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人用「不吃鹽沒力氣」爲重口味辯護,我該如何懟回去?

作者:劉萍萍(國家高級營養師,高級健康管理師)

根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的數據顯示,我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約為2.9億,另外,心血管病死亡佔居民疾病死亡構成40%以上,居首位,高於腫瘤及其他疾病。

既然心腦血管疾病如此可怕,那麼作為一大誘因的高鹽飲食自然需要被改掉。然而有些人也會為自己的“重口味”進行辯解——“沒辦法,不吃鹽就沒力氣”……

當有人用“不吃鹽沒力氣”為重口味辯護,我該如何懟回去?

那麼,不吃鹽真的跟我們的力氣有必然聯繫嗎?

人不能沒有鈉,但可以不吃鹽

鹽,我們很熟悉,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氯化鈉(NaCl),其中的“鈉(Na)”是人體中一種重要的無機元素。

鈉能夠參與水的代謝,調節體內水分與滲透壓;能夠維持體內酸和鹼的平衡;是胰液、膽汁、汗和淚水的組成成分;此外,對肌肉運動、心血管功能以及維持血壓正常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體如果缺少鈉,是會影響健康的。按照缺鈉的程度,人體缺鈉的臨床表現可分為三個等級:

  • 輕至中度:缺氯化鈉約0.5克每公斤體重,會出現倦怠、淡漠、無神、起立時昏倒;

  • 中至重度:缺氯化鈉約0.5-0.75克每公斤體重,會出現噁心、嘔吐、脈細而速、血壓下降及痛性肌肉痙攣等症狀;

  • 重度至極度:缺氯化鈉約0.75-1.25克每公斤體重,會出現淡漠無情、木僵、昏迷、周圍循環衰竭,嚴重時可發生休克及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天然食物中鈉的含量比較低,一般情況下,我們攝入的鈉主要依靠鹽來供給,如果完全不吃鹽,的確有缺鈉的可能性,但也不絕對。

因為不吃鹽不等同於沒有攝入鈉或者鈉攝入不夠,日常生活中,除了鹽之外,我們還有其他富含鈉的食物攝入來源,比如含鈉的調味品(如醬油、味精、辣椒醬、豆瓣醬)、榨菜、鹹菜等。

當有人用“不吃鹽沒力氣”為重口味辯護,我該如何懟回去?

打個比方,有些人特別喜歡吃醬油,炒菜必須放醬油,吃米飯也要淋不少醬油,也喜歡吃各種鹹菜醬菜,攝入的鈉已經足夠滿足機體需要了,對於這種人,就不該對他說,你應該吃點鹽了,而是說,請注意少吃鹽甚至不吃鹽。

不吃鹽就會沒力氣嗎?

不吃鹽跟力氣之間確實有一定的關係,但不是必然聯繫。

我們知道,“力氣”必須依靠神經支配肌肉才能使出來,那具體該如何“使力”呢?

需要把這個“該使力了”的信號傳遞(即“電荷的運動”)出去,而信號的傳遞需要“動力”,這個動力就依靠鈉和鉀在細胞膜上進進出出,形成的一種濃度差(稱為“電勢差”)來實現了。

如果嚴格限制鹽的攝入,又沒有鈉的其他膳食攝入來源,機體鈉太少了,就會降低神經傳導信號的能力,從而讓神經對肌肉失去支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沒力氣”。

事實上,除了鈉,缺鉀同樣可能導致肌肉無力。“不吃鹽就會沒力氣”不應成為我們多吃鹽的藉口,因為正常飲食一般不會缺鈉,

對於不少人來說,更應關心鉀攝入不足的問題,新鮮蔬菜和水果是鉀最好的來源。

那如何培養出清淡的口味呢?

由於目前我國多數居民食鹽攝入普遍過多,而過多的鹽攝入與高血壓、胃癌和腦卒中有關,因此,我們在日常飲食中,還要注意控制鹽的攝入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健康成年人每天用鹽不應超過6克。

當有人用“不吃鹽沒力氣”為重口味辯護,我該如何懟回去?

對於平常習慣吃太多鹽的人,可以通過一些小技巧幫助自己養出清淡的口味,例如:

  • 使用定量鹽勺來幫助減少鹽的用量,並循序漸進,逐漸降低鹽的攝入量;

  • 平時少吃高鹽的食物,例如火腿、榨菜、薯片、椒鹽花生等;

  • 飯菜裡儘量少放鹽、醬油、味精,可以多用醋、檸檬汁、香料、姜等來代替;

  • 改變下烹調方式,儘量避免煎炸,多用蒸煮等,以便享受食物天然的味道;

  • 多用番茄、檸檬、青椒、洋蔥等有味道的食材和清淡的菜一起烹煮,從而少放鹽。

另外,培養清淡的口味還要從娃娃抓起,那就是家長給孩子製作輔食時,儘量不額外添加或少加鹽、糖及刺激性調味品。

當有人用“不吃鹽沒力氣”為重口味辯護,我該如何懟回去?

當有人用“不吃鹽沒力氣”為重口味辯護,我該如何懟回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