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苦是不是消極的表現?聽聽佛陀初轉法輪怎麼說

談論苦是不是消極的表現?聽聽佛陀初轉法輪怎麼說

文:希阿榮博堪布

真正的佛教絕對不是迷信, 它一定能真真切切地給眾生帶來利益。釋迦牟尼佛也不鼓勵盲目相信, 他說:“就像金子被加熱、切割和打磨一樣,你們要好好檢視我說過的話,不要只是出於對我的敬畏而接受。”

很多不信佛的人,究其原因,不是因為他們不認同佛陀的教法,而是他們沒有機會了解佛法,所以儘管對痛苦、無常有認識體會,卻也無可奈何,不知道人竟然還有可能從痛苦中完全解脫。

為了讓自己的心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無論是否接受佛教作為自己的信仰,都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了解佛教。人生中各種各樣的痛苦和煩惱,產生的原因,止息的方法,佛法裡都有清晰的解釋。

日常生活裡讓人不如意、不開心、痛苦、煩惱的因緣那樣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非在愁中即在病中。但是,人們總是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認為談論苦是悲觀消極或不吉祥的。痛苦是輪迴生命的常態, 如果對痛苦沒有正確、深入的認識,就不會有動力尋求解脫。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宣講了苦、集、滅、道四諦, 首先宣說的就是苦諦。

苦,生命的一切經歷都不離痛苦的本質;集,痛苦的成因;滅,痛苦是可以止息的;道,止息痛苦的方法。四聖諦解釋了什麼是輪迴、輪迴的產生、是否能夠結束輪迴(即解脫),以及如何解脫。

為什麼大多數所謂學佛者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想解脫?因為大家在心底不認為輪迴真的那麼苦。解脫之道始於對苦的正確認識,不從正確認識痛苦著手,脫離輪迴幾乎不可能。

六道輪迴中所有生命的生存狀態都具有苦的特質,這個“苦”不僅包括粗大劇烈的痛苦、傷害,也包括細微的不適、不如意等等。

當你對苦的深度和廣度有了正確認識,遠離痛苦就成為一股強烈的意願,你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是什麼造成了生命中無所不在的缺憾——苦。

而只有在你真正明白苦的成因後,才會知道苦是有可能終結的。

於是,你通過各種途徑遠離痛苦、趣向安樂。

在四諦中,集是因,苦是果;道是因,滅是果,但佛陀在宣講這兩對因果時,先講果再講因。因為在實際修行中,是按苦、集、滅、道的順序,而不是按因果的順序來修的。

——希阿榮博堪布《寂靜之道》

談論苦是不是消極的表現?聽聽佛陀初轉法輪怎麼說

在這個喧囂浮躁、競爭激烈的社會,科技的發展讓人們的視野更開闊,然而內心的寧靜和幸福感反而變得遙不可及。《寂靜之道》收錄了希阿榮博堪布對現代人的困惑和煩惱所做的開示,從一個佛法修行人的角度,解讀該如何對待寶貴而短暫的生命,如何面對煩惱重重的生活。本書不僅涵蓋了“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樣的終極命題,也包括了對治負面情緒、處理人際關係等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讓讀者在生活的細微處尋回心的覺性,獲得內心真正的寧靜與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