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商F4:拼多多秒殺唯品會,京東不及阿里

中國電商F4:拼多多秒殺唯品會,京東不及阿里

文|陳蘭

十一年前,馬雲在第四屆中國網商大會上就網絡經濟時代下“螞蟻和大象”這個話題,和郭臺銘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探討。

馬雲說:“我這隻螞蟻能踩死你這隻大象。”郭臺銘不信,但他在討論接近尾聲時補了一句:“我覺得阿里巴巴再加上各位網商,應該是一個大象,而且是一個會跳舞的大象。”

你看,從那個時候開始,馬雲以及郭臺銘等縱橫商場數年的企業家,或多或少都已經對互聯網充滿了憧憬和預期,而作為互聯網經濟時代下的重要衍生物——電商,在經濟增長和國家發展以及流量紅利的推波助瀾下,早已成為新的預期。

華爾街曾有一句流行語:對阿里巴巴的正確預期就是阿里將跑贏預期。阿里巴巴如此,電商這個領域亦如此。

論營收:京東遠超阿里

在電商領域“淘金”的,有四個著名的君子:阿里巴巴,京東,唯品會,拼多多。從上市時間開始,這四者就在你追我趕,唯品會是動作最快的一個,2012年便敲響了上市的鐘,接著是京東,2014年5月赴美上市,四個月後阿里巴巴便踏入港交所的大門,如今拼多多也學著唯品會,三歲便打著上市的算盤。

中國電商F4:拼多多秒殺唯品會,京東不及阿里

不過,曾經JAPP間的市場爭奪戰,在騰訊入股京東、唯品會以及拼多多後,逐漸演變成AT之間的帝國之爭。

劉強東帶京東去納斯納克的兩個月前,馬化騰就以2.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京東3.5億多股普通股份,兩人還簽署了電商總體戰略合作協議,馬化騰將騰訊旗下拍拍C2C、QQ網購等附屬關聯公司註冊資本、業務以及資產轉移給京東。到了2016年7月份,騰訊又將剛成立一年不到的拼多多拉入戰壕。這一聯手,三個人就走到了現在。

以電商起家的阿里似乎並沒有因此處於劣勢。從去年Q1的財報來看,阿里巴巴收入385.7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0%,較上一季下降23%,其中核心業務電商的收入佔比82%為315.7億,同比增長47%。

電商收入增長了,但是截至2017Q1季度,其中國零售平臺年度活躍買家同比僅增長7%至4.54億,移動端月度活躍用戶環比僅增長3%至5.07億。而集團此季度成本為154.9億元,與2016年同期相比增長62%,不過較上一季下降19%。

反觀京東,2017Q1季度淨收入就為762億元,同比增長41.2%,活躍用戶數雖然同比增長40%至2.365億,不過不及阿里,而此季度京東的集團成本就比上年同期增長38%至639.89億元。

唯品會跟兩者無法相比,季度淨收入同比增長31.1%至159.5億元,截至2017Q1季度末年度活躍買家即使增長了38%,也才5550萬人。不過,其2017Q1的營業總支出為31.3億元,佔總收入的比例由2016年同期的19.7%下降到了19.6%。

拼多多則處於轉型期,來自在線平臺的廣告和佣金收入取代了原先的自營收入,2016年其自營業務收入為4.57億元,而在2017Q1季度,該部分的收入降至338.5萬元。根據其財報,截至到2017年3月31日的前12個月,平臺上的年度活躍買家為6770萬,平均每個活躍買家年度支出的金額為308.7元,GMV相應的為20.9億人民幣,而季度的營收僅為3740萬元。成立一兩年有這樣的成績,其實不算差,畢竟京東成立六年後GMV才到10002萬。

中國電商F4:拼多多秒殺唯品會,京東不及阿里

早在公佈2017財年第一季度(實際為2016Q2)時,阿里巴巴的微博就發了一條消息:你還認為阿里只是一家電商公司?很多投資者已經不這麼看了。從那時候開始,阿里就已經將公司的業務按照核心電商、雲計算、數字媒體和娛樂以及創新或其他業務四個板塊來分別公佈運營情況,並四個板塊全面發展,比如2017Q1,其雲計算業務阿里雲就同比增長103%,收入21.63億人民幣。

