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在阿富汗戰場的蘇軍米-24武裝直升機

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世人皆知,以實力而論,阿富汗游擊隊與蘇軍在各個方面都相差懸殊,特別是在武器裝備方面。但隨著戰事的發展,蘇軍在阿富汗越來越陷入到困頓的泥潭。

戰鬥在阿富汗戰場的蘇軍米-24武裝直升機

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

蘇軍的武器裝備中,對阿富汗游擊隊威脅最大的,毋庸置疑是武裝直升機。蘇軍在阿富汗廣泛使用米-24雌鹿系列武裝直升機,這是蘇軍手裡最有效的反游擊戰武器。

米-24武裝直升機除了其他武裝直升機所共有的裝甲防護、串列座艙、旋轉炮塔外,還有一個能搭載8—12名士兵的乘員艙。米-24武裝直升機不但可以運輸空降兵和重要物資,還可以用來營救被擊落的飛行員。有時,米-24武裝直升機還會在乘員艙裡安排一名機槍手,在機身後面安裝7.62毫米機槍,用來在機身拉起時壓制阿富汗游擊隊的高射火力。

最初,在阿富汗的蘇軍米-24武裝直升機大多是單機行動,後來多次遭到攻擊後,蘇軍改變了戰術,即以雙機編隊行動。這樣做至少有一個好處:一旦其中一架直升機被擊落,另外一架至少可以掩護並營救被擊落的直升機機組乘員。

然而,米-24在進行大規模行動時通常採用4機甚至8機編隊的隊形,這樣對那些在良好地形地物偽裝下的阿富汗游擊隊才有明顯的打擊效果。數量的優勢讓蘇軍的直升機機組經常採用一些雙機編隊無法採用的戰術,其中包括著名的“死亡轉輪” :武裝直升機群先是在目標上空周圍盤旋,以確定目標位置,然後不停地火力覆蓋目標;緊接著直升機以梯形編隊逼近目標並且陸續將機頭對準目標,實施火力打擊,進行完頭一輪打擊後的直升機迅速像葵花花瓣一樣向各個方向散開,重磅炸彈以極短的時間間隔從各個方向落向阿富汗游擊隊的目標。

米-24武裝直升機還經常採用“車輪戰”,即由多架米-24從高空輪流向目標俯衝攻擊,然後從低空轉彎脫離,再重新拉起,如此循環作戰,不給阿富汗游擊隊以反擊或逃走的機會。另一個常用戰術是一架米-24在高空吸引阿富汗游擊隊開火,其他數架在周圍山峰後面隱蔽,一旦游擊隊陣地暴露,立即予以打擊。

戰鬥在阿富汗戰場的蘇軍米-24武裝直升機

在阿富汗作戰的米-24直升機

蘇軍在阿富汗常年保持有200架左右規模的米-24武裝直升機,但是機組人員定期輪換。使用範圍擴大到營級,作戰時空軍前進引導軍官(通常是直升機飛行員)攜帶通信工具隨摩托化步兵營或運輸車隊行動。在進攻阿富汗游擊隊時,蘇軍經常先用米-24直升機把120毫米迫擊炮運到游擊隊營地附近的山頂,在夜間用迫擊炮轟擊游擊隊營地,黎明時再用米-24來打掃戰場,結束戰鬥。

具體到為補給車隊護航,米-24經常使用“蛙跳戰術”,即一半米-24在車隊上空掩護,另一半米-24事先搭載少量空降兵佔領車隊前方的制高點,待車隊通過後再收攏空降兵,向下一個制高點跳躍前進。

米-24在阿富汗戰爭中執行了75%的近空支援任務和33%的有計劃打擊任務,所以米-24武裝直升機飛行員的口號是“發動機不停,機槍火力不斷”。

阿富汗的天空是屬於蘇聯人的,從天而降的火力襲擊基本無從抗拒,只能躲避。阿富汗游擊隊為了躲避蘇軍的武裝直升機,經常在堅固的大型岩石後面搭建掩體和火力陣地,有時還會利用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舊堡壘。這些堡壘遍佈阿富汗全國,通常佈於懸崖絕壁上、村莊附近以及道路的三岔口。它們通常由巨石或者厚達3米的土牆掩護,米-24武裝直升機的火箭彈拿它沒辦法。但蘇聯人有其他辦法—用米-24直接投擲炸彈,甚至大型的高爆炸彈。

1980年6月,8架攜帶重磅炸彈的米-24在奪取桑西—杜茲丹山脈的戰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裡洞穴和暗道很多,自古就是土匪的藏身之處,因此阿富汗游擊隊將此處作為一個主要的基地。蘇軍先用BM-21車載多管火箭炮不間斷地覆蓋轟擊整個山地,為地面部隊開闢通路。米-24則在夜晚集結,攜帶重磅炸彈一輪接一輪的轟擊。此時為了多載炸彈,直升機甚至連武器操縱官都沒上。火力傾瀉之下,阿富汗游擊隊的基地淪陷了。

