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之時話俗語

俗語,是漢語語彙裡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俗語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我國關於伏天的民間俗語有很多,大多是根據人們在生活中的觀察和經驗總結出來的。在傳承傳統文化、體現民族精神、反映對自然認識以及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句句帶有哲理。有一些流傳歷史悠久,從古至今,一直沿用到現在。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伏天的一些俗語,以餮讀者。

初伏之時話俗語

初伏,按中國的日曆法來說,這是真正暑天的開始。

三伏天是一年內氣溫最高、溼度最大的季節,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

今年的初伏時間: 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時間: 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時間: 8月16日——8月25日

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開始稱入伏或交伏,也叫“頭伏”,伏期結束稱出伏。通常也指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至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

關於伏天的習俗各地有自己的習俗,我們從俗語中就可以看出。

初伏之時話俗語

作為北方人,我們這裡有句俗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餃子餡的種類很多,有韭菜豬肉餡、芹菜豬肉餡、香菇豬肉餡、三鮮餡,白菜蝦仁餡、羊肉餡、牛肉餡等等,依自己的愛好選擇餃子餡。而山東有的地方則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其實入伏這天吃餃子,人們是希望能平安度過夏季,祝願祈福之意。

初伏之時話俗語

上海有句 俗語,叫做“頭伏餛飩二伏茶”。在毫無胃口的燥熱夏季,來一碗加花生醬、少許醬油和醋調味的冷餛飩來拌食,那真叫一個爽,冰涼愜意的同時還會令人食慾大增。

杭州人有“頭伏火腿二伏雞”的習俗。中醫認為,火腿有健脾開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為最佳。這是因為夏天人們往往食慾不振,營養不足,火腿營養豐富,食之不膩,正好能增進食慾。

徐州百姓常說:“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眾所周知,羊肉是發汗的食物,是冬日裡再好不過的美食,可徐州人卻迎難而上,在一年中最熱的伏天吃加了紅油辣椒的羊肉。“伏羊節”是徐州的傳統節日。於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開始,在之後的一個月裡,徐州百姓集聚在各個酒店、飯莊、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這個

時節羊肉館、燒烤攤的生意爆棚。

初伏之時話俗語

“頭伏吃雞二伏鴨”是南昌人的習俗,湖南與江西比鄰,頭伏也是吃雞。相對來說,江西、湖南人三伏天養生吃雞倒是很有幾分科學根據的。俗話說:“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三伏天里人的體能消耗較多,須適當補充營養,在燉雞時可適量加入生薑,“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這句俗語人人皆知。生薑性溫,可以調節人體在夏季內外的溫差,使得人體適應外界環境,起去溼強身的作用。這樣一來,可做到發散體內蘊寒,防止秋髮寒病。

初伏之時話俗語

另外,朗朗上口的農業俗語:“頭伏蘿蔔,二伏芥,三伏裡頭種白菜”也是五千年農耕文明寶貴經驗的結晶。什麼季節種什麼作物,都是祖先們摸索出來的心血累積。正諸如“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棗芽發,種棉花”一樣,不違農時,才會有好的收成。當然,這些寶貴的農諺都是指大田的農作物而言,大棚溫室的播種栽種則不在這個範圍。在傳統農業時,我們北方人冬季的主要蔬菜就是儲存的大白菜和大蘿蔔,所以種植秋菜大白菜和大蘿蔔就顯得很重要。所謂的頭伏蘿蔔二伏芥是指入伏以後,第一個10天稱為頭伏,這個季節就要種蘿蔔了,第二個10天稱為二伏,這時就要種芥菜了,一般三伏過後正好“立秋”,這時候種植白菜最好。

初伏之時話俗語

我記得兒時在夏天和同伴們玩耍時經常說的順口溜是:

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

五九四十五,頭戴秋葉舞。

六九五十四,乘涼入佛寺。

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

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長大後還知道了: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

夏至無雨三伏熱

夏至無雲三伏燒

夏至鳴雷旱三伏

俗話說“熱在三伏”,所以,伏天人們應當減少外出以避暑氣。飲食上,人們也應吃些清涼消暑的食品,以度過赤日炎炎的伏天。

初伏之時話俗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