後起之秀:拼多多秒殺唯品會

2017年拼多多全面轉型為平臺電商,從Q2開始完全停止自營業務,取而代之的是互聯網平臺收入,而這一年,也是拼多多高速發展的一年。

中國電商F4:拼多多秒殺唯品會,京東不及阿里

根據財報,其整年的營收與2016年的5.05億元相較,增長245.35%至17.44億人民幣,年度活躍用戶數也從Q2的9970萬,到Q3的1.577億,再增長到到Q4的2.448億,與同期京東的2.925億相差已經不遠。

其GMV也從Q2的38.4億增長到Q3的70.9億,然後到Q4的141.2億,三個季度翻了3.7倍,相當於一個季度翻一倍還多。

另外三大平臺也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增長。

阿里在Q2裡營收同比增長56%至501.84億元,其中電商業務帶來的收入為430.2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58%,其年度活躍消費者更是依然保持中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大約4.66億,實物商品的GMV同比增長49%,而這樣的增長主要則來源於服飾、消費電子、快速消費品等核心品類的推動。

中國電商F4:拼多多秒殺唯品會,京東不及阿里

京東Q2營收為932億人民幣,年度活躍用戶同比增長37%至2.583億,根據財報顯示,其GMV是3353億人民幣,京東還在財報特別強調這樣的計算方式是“行業內主要友商”的近似統計方式。不過在去年618期間,18天的GMV就已經是1199億元,也就是說,第二季度餘下的73天日均GMV只有15.6億元,對比Q1京東財報日均GMV的20.45億元,呈現的是負增長狀態。

中國電商F4:拼多多秒殺唯品會,京東不及阿里

唯品會在Q2也處於增長狀態,其淨營收增至175.2億元,年度活躍用戶總數增長32%至5880萬,單位訂單價格增長到201元,總訂單量高至8480萬,GMV為17.04億元。

中國電商F4:拼多多秒殺唯品會,京東不及阿里

不難看出唯品會的季度營收增長幅度呈下降趨勢,看來從去年12月18日開始騰訊京東與唯品會達成的戰略合作,並沒有給唯品會帶來顯著的增長,甚至營收比上一季度來看,還下降了不少。

中國電商F4:拼多多秒殺唯品會,京東不及阿里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天貓實物商品GMV連續兩個季度創下49%的同比增速。阿里集團CEO張勇在出席分析師電話會時特別提到,取得這樣成績背後的原因是我國消費的巨大拉動作用,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新零售商業力量的全面爆發。

用戶數:拼多多與京東不相上下

去年6月阿里CFO武衛在投資者日大會對阿里2018財年提出了45%~49%的營收增長預期,引爆全場,臺下做著的350多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機構投資者和分析師都發出了“wow”的唏噓聲,因為此前市場對阿里給出的預期分析猜測是在36%~38%。武衛發言的當天,阿里股價上漲了13%之多。

兩個月前阿里披露公司2018財年的財報,營收同比增長幅度為58%,遠遠超出武衛曾提出的預期,同時阿里也創下自IPO以來最高增速。今年第一季度阿里的核心電商收入為512.87億,年度活躍用戶高達5.52億。連CEO張勇都忍不住說:“阿里巴巴集團收穫了一個卓越的季度及財年。”張勇還表示,這得益於核心業務電商的強勁增長以及過去那些年對具長遠增長潛力項目所做的投資。

京東加上2018第一季度已經是第八個季度實現盈利,其淨營收又一次高至1001億元再次領跑賽道,同期增長33.1%,不過這個增長幅度卻是兩年最低水平,另外,其年度用戶數增長27.6%至3.018億,GMV為3302億人民幣。

中國電商F4:拼多多秒殺唯品會,京東不及阿里

中國電商F4:拼多多秒殺唯品會,京東不及阿里

唯品會連續22個季度盈利,淨營收增長24.6%到199億元,年度用戶數為5660萬人,其營收和流量都不及上一季度。另一方面拼多多的用戶出現了激增的情況,幾乎與京東流量持平,不難看出平臺間爭奪用戶情況的激烈。

