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時被氣得,只能暴揍孩子一頓了事」

昨天閨蜜火急火燎的發來求助:

孩子最近跟小朋友玩,總是喜歡搶玩具,搶了就跑,閨蜜多次叮囑、訓斥,娃都不聽。

她家娃還人高馬大的,對方小朋友還追不上,氣得直哭。

最後實在沒辦法管了,我當時被氣得,只能暴揍一頓,拖回了家。

關鍵,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我一邊給她支招一邊跟她說,你太典型了,來吧,你就當我的反面教材來給大家示例一下吧,親閨蜜,不坑你坑誰,哈哈哈。

相信每個媽媽都被娃逼上過這種絕境:大庭廣眾,人前人後,你的孩子或搶玩具了、或打人了、或沒禮貌了,你好言相勸他不聽,甚至用回家威脅他也不吃你那一套。

所有人都看著呢,那個被搶的、被打的孩子還哭著等著要說法呢?

你實在沒了辦法,只能使出殺手鐧,暴揍一頓,算是管教了孩子,也算是給了別人一個交代,然後灰溜溜逃離現場。

但是事後,你卻知道,這樣不是辦法,這沒解決問題。

因為下次,你還會面臨一樣的窘境,然後一樣的沒有更好的辦法,最後選擇一樣的方式結束。

“我當時被氣得,只能暴揍孩子一頓了事”

如果你也有這個問題,首先,我一定要告訴你:這太正常了,這是每個孩子,和每個媽媽都要經歷的磨合。

如果你正確處理,那麼你的孩子在社交中會越來越有教養,但如果你置之不理,或者用暴力解決,逃避問題的實質,那麼孩子也會越來越熊。

灌了半天雞湯,到底該怎麼做呢?

一、還回去或者道歉

這是最簡單的、也最應該的一步,但是,我們卻常常忘了做。

還回去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孩子認識到錯誤,並且改正的過程。

可是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忙著或講道理、或斥責打罵,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或吸收道理,或陷入情緒恐懼,根本沒有機會對事件本身進行反省。

雖然孩子最終被教訓了、被拖走了,但是他可能還沒意識到自己是哪裡錯了。

年幼的寶寶經常犯錯,這本身不是問題,我們教育的意義也是在他犯錯的時候正確的引導和回應。

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修正並道歉,是第一步。

當面改正,在心理學上來講,今後再犯的幾率會大大降低。

就好比偷東西的行為如果一直沒人發現,就可能越陷越深,一旦被逮過一次正著,偷竊的心理就會發生改變,不會輕易再犯。

“我當時被氣得,只能暴揍孩子一頓了事”

二、用行動代替語言

孩子是活在當下的,你說一百遍,別打人啊,搶玩具就不許玩了啊?

沒用!對他們來說,看不到直接的後果,等於沒後果。

3歲之前的孩子(其實5歲之前都有效)限制行為比語言制止更有效。

CC小時候搶玩具,我是這樣處理的。

當發現她搶了,第一次警告(不是口頭說說,而是拽住她,蹲下身,看著她的眼睛,認真的說,不能搶小朋友的玩具,如果再搶,就不能接著玩了,媽媽就帶你回家),現在把玩具還回去,還可以繼續玩。

如果搶了第二次,就直接執行之前的約定,帶回家,即便哭鬧也要帶走,我會跟她共情,說我明白你不想走,可是你再一次搶玩具了,現在的狀態就不適合繼續玩了。

有的時候她會承諾不再搶了還能再玩會嗎?

那也要帶走。

我可以答應她明天早點來,但是今天的錯誤必須今天承擔責任。

人犯了錯,終究是要付出代價的。

今天食言了,明天說的話還有用嗎?

“我當時被氣得,只能暴揍孩子一頓了事”

也有媽媽留過言說,孩子特別不服管,說什麼都沒用,打都不行了。

其實不服管,一定是管教的方式不對。

你以為暴揍一頓才是最震懾人心的,但如果總捱打,孩子可能已經免疫了、不怕了,不就是肉疼幾下麼,疼完了還能接著搶玩具,繼續打人啊。

他不怕打,但,可能會怕不能接著玩。

打罵的效果在初期可能立竿見影,但那只是一種被迫妥協,當他長大了,你打不動了,或者打皮了,他不在乎被打了,暴揍還有個毛用?那個時候你還靠什麼管教?

所以一旦搶玩具、打人就拖回家,比打一頓溫和,也比打一頓有用。

寫出來感覺自己好像很惡毒,但對於孩子來說,打罵真的不是他們最在乎的管教方式,行為被限制才是最令他們擔心的。

也只有有了真正敬畏的,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的自控能力。

這不是壞事,你也不需要自責。

只要你在這個過程中,不帶個人情緒的打擊報復,理智的處理,合理的共情,對孩子就不會有什麼心理傷害,而且知道自己哪做的不對,只要改好了就能繼續玩,孩子也會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好管。

三、心機媽都會提前干預

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等事情發生才去解決,很被動的。

有的時候,為了給眾人一個交代,你也不得不做一些懲戒。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前干預,適合1、2歲對搶玩具、打人概念不清楚的小寶寶,也適合3、4明白了搶玩具、打人不對,但就是沒辦法控制好自己的大寶寶。

當你覺得寶寶快要動手的時候,及時干預,把錯誤扼殺在搖籃裡,也可以幫助寶寶看清楚,自己情緒或行為的轉折點,多試幾次,他自己就能學會慢慢控制。

  • 有段時間被小朋友惹生氣了CC喜歡捏人家,那段時間,她玩的時候,我就會隨時暗中觀察,當她情緒要變的時候,我就立馬出現。握住她的兩隻手告訴她,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如果你不想玩了我們可以回家,或者你也可以選擇跟媽媽玩。 如果你需要一點力量,媽媽可以傳給你(其實就是緊緊握著她的手),她就能不發作慢慢平靜下來選擇繼續玩或者回家。

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父母前期的教育就是要幫他克服心中的衝動,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我當時被氣得,只能暴揍孩子一頓了事”

C媽說

CC越大我越明白,管教孩子,其實就這麼幾年。

隨著孩子越來越大,父母的權利會越來越小。

現在你還能限制人家吃個冰淇淋,限制人家不去樓下玩,10年之後,別,3年之後再說這些,有個屁用?

嘴長在人家臉上,腿長在人家身上,人家冰箱門也會開了,電梯也會按了,你還管得了什麼?

所以,一定要在小的時候,把他的是非觀、世界觀、自律能力、自控能力先培養起來。

這樣等他大了,才能自己去判斷、做取捨。

養孩子應該是漏斗式教育,小的時候要多幹預,幫他進入正軌;大了之後要放手,放他自由前行。

但如果小時候根基沒打好,長大,父母又怎麼放心放手?

所以千萬別怕費事、也別那麼在乎別人的眼光,該管教的時候,要管教,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