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學困生」該怎麼辦?「分層」之後做什麼?(謝英新)

面對“學困生”該怎麼辦?“分層”之後做什麼?(謝英新)

作者 謝英新

在很多場合下,在我講座之後,在我參與的教學研討過程中,在微信朋友圈,在小學、初中、高中各個學段,在語文、數學、英語不同的學科領域,經常會有老師問我這個問題:謝老師,面對“學困生”該怎麼辦?我國的高中課改已經逐步展開,有一些學校已經開始了“分層走班”,那麼“分層”之後,成績落下的學生(學困生)該怎麼處理?

要回答“學困生”的問題,首先得向前追問一下:“學困生”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會有“學困生”出現?

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網上瘋傳一段視頻,一個小女孩背誦小九九:“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四十五”。家長在旁邊督促:“十下來是幾?”孩子:“是五”。家長:“記住點,三五一十五”,“再背一遍!”,“記住點!”“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接著帶著哭腔“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四十五”。家長責備“誰叫你四十五的?那你怎麼張嘴就來呀?”……小女孩放聲哭了起來!“…無意之中就這一句話…”家長繼續責備“那你記不住你找誰呀?”“三五一十五,繼續背,最後一遍,啊!?”畫外音出現了爸爸的聲音“記住!記住!三五一十五!”小女孩繼續哭著背下去“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三五…三五”又記不起來了!到這裡,小女孩嚎啕大哭“啊…啊…啊…我一點都記不住這三五,這三五太難了!一點也不簡單!”

面對“學困生”該怎麼辦?“分層”之後做什麼?(謝英新)

我每一次講座播放完這段視頻,現場學員們都會哈哈大笑。笑過之後,我就簡單提幾個問題:1、視頻裡的父母是親爹親媽嗎?是。2、為什麼小女孩記不住?因為不理解。對,如果理解“三個五”是相加,就很容易記住。3、這樣的場景你們見過嗎?見過,在哪裡?有說在家裡,有說在課堂上。對!其實在我們的課堂上,在全國範圍內,在各級學校裡,這種情況天天在發生。只不過學生們放賴的形式不同,他們要麼趴在桌子上不聽課了,要麼乾脆就不來上學了!我去到河北一個縣級初中,教學主任告訴說,每到初三,都會有3、40名學生輟學。

這個視頻透視出一個道理來,小女孩“死記硬背”之時,其實根本就不理解“三五”是加法關係,她不知道“三五”是怎麼來的。我推測家長沒有給她講清楚乘法“三五一十五”的意思是“三個五相加”。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

在各種“知識點”的教學過程當中,如果老師的基本講解不夠清晰明瞭,大規模的“學困生”就逐步的產生了!

面對“學困生”該怎麼辦?“分層”之後做什麼?(謝英新)

江蘇徐州一位鄉村老師,教小學二年級數學,學生們留守兒童居多。老師向我求助,教學生加法、減法還好,教到乘、法除法就難了。學生家長不在身邊,沒有人幫助學生輔導作業,問我該怎麼辦。

面對“學困生”該怎麼辦?“分層”之後做什麼?(謝英新)

面對“學困生”該怎麼辦?“分層”之後做什麼?(謝英新)

我:先說說你在課堂上是怎麼講課的?

老師:“小學2年級數學,口訣求商,用乘法口訣可以解決乘法計算的問題,能不能用乘法口訣解決除法計算的問題呢?”

我:等等,等等,剛才我沒聽清,你再說一遍?

老師:“小學2年級數學,口訣求商,用乘法口訣可以解決乘法計算的問題,能不能用乘法口訣解決除法計算的問題呢?”

我:像這樣的語言,我都聽不懂你在說什麼,怎麼能希望7、8歲的小孩子聽懂呢?

老師:那怎麼辦?

面對“學困生”該怎麼辦?“分層”之後做什麼?(謝英新)

我:你可以這樣,先設計一堂遊戲課,同學們分小組學習,每3個人一組。老師給每組學生抓一把圍棋子或花生,請同學平均分配,多出來的教給老師。並做好記錄。

在第二堂課,學生可以分成4人一組,這次分花生米,數量增加;第三堂課5-6人一組,這次分黃豆粒;第四堂課遊戲暫停,老師主要講解除法和乘法的定義。除法就是把一整份平均分成若干份;乘法就是把若干份加在一起;同學們可以回顧之前幾天的遊戲記錄,對應今天的理論課,直到搞明白基本定義為止。

第五堂課開始,老師就可以板書出題了。或者可以直接口頭出考試題了,使用抽象數字直接表達乘除法,做乘除法遊戲。如,20除以4等於幾?12除以3等於幾?3乘以5等於多少?4乘以6等於多少?接下來的作業,就簡單了。

像乘除法的遊戲教學方法,使用遊戲的辦法教學,儘管看起來需要4、5堂課的時間,但是一旦概念形成,小孩子真正理解了乘除法的含義,接下來的考試題極為簡單。這個過程看起來慢,但是比起不斷的考試-出錯-複習-再考試-再出錯的反覆模擬考試訓練的做法,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其實在小學課堂教學,有大把的時間可以靈活操作教學的各種技術、技巧。只要教師肯鑽研,一些知識點的講解,還能設計出更科學合理的創新思路來。