雖然拼多多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但是幅度卻大大降低,如今又計劃上市,可以說是後生可畏,唯品會2017年的淨利潤雖然向前邁了一小步,但是其用戶跟上一季度相比反而下降,再看上文提到的營收下降,唯品會22個季度的盈利背後隱藏的訊息是市場份額丟失。

去年唯品會兼CEO沈亞說的那句“我們認為與他們的這一層關係,將對唯品會的客戶增長和提升市場份額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彷彿還歷歷在目,然而如今擺在眼前卻不是與騰訊京東合作後的高分成績單。

中國電商F4:拼多多秒殺唯品會,京東不及阿里

這四個電商平臺都有自己對標的客戶群體自畫像,比如唯品會一貫以高活躍度女性用戶聞名,對標女性用戶,阿里天貓對標白領人士,據相關數據顯示,天貓的用戶中有40%的人月薪不低於5000,20%用戶月薪多於10000,用戶相對來說很優質。

京東走的是中高端路線,主力消費人群的年齡在25~40歲之間,他們對電子科技產品有一定的追求,剛好京東是電子科技產品天堂,從某一種程度來說,科技產品是京東的另一張名片,另外騰訊為其提供的微信九宮格格子,以及以前QQ彈窗經常彈出的京東購物精選,也為它提供了不少流量。

拼多多則是與前三者錯位競爭,走出了一個實惠路線,將觸角伸到它們很少觸及或沒有觸及的三線及以下城市,在這條實惠道路上,拼多多讓很多對電商概念貧乏的人開始接觸網購這個東西,逐漸在這些城市佔據了七成左右的市場份額,另外一個重要的點當然還是拼多多抓住了很多人喜歡小便宜的心理。

當然,未來的零售業不屬於任何一家,而是屬於生態,任何消費市場也不允許壟斷,不管是想合縱連橫達成共贏,還是各自獨善其身,至少要有兩家力量展開競爭,通過競爭的方式實現相互制約制衡,才能防止壟斷霸權,這一點可以從共享單車或者外賣市場這些年的沉浮發展都可以得到證實。

中國電商F4:拼多多秒殺唯品會,京東不及阿里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京東在營收方面一直獨佔鰲頭,連阿里都未能超越,甚至還甩阿里一大截,即使是在虧損的2015年京東靠著鉅額的營收數字依然能入圍五百強,然而它的盈利能力卻遠遠不及阿里。

從數據可以看出,阿里的主要營收來源於電商,幾乎年年佔據總收入的至少80%以上,阿里的電商主要是C2C(淘寶),另外還有B2C(天貓的小部分商戶是此模式),反觀京東主要的模式就是B2C,B2C模式便是自營模式,通俗一點說就是自己進貨自己賣東西。這種模式的好處當然是營收特別高,京東自營下的每一筆賬都會計入流水,包括京東物流帶來的收入也算進了營收,從而成就了它超高的營收金額。阿里呢幾乎可以說是一個純粹的平臺電商,自營業務少的可憐,只有天貓的部分商戶是這種模式,平臺上的所有交易流水都屬於入駐商家而非阿里,所以阿里的營收差京東一大截。

這種模式的副作用就是高成本。京東2017Q3的營收成本是707.63億元,同比增長37%,到了當年Q4,營收成本同比增長39.7%到958億元,高營收的背後是高成本的投入。自營模式的運營需要進貨的存儲倉庫、人員成本等,我們都知道京東的物流出了名的快,支撐起物流快的原因便是十幾萬的快遞員,再到今年Q1,京東物流已經建成了並運營515個大型倉庫,總面積在1090萬平方米左右,可以想象這些需要的巨大成本,更不用說京東去年在技術研發上投入的金額就高達45億元了。

所以,在作為第三方服務平臺上,收入都來源於廣告、交易佣金以及技術服務費等相同的情況下,阿里的盈利要遠遠高於京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