资公司。但由于丰田在2004年接手了通用汽车售出的日本富士重工的股份,从而成为掌握了斯巴鲁母公司16.5%股份的股东。

渠道乱象,品牌不作为,斯巴鲁的“作死”还在继续

鉴于丰田在中国已有两家合资公司,按照中国每家外资车企在华最多只能有两家合资车企的政策,斯巴鲁无法再在中国寻求合资对象。

也就是说,按照现行法规,斯巴鲁只能看作是丰田旗下的子品牌——跟斯柯达与大众之间的关系类似。因而,如果斯巴鲁想要在华量产,只能借用丰田在华的合资公司。

显然,这个路子,是走不通的。

无法借力中资企业,也就无法实现本地化生产。更有讽刺意味的是,丰田这个大股东,不但未对斯巴鲁在中国的发展有任何助力,反倒“征用”了斯巴鲁的产能,让斯巴鲁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工厂为丰田生产了多年凯美瑞车型。

4

无法国产也就罢了,毕竟人家雷克萨斯也是没有国产的计划。但是,渠道的乱象,就是斯巴鲁“咎由自取”了。

此前,斯巴鲁在中国的销售主要依靠三家代理商:庞大集团、上海安吉和东莞意美。其中庞大集团的销售规模最大,网点数量占总数量的60%以上。

作为无合资车企的进口品牌,斯巴鲁在华的营销,主要靠中方经销商的运作。不过,随着经销商和品牌之间的利益博弈,斯巴鲁开始考虑逐步收回代理权。

但是,这样以来,明显会触及到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庞大集团。

渠道乱象,品牌不作为,斯巴鲁的“作死”还在继续

作为中国影响力极大的汽车销售集团,庞大集团的根基极深,在中国市场的关系网,也绝非斯巴鲁可比。因而双方条件一直难以谈妥。

由于斯巴鲁与国内车企的合资事宜因资质不符而屡次告败,急于提高销量的斯巴鲁,只能退而求其次,接受庞大集团对此前由日本富士重工独资的斯巴鲁汽车(中国)有限公司进行投资,与庞大集团一起开拓中国市场。

说白了,这等于是斯巴鲁想从庞大那收代理权,没成功,反而把自己给“卖了”出去。而这样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销量。

结果,斯巴鲁的渠道在这种条件下“统一”之后,不管车的销量如何,庞大集团都不用再担心其代理权存续与否问题。没有了多个经销商之间的竞争制衡,斯巴鲁在华销量开始呈直线下滑之势。

渠道乱象,品牌不作为,斯巴鲁的“作死”还在继续

5

其实,在外人看来,斯巴鲁的股权之争,并不太重要,只要能卖车就行。可惜的是,已经把斯巴鲁装进兜里的庞大集团,并不肯对这个品牌多加投入。

与此同时,由于车型销量低,斯巴鲁和庞大方面为了维持住利润,把单车售价定到相对高位。这样一来,本就因进口而成本居高的斯巴鲁,售价更不占优势。

对于消费者而言,合资品牌在15万-20万区间的SUV车型,有十余款车型可供选择,根本没有理由花费二十多万去买在空间、品质感与配置均无优势的斯巴鲁森林人。

渠道乱象,品牌不作为,斯巴鲁的“作死”还在继续

于是,在股权纷争和渠道乱象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车型性价比的下滑造成市场竞争力的下降,让斯巴鲁已经处于悬崖的边缘。

目前的情况看,就斯巴鲁品牌而言,“人祸”是占了绝大部分原因。而诸多斯巴鲁的经销商,则成为品牌乱象的牺牲品。

而一旦这些基层的经销商都对这个品牌失去信心,那么还有什么办法去拯救斯巴鲁呢?这恐怕已经是无解之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