米-24還會投放特種燃燒彈,用來對付阿富汗游擊隊出沒的村莊。這種大威力武器的使用,目的是消滅游擊隊的後勤補給基地,實際上是焦土政策。其中一種燃燒彈是子母彈,彈體內裝有爆炸、燃燒等不同功能的子炸彈,從空中散開後可以產生高溫,不但燒燬整個村莊,而且足以熔化石頭。還有一種被阿富汗游擊隊稱為“火爆”的炸彈,採用2米長的棒狀固體彈芯,爆炸後可以消耗掉周圍的氧氣。另一種是液體燃燒彈,與凝固汽油彈完全不同,其淺褐色液滴散佈在地面上,並不馬上燃燒,一旦有車輛和行人壓上後才開始發火,產生高溫和毒煙,並且難以撲滅。很顯然這是一種為封鎖歐洲某些特定地區(如機場、高速公路等)而研製的武器,在阿富汗也同樣有效。

戰鬥在阿富汗戰場的蘇軍米-24武裝直升機

編隊飛行的米-24

有時,米-24甚至會投擲毒氣彈和化學彈。蘇軍使用裝有化學戰鬥部的57 毫米火箭,實戰證明這種武器威力極大,被擊中的阿富汗游擊隊陣地上不但無人生還,而且死者都如同被凍僵了一樣保持著戰鬥姿勢,說明是中毒後立即死亡。這是蘇軍新式的“昏睡死亡”毒劑,這種毒劑致死速度要遠優於傳統的中等揮發性有機磷神經毒劑(例如甲基氟磷酸異丙酯,俗稱“沙林”)。1980年3月,荷蘭新聞記者貝恩·德布魯因冒死拍到了米-24直升機在賈拉拉巴德地區投擲一種發散綠霧的炸彈的照片,同時還帶回了這種綠霧過後一些因內出血而死亡的發藍的阿富汗人屍體的照片。照片上,一具具屍體腫脹著,慘不忍睹。

米-24武裝直升機成群出動時,通常由米-8直升機伴隨,其上面會乘坐一名觀察員。這些觀察員一般是阿富汗政府軍中的本地人,他們會辨認同友軍交錯在一起的阿富汗游擊隊,有時他們也指出村莊中哪間房子內藏有游擊隊,等等此類。情報通常來自戰俘、親蘇居民或者阿富汗游擊隊內部的間諜和告密者。後者的情報是最不可靠的,這些精明的告密者把有關游擊隊駐地的情報賣給蘇軍後,立刻到游擊隊那裡通風報信,說蘇軍將要轟炸他們的駐地,游擊隊就立刻撤離,並且還會給這些人不少報酬。

有時,這樣的事情中也難免會有一些“黑色幽默”出現。

1982年的一天,一箇中隊的米-24嘗試消滅聚集在阿薩達巴德開會的阿富汗游擊隊領導人。一組米-24負責吸引游擊隊的防空火力,而另一組則封鎖了城市周圍的入口,阻止任何人進出。米-8直升機上的阿富汗觀察員識別出了目標建築,然後整個米-24中隊進入,以火力覆蓋,裡面的人全部被幹掉。然而,當直升機返回基地時這個觀察員就逃竄了。後來他酒後吐真言,蘇軍攻擊的目標其實是當地的一個貴族之家,長期以來一直跟他有私仇,這次總算找到了復仇的機會。

另一件更為可笑的事情發生在坎大哈。一次執行任務途中,機上的阿富汗觀察員指了指下面的一間房子,用阿富汗語嘟囔了兩句。雖然聽不懂阿富汗人說什麼,但是蘇聯飛行員已經心領神會,隨即召集編隊的火力,火箭彈機炮航空機槍一齊開火,頃刻間,那間房子就成了廢墟。阿富汗人大聲吼叫,但是他不會說俄語。其實他想告訴飛行員,那是他自己的家。

戰鬥在阿富汗戰場的蘇軍米-24武裝直升機

在阿富汗作戰的米-24直升機

阿富汗游擊隊極度缺乏防空手段,只能用輕武器和大口徑的機槍來應付米-24武裝直升機,效果十分差。如前面的章節所言,阿富汗人唯一的機會就是把米-24引誘到山谷中,在山頭架上重機槍或者RPG反坦克火箭筒來射擊米-24身上比較薄弱的尾槳或者玻璃做成的駕駛艙蓋,戰果實在不大。

當時曾有西方觀察家預言:假如阿富汗游擊隊能搞到大量防空武器,這場戰爭的面貌就會徹底改變,蘇聯人就會被迫修改他們的總戰略,他們的處境就會變得十分微妙。

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似乎很難很難。阿富汗游擊隊的主要防空武器RPG 火箭筒大多是老舊的RPG-7型,射程小、性能差,早已經過時了,但這已經是他們用來攻擊蘇軍直升機和裝甲車的最可靠武器。除此之外,他們的重型防空武器就是口徑為12.7釐米和14.5釐米的重機槍。可是這些笨重的武器在山地裡行動很不方便,而且沒有牽引的車輛,因而它們無法跟隨阿富汗游擊隊機動作戰。

實力與裝備相差如此懸殊,阿富汗游擊隊的鬥爭前景看起來好像是絕望的。不過,這個世界並沒有忘記阿富汗。蘇軍入侵阿富汗後不久,鄰國巴基斯坦第一個向阿富汗境內的反蘇游擊隊提供支援。

戰鬥在阿富汗戰場的蘇軍米-24武裝直升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