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之时话俗语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我国关于伏天的民间俗语有很多,大多是根据人们在生活中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出来的。在传承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精神、反映对自然认识以及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句句带有哲理。有一些流传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一直沿用到现在。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伏天的一些俗语,以餮读者。

初伏之时话俗语

初伏,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这是真正暑天的开始。

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

今年的初伏时间: 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时间: 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时间: 8月16日——8月25日

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开始称入伏或交伏,也叫“头伏”,伏期结束称出伏。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关于伏天的习俗各地有自己的习俗,我们从俗语中就可以看出。

初伏之时话俗语

作为北方人,我们这里有句俗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饺子馅的种类很多,有韭菜猪肉馅、芹菜猪肉馅、香菇猪肉馅、三鲜馅,白菜虾仁馅、羊肉馅、牛肉馅等等,依自己的爱好选择饺子馅。而山东有的地方则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其实入伏这天吃饺子,人们是希望能平安度过夏季,祝愿祈福之意。

初伏之时话俗语

上海有句 俗语,叫做“头伏馄饨二伏茶”。在毫无胃口的燥热夏季,来一碗加花生酱、少许酱油和醋调味的冷馄饨来拌食,那真叫一个爽,冰凉惬意的同时还会令人食欲大增。

杭州人有“头伏火腿二伏鸡”的习俗。中医认为,火腿有健脾开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为最佳。这是因为夏天人们往往食欲不振,营养不足,火腿营养丰富,食之不腻,正好能增进食欲。

徐州百姓常说:“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众所周知,羊肉是发汗的食物,是冬日里再好不过的美食,可徐州人却迎难而上,在一年中最热的伏天吃加了红油辣椒的羊肉。“伏羊节”是徐州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开始,在之后的一个月里,徐州百姓集聚在各个酒店、饭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这个

时节羊肉馆、烧烤摊的生意爆棚。

初伏之时话俗语

“头伏吃鸡二伏鸭