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了很久《道德經》,怎麼把道理運用到生活中?

秦與韓


《道德經》短短五千餘言,既包含了宇宙根本,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又闡釋了處世方略,人事進退之法。可以說它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還是智慧生活的指南。

學以致用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可是。當發現學的東西用不到生活中去時,那就接著學該如何應用。

找幸福

很多人在相當長的人生歷程中認為幸福或者說是成功的生活等同於物質的富裕、感官慾望的滿足。不錯,人們在獲得物質滿足的同時確實能獲得愉悅感,但只是短暫的,要得到真正長久的幸福感一定要放下外在、表層的東西,而著重從內修養身性。

如何做到?

甘願付出。“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知足,知止。“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保持淡泊之心。“致虛極,守靜篤”。

第三種存在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告訴我們要真假分明,不能混淆是非,難道凡事除了真就是假,除了是就是非嗎?難道沒有介於是非之間或超越是非之上的第三種存在嗎?事實上我們生活當中遇到的很多事件都是難以清晰的給予是非判斷。老子講“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相互依存同時存在的,當陽出現的的時候陰並不是不存在,而是陽的成分太強,陰就隱藏了起來,當時間流逝時陰陽也隨之改變,陰陽的成分也在變化,光線一轉陰就瞬間可以看見,不需要時間,由此可知陰一直都在,只是被陽給遮蓋了。有了這種思維方式,人生的疑惑、不解又能少了大半。

把握好學習的廣度與深度

世界上的知識浩如煙海,學科門類成百上千,一個人窮其一生所能夠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也是十分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只有圍繞自己的目標和職責,找準自己知識結構的重心,進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夠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的,結構不同,功能也會不同。但是這並不是說就要專門研究一門學問,而忽視其他的學科。畢竟沒有哪門學問是能夠獨立存在的,都是會與其他學科有所交叉的,因此,相關的一些學問也是要有所涉獵的,但是要有選擇性地學習。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就是在說見聞廣博並不一定就能夠真正地明白道理,而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也並不一定是靠博聞而獲得。知識太廣泛,意味著不能深入研究其中的一個方面,自然所知不深,只能夠停留在其表面;但這並不是說深耕鑽研的窮經皓首就一定能成為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了。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並不一定去學習很多東西,而是有選擇性地去學習一些對自已有用的知識,並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博學書院


要把握好《道德經》闡釋的“道理”,讀懂弄通吃透。《道德經》說的道理是字裡行間滲透出來的。

首先,《道德經》是寫給“士”的,寫給執政者的。我希望我們的讀書人,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特別是各階層領導都讀讀它,善於從《道德經》中汲取精華,來指導實踐。

我們可以學會辯證看問題,把握好老子的“無為”思想並非什麼都不做,等著上天的賜予,等著命運的安排,而是要遵循自然規律,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不濫為,不妄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實際還是要有所為的,即“無為而無不為”,通俗些說就是“不做又什麼都做”。要把握無為與有為的辯證法,有所為有所不為。本職所在的該為的必須為,不該為的一定不為。為政要腳踏實地,不要搞政績工程,不整事,不弄景。為的太多,轟轟烈烈,出問題必然就多,順應事物之性的無為少為,是明智的。保持穩定是最大的政績,這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也是科學發展的思想。

我們可以經常用《道德經》的思想警示自己,不自我表現,不自以為是,不自我標榜,不自高自大,因為“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自貴者為人所輕。

我們應該把握“守中”的原則,避免“多言數窮”;客觀對待事物,避免“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一類的左傾或右傾。做事不走極端,要適可而止“知止不殆”。

我們要堅持“見(現)小”“守柔”的原則,不示強,不逞強,做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不要追求圓滿,別想著暴富,因為“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也不要狂妄自滿,驕橫的目中無人,因為“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我們要堅守靜重,借鑑不爭、不鬥、善居下處弱、後其身、外其身的思想,置身於紛爭之外,不為榮觀所動,不為利益所擾。