面對“學困生”該怎麼辦?“分層”之後做什麼?(謝英新)

2018年4月13日,我在湖南長沙某中學聽課,高一語文必修課《過秦論》,老師粗略講過“甕牑繩樞”這句成語,我猜測教室裡的學生沒多少人能聽懂(不超過30%)。這是一節直播課堂,該學校已經開設了10多年的網絡直播課堂,至少輻射湖南省範圍內的近200家學校的幾千名學生,我猜測,可能有70%-80%的學生(因為“下級學校”的學情不同)不理解這句成語的真正含義。

講到“甕牑繩樞”,有一句俗語“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意思是流動的水不會腐臭,常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蝕。“樞”字的意思是門軸,現代引申為“重要的或中心的部分,起決定性作用的部分。”

舊時“樞”字的意思是門軸,門的上下各有一個石槽,門軸就落在石槽裡。

面對“學困生”該怎麼辦?“分層”之後做什麼?(謝英新)

“甕牖”的意思是窗戶破了,拿個罐子擋一下就當窗戶。“繩樞”的意思是:你見過鄉村的菜地裡柵欄門吧?就只用一根樹棒當門框,門的上下端各綁一節繩子,當做摺頁,就是繩樞了!

面對“學困生”該怎麼辦?“分層”之後做什麼?(謝英新)

知微見著這句成語的意思是:見到苗頭,就知道(事情的)實質和發展趨勢。我已經參與一線聽評課幾百節,參與微課評審幾千節,見過特別多的各學科課程講解。也經常瀏覽教育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平臺上的部優、省優課程。因為趕進度,因為教師能力水平有限,因為基本概念講解不透徹,各種原因造成有特別多的學生聽不懂課程基本知識點。“各學科基本知識點的講解”這件事,已經不單單只是“見到苗頭”這樣簡單的事情了!

“學困生”的形成,是長期積弊的結果。“學困生”的成因還有作業任務設計的問題、作業時間管理的問題、教學進度規劃的問題、教研目標方向的問題。“學困生”的形成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在我的講座中和其它文章裡,曾經提到如何設計作業任務的話題,這也是一項重要的技術活,需要老師們在成長過程中,有意識的修煉自己。還記得“湖南沅江弒師案”麼?就是因為老師強制學生必須寫完觀後感才能放人,引發血案。我講座時經常提到,如果老師聽過我的課,學會了留作業下任務的基本操作思路,我相信這樣的慘案不會發生。

本文假定學生、家長、家庭環境等等各項因素不變。本文只探討了其中一個要素:從教師講解基本知識點的角度來分析。因為學校是培養人的主要場所,教學活動佔據了學生多數的日常時間。從時間安排來看,人們是白天勞作,夜晚休息。有人怨家長,有人怪家庭環境,有人推到社會。是的,這些都是主要的、關鍵的影響因素。本文要探討的是,假定其它因素我們不能做任何改變,我們只從課堂教學活動的角度,從教師基本講解的角度,我們是否可以做到及格水平?(百分制,75-85分算及格?)

從小學開始,到初中,再到高中,一批一批的學生被甩在後面。從語文、從數學、從英語,從各個學科,學生落下的“知識”太多太多了!學生需要老師給他們成就感。在我的《微課秒懂》文章裡,在我到使用數學模型輔助教學時,我提示老師們,能不能不講課?讓學生自己看,老師只做提問。A學生會說“老師,我看到四段直徑。”B同學會說“老師,我看到一個圓滾動一圈兒。”C同學會說“老師,我看到一個交叉點有三個顏色表示。”D同學會說“老師,我懂了!π的意思就是圓的周長除以圓的直徑!”

面對“學困生”該怎麼辦?“分層”之後做什麼?(謝英新)

在學習知識方面,學生們太需要“老師,我懂了!”“老師,我會了!”“老師,我成功了!”“老師,你先別說,讓我們再想想!”這樣的狀態和感覺了!

所以我們需要從整個生態系統的角度來思考和解決“學困生”這個問題。高中課改“分層走班”之後,也要緊抓教學教研,因為這是“根本”。分幾層?走多少個班?這些其實都只是“形式”。那麼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各學段各學科老師們,首先把現有的手頭的教學知識點研究明白講解清楚。接下來融入教學策略、手段、技巧,引導學生帶動學生進入到真正的學習情境當中來。只有通過各學段教師各學科教師的共同努力,才能讓廣大“學困生”逐步減少數量。

十九大提出發展素質教育。老師們教學水平提升,知識點講解清晰透徹,再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引發學生積極參與,留作業下任務的技術水平提升,就能有效減少學生“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的現狀。一系列的動作連貫下來,學校裡的教學、教研、課改就會出現新面貌,素質教育與課堂深度融合就能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開展起來!

【作者簡介:謝英新教授,中國素質教育戰略頂層設計奠基人;教育科學轉化與應用中心課改專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培訓專家等。】

研究方向及服務

面對“學困生”該怎麼辦?“分層”之後做什麼?(謝英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