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源於與數字貨幣掛鈎?

2008年1月25日,中國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實驗性生產系統成功上線試運行。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安排部署,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和杭州銀行在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實驗性生產系統順利完成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票據簽發、承兌、貼現和轉貼現業務。

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是由上海票據交易所會同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組織中鈔信用卡公司、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和杭州銀行共同研發的。

這意味著,央媽的數字貨幣研究所所研究的區塊鏈技術,第一次有了實質性的應用。

2016年底,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組建數字貨幣交易研究所,2017年初,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式成立,基於 “區塊鏈”的數字貨幣技術成為了中國央媽的重點關注對象。

幾乎與此同時,人民幣一改此前2年多跌跌不休的趨勢,翻身開始升值。

人民幣升值,源於與數字貨幣掛鉤?

在企業債務高企、資本外流嚴控和大城市房價極度高估的條件下,人民幣並沒有升值的實質基礎,但依然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持續走高,目前已創下2015年8月匯改以來的新高。

我在這裡大膽猜測一下——

升值可能與數字貨幣有關?

實際上,就在數字票據交易所實驗性平臺運行的第一天,很多媒體也都報道了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對於數字貨幣看法的文章。

在這篇名為“關於央行數字貨幣的幾點考慮”一文中,範一飛開篇就提到:

大國發行央行數字貨幣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在設計和投放(發行)、流通央行數字貨幣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系統、制度設計所面臨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為提升央行數字貨幣的便捷性和服務可得性,增強公眾使用意願,可考慮採用雙層(two-tier)投放,來應對上述困難。

更重要的內容在文章的二、三、四部分,範副行長提到:

“央行數字貨幣則應基於賬戶松耦合形式,使交易環節對賬戶的依賴程度大為降低。這樣,既可和現金一樣易於流通,又能實現可控匿名。”

“央行數字貨幣保持了現鈔的屬性和主要特徵,滿足了便攜和匿名的需求,將是替代現鈔的最好工具。”

“正因為央行數字貨幣是對M0的替代,不應對其計付利息。這樣既不會引發“金融脫媒”,也不會由此引致通脹預期,相應地,也不會對現有貨幣體系、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運行產生大的衝擊。”

“數字貨幣是對M0的替代,具有無限法償性,即承擔了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價值貯藏等職能。”

M0,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是流通中的貨幣(包括紙幣和硬幣),而這段話的意思其實就是說,央媽如果發行數字貨幣,將會用數字貨幣來替代M0,而且不會對數字貨幣支付利息。

如果中國人民銀行真的發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量可控、產生過程透明的分佈式數字貨幣,而且還將由中國政府在法律上予以承認,這意味著中國央媽這一條上走在了世界主要大國央行的前面。

如果央媽所發行的數字貨幣數量恆定,這與過去70年來所發行的人民幣紙幣是完全不同的——它一方面具有人民幣現有的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功能,同時它將具有很好的價值貯藏職能。

從這一條上來說,只要央媽能夠在區塊鏈技術上取信於人,那就意味著央媽發行的數字化貨幣是新時代的黃金,遠遠比美元、歐元等當前主流貨幣更可信,完全可以走出國門,替代半個世紀以來整體上不斷貶值的信用貨幣體系(下圖用1968年以來的美元黃金價格來表示美元的貶值程度)。

人民幣升值,源於與數字貨幣掛鉤?

進一步的,如若央媽發行的數字黃金順利走出國門,很久以來中國人苦苦追求而不得的“人民幣國際化”,很可能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推進下去,“一帶一路”等輸出產能的國家戰略也在金融手段上得以實現……

想想都覺得——世界太美好了!

如果不考慮1971年以來以美聯儲為首的各國央行們的“私心”,最適合充當國際貨幣的材料就是黃金,這也是人類經過3000多年選擇的結果。

但是, 1971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後,黃金的“貨幣王者”地位被美國給廢掉,我們才進入到如今這樣一個徹底的信用貨幣時代,自從1971年以來,從數量上來看,全球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種紙幣,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貶值!