要善於做小事,不把小事做大,易事搞難。要謹慎做事,慎始慎終。

治國理政者不要跟人民動心眼,要取信於民。

要防患於未然,避免邪惡的東西氾濫而擾亂人民的思想。

要遵循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讓貧困的人也能活下去;要減少食稅階層,避免“其上食稅之多”。

國際交往中避免爭強好勝。要慎用戰爭,“不得已而用之” 要“恬淡為上”,“善有果而已”,“勝而不美”,要警惕樂殺人者。

《道德經》可以給我們啟發的思想還有許多,當我們真的讀懂了,會有更多的領悟。


陳廣逵


該放手時就放手!

讀老子《道德經》,不必拘泥於所謂"道可道,非常道"之類哲學概念;反之,一般讀者應該從《道德經》中發現老子的生活智慧。

比如"知止不殆"這個成語就充滿了生活的智慧。 知止不殆語出《道德經》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個成語通俗易懂;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那些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人,往往都會頭破血流的。

知止需要智慧,要知道何時應該停止、何地必須停止,否則就會過猶不及,出現危險。

現代生活中,有人坦然面對人生,懂得知止不殆,因而終生如意。

也有一些人生性耿直,不會轉彎,不知知止不殆,雖然才華橫溢,卻常常遭人嫉妒,往往無辜受敵。

還有些人,炫耀富貴,喜歡顯擺,結果招來禍患。

人的一生中,經常聽到的教導和鼓勵是“不斷進取,奮鬥不止”! 但是卻很少有人勸告人們“結合實際,適可而止”。該放手時就放手。

進是勇氣,是方向;止是智慧,也是一種方向。

中國古時候的漢張良就是因為懂得審時度勢,在劉邦為帝后主動請辭,只求封留侯,才保全了性命。

相反,自負的韓信不知何時該止,才最終落得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


閒看秋風999


《道德經》是一本修心的書,也即修行的書,因為修行主要是修心,懂得道德經裡面的道理,可以讓你對外界慾望看淡,減少雜念,看破紅塵,從此打坐入定更容易。道德經讓你迴歸先天的世界,而我們的世界乃後天世界,充斥著各種紅塵慾望,故後天世界不適用於道德經。

不過道德經也讓我們瞭解到了世界的本源與規律,要遵道而行,如此才能修身養性,使得身體健康長壽,比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人要效法天地,比如晚上天地漆黑一片,天地都要睡覺休息了,我們也不要熬夜了,要學天地一樣去睡覺了,不然要受到天道懲罰的,長期熬夜必然最後拖垮身體。道德經還告訴我們要與天地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環境等等,更多的道理需要花時間整理。總之,首要告訴你修行要修心,若不修行,也可以讓你修心養性,延年益壽,減少煩惱,對名利財色不看那麼重,生活簡單快樂。


玄運國學講堂


看懂《道德經》很不容易,怕就怕不知,真知自然會行,跟看了多久沒有半點關係。

員外近期培訓,看一教授講《道德經》,大失所望,真是聞名不如見面,當成哲學來讀了,儘管講得天花亂墜,始終不識道。

《道德經》是老子的傳道書,是有功夫火候的。道可道,非常道,起首講見道,不見道,一切都是無用功。

問主問行,四字概況,守中抱一即可囊括五千言。必窮究何謂中?才會守,何謂一?才會抱。可見識道的不易,若不識中,你怎樣守?不識一,怎樣抱?何況識得中一,抱守亦有火候在!行人大須仔細!


