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種時候,最好不要接offer

有的時候我們收到了公司的offer,但是以自己的能力可以拿更好的薪資。

但是面試的人很有誠意,還提出進公司以後還會調薪。這種情況很容易讓人糾結,不太好意思拒絕。

那麼你應該加入這樣的公司嗎?

這四種時候,最好不要接offer

這四種情況的offer接了很容易後悔。

這四種時候,最好不要接offer

有誠意,但沒錢

實話說話,有誠意有能力的領導,也的確會成為未來工作中幫助我們成長的重要夥伴。

而我們在求職過程中,相比錢,職業發展更應該是我們的關注點。

“誠意滿滿”,錢卻給不到位的初創公司,往往在職業發展方面可能存在致命的缺陷。

我有個外企的朋友,請了老師給孩子補課,一個小時300,他覺得很值。因為老師來了後,孩子對課程感興趣,他自己騰出手來做其他事情。這對他來說這錢花的就值了。

但是他媽不同意,覺得老師也沒做什麼事情,和孩子聊聊天2個小時就拿600走了。這算什麼事情啊?

這四種時候,最好不要接offer

同樣的產出,但是不同人眼裡價值可能是不同的。

的確你很有才能,企業也需要你的加入,但公司層面並不認為你的能力配得上更高的薪水。他們給這個崗位的定薪很可能就沒有到你的預期。而他們對你的能力也不夠信服。

作為求職者要特別小心面試官的一句話:"先漲一點,入職以後再漲。”或者“先別漲太多,入職後再漲的空間沒有了。"

其背後真實的意思通常是:

現在漲不了,入職後再漲的空間也不存在的。

這四種時候,最好不要接offer

這四種時候,最好不要接offer

公司的盈利能力堪憂

同樣一個人才,理論上給類似企業帶來價值也是差不多的。

這家卻開不出市場價來挖人,也側面說明一個問題,他們把人才能力轉化成利潤和收入的能力不夠。

正常企業用市場價養人,能夠帶來收益;優質企業,75%分位的高薪養人,他們照樣有很多利潤;只有不善於盈利的企業,人才戰略不夠清晰的企業,才會以不到50%分位的價格和滿滿的“誠意”去挖人,因為這種企業光是活著,就已經竭盡全力了!

問題來了,作為優質人才,你有意技術扶貧嗎?

這四種時候,最好不要接offer

公司對你的預期太高

我們退一步說,企業糾結了一下,給你開出了你預期的薪資,你要去嗎?

可能還要打個問號,他們既然對崗位的定薪沒那麼高,為了你突破了限制,那麼接下來最可能的事情是:

你人進去後,到了該漲薪的時候,領導一看你已經這麼高了,就少漲一點吧。何況你是打破公司的薪資結構進來的人,那麼全公司上下,從你的領導,到你領導的領導,對你的預期是很高的,容錯空間是很小的。

可能還會塞更多本不該你來接手的任務和工作給你。

這四種時候,最好不要接offer

這四種時候,最好不要接offer

面試流程極其複雜

大概是五年多前,那會兒我也算是個擁有七年經驗的資深打雜,去一家公司面試時,連HR的面還沒見上,前臺姑娘拿出一張候選人信息表讓我填寫……

通常公司這種信息表大概是兩頁,這家公司有快十頁,比人口普查還仔細。我填完後,前臺姑娘又送上厚厚一道材料,說是這個崗位要考核我的翻譯能力。

我翻看了一下,大概二十多頁,全部翻譯好,大概需要兩個小時。

這四種時候,最好不要接offer

我很難接受,但也不想甩手走人。於是抖了個機靈,告訴前臺姑娘,翻譯的內容是給誰看的,不同的受眾翻譯的方式不同。前臺姑娘哪裡知道,在她迷茫間,我說還是讓我和HR聊吧。

她回覆我:“HR在一個會議上。”

於是我等了四十分鐘後,終於和HR聊上。

那公司說實話還算是正經公司,能把面試流程搞這麼複雜我也是很服氣的。

雖然後面的面試都挺正常,但我實在沒興趣去這家公司了。

這四種時候,最好不要接offer

如今已經是數字化時代,所以這種破事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明明已經提供了完整的簡歷,明明可以通過附件上傳實現的事情,很多在線的招聘流程能拖著候選人走上三十分鐘,甚至一個小時。

而此外,面試流程也能慢出翔來,有不少小夥伴來問,面試之後兩個多禮拜沒有回覆了,我還在安慰著基本沒戲,不要放棄。又隔了兩週,小夥伴困惑的來問:那家您說沒戲的,今天來邀約我二面了。

著急的求職者爭分奪秒,佛系的公司一個月失聯。

這企業真是不缺人才嗎?一面、二面之間隔一個月沒聲音的?這種公司的效率以及對人才的態度合理嗎?

對於候選人來說,你也要想想,你有沒有可能是備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