幸好,中本聰發明了比特幣,發明了區塊鏈技術,用技術手段實現了人們對貨幣重建的信任。

如果中國央媽在大國央行中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這會造成兩個後果:

第一,很多人手中持有的美元、歐元等當前的主流貨幣,可能想要兌換成人民幣,由此導致人民幣的被動升值;

第二,如果流通中的現鈔和硬幣被央媽的數字貨幣大量取代,這意味著整個社會的人民幣數量將會縮減,如果進一步考慮到貨幣乘數效應,這必將造成人民幣在某一段時間之內會變得更值錢。

還有一個可能是誤傷的後果——那就是,因為區塊鏈貨幣的特性,支付寶這樣的第三方支付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可能還有人想知道,我銀行裡的存款能不能變成數字貨幣?

這個你可以洗洗睡了,因為,根據範一飛的說法,中國現階段央行數字貨幣設計應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替代,你的存款屬於M1,所以不行。

當然,以上過程純屬我個人在範副行長髮言基礎上的YY。

人民幣升值,源於與數字貨幣掛鉤?

實際上,如果中國央媽成為首個發行數字貨幣的主要大國央行,為了避免國家金融利益受損,美國、歐洲和日本肯定不甘落後,也都會紛紛發行自己的數字貨幣,避免中國的數字貨幣入侵——第一個吃螃蟹的央媽,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逆襲可能性不大,倒是更有可能在當前世界貨幣體系中挑起“數字貨幣大戰”。

如果不考慮以上原因,以路財主的有限智商,從傳統的債務、貿易、資產價格、外匯儲備等金融因素分析上,真的看不出來人民幣升值的實質性基礎。

當然,如果不是因為與數字貨幣掛鉤,那麼央媽控制下的人民幣升值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

為將來的一次性貶值留足空間

這不,就在2018年2月5日,委內瑞拉央行宣佈,將其貨幣強勢玻利瓦爾的官方匯率瞬間貶值99%以上。

——嗯,你沒有看錯,就是99%!

1個委國玻利瓦爾的價值,由原來的1/10個美元,變為1/25000個美元——這還是官方匯率,黑市匯率的實際價格只有1/228000!

即便不說委國這種爛政府,根據這麼多年來有點影響力的國家(G20)貨幣匯率情況,你會發現,貨幣升值基本上都是慢慢升,但貨幣貶值,卻絕大部分都是一步到位或者急貶結束——這其實和有人操縱的大宗商品價格或股票價格運行過程很是類似。

例如,阿根廷的2014年初和2015年底(圖中顯示的匯率相對於美元急劇上揚即為貨幣急劇貶值,下同)。

人民幣升值,源於與數字貨幣掛鉤?

例如,俄羅斯的2014年底和2016年初(見下圖)。

人民幣升值,源於與數字貨幣掛鉤?

例如,巴西的2015年(見下圖)。

人民幣升值,源於與數字貨幣掛鉤?

甚至,包括日元的升值貶值都是這樣的情況(見下圖)。

人民幣升值,源於與數字貨幣掛鉤?

甚至,連英國脫歐導致的英鎊貶值,也按照這樣的劇本表演(注意,英鎊兌美元的匯率與其他貨幣是相反的,貶值就是匯率下跌)。

人民幣升值,源於與數字貨幣掛鉤?

其實嘛,我們過去也一直這樣幹,比方說:

1989年底,我們兌美元匯率從3.7瞬間變成4.7;

1990年9月,匯率從4.7瞬間變為5.3;

1994年1月1日,從5.7瞬間變成了8.3;

……

人民幣升值,源於與數字貨幣掛鉤?

如果你覺得以上人民幣迅速貶值發生的時間都已經年代久遠的話,那你想想2015年8月份的匯率改革,人民幣匯率是不是瞬間從6.2變到6.4?

一年來人民幣持續升值的原因,路財主猜到的就是以上兩種可能,不管哪種可能,你都需要做好應對。

當然,如果你有什麼更強有力的邏輯和證據提出第三種可能,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