十八員外


剛剛看了大家所回答的《道德經》在生活中的應用,我也想動動手,見笑了。

《道德經》距今己二千五百餘年了,她的存在肯定地說,是有存在的價值。她上指天體運行之大道,下指平民百姓,甚至飛禽走獸之行為無所不抱。前十八章講“道”,道究竟是什麼?他講是宇宙天體運行的總規則,是人行為的總規範,不管你信與不信,它始終在我們的左右。道就是自然,你遵守大道,可以獲得成功,否則你有可能一事無成。例,人們常講春播,夏鋤,秋收,冬藏。這就是道,如果按上述你可能就會得到收穫,在這裡我為什麼用可能兩字呢?在正部《道德經》裡,沒有一處是強迫你去幹什麼,沒有。這是一句插語,費話少說,還講上述問題,如果你說不行,我要立秋後種大豆,那你有可能勞而無功。為什麼不行,因為你違天道了。天道是什麼是自然。

看了大家都在討論一個問題,什麼是道,關於這個問題,老子並未交待清楚,他說是玄之又玄,總妙之門。那後人怎去理解呢?這就是悟了,在《道德經》裡,老子也實在講不清楚,就舉了一例,那就是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幾如道.。)他說道與水一樣,對天下萬物有利,水光負出,沒有一點要求回報。天下人都不願意去的地方水都去,水幾乎合於道的標準了。


天磨責難


實踐,只有實踐,不斷的投身到社會實踐當中,親身感受才是硬道理。(東方紅,太陽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毛澤東主席之所以偉大,就是能夠很好的把書本上的知識聯繫到現實中,並從中總結出正確的經驗,然後再應運到現實當中。也正因為如此,在他老人家的一生當中幾乎很少犯無可挽回的錯誤。也正因為如此,他老人家提出了“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理論,給我們指明瞭學習的正確方法。也正因為如此,他老人家創造性的提出了從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的工農兵當中直接選送到大學學習的升學方式。也正因為如此,他老人家題出了讓初、高中畢業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以得到的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而後再進入大學深造的號召,讓我們懂得了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大有作為的道理。

因此,可以毫無疑問的說,無論多麼聰明的對書本知識理解能力多麼強大的人,如果沒有社會實踐經驗,終究只是一個紙上談兵的蠢才。

所以要很好的理解和應運《道德經》,只有投身到不斷的社會實踐當中這個唯一的途徑。


自由174058441


道德經集中闡述了無為思想。強調無為無不為。說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說是無為治國,太上,不知有君,上,民皆敬之,下,民皆畏之。還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是以不去;水處萬物之所惡,近於道矣。還強調辯證,凡是都是相對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還強調修心養性。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概括一句,用到現實生活中,就是要“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其實這也不是我說的,是呂洞賓說的。


倚天舞者


《道德經》的不同版本我也看了不少。

總結起來說,如果以現代人的觀點去評判此書的話,那真的是不知深淺了。

開篇前六個字,道可道,非常道。

就足夠我們學一輩子了。

學習了之後,不是把道理運用到生活中,而是在生活中去體會。

老子的思想就是萬物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和相互對立的關係。

如果把這一點看透了,不論是待人接物,還是為人處世,都能遊刃有餘。

舉個簡單的例子:“故常無慾以觀其微,常有欲已觀其眇”這兩句話就是我們在生活中的體現,你看了一部電影,一本好書,或者看到一個好故事,會引起你內心的共鳴,這就叫做常有欲。

在老子思想中,萬物是對立,那大和小也是對立的,所以以觀其微就是在虛擬芥子之間看到了事物的本質。

這本書不是看完了就可以,我們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去探索、去摸索


大學生活確實好


如果想著把道德經的道理運用到社交生活中去,那你還沒有領會道家老子的本意。

只要分析下老子為什麼出關就懂了,出關就是出世、小國寡民不社交、無為不爭不運用(到現代化社交和全球化外交中去)。如真想把類似的道德倫理運用到社交、外交,去讀論語。孔子的入世倫理才是老子出世道德的妥協實施,社交運用。

就哲學認知的次序而言,最好先讀老子、再讀孔子。讀老子是為了讀孔子,領會了理想主義老子才能理解和珍惜現實主義孔子。老子之道和孔子之道原則上一脈相承,差別就在於出世和入世的倫理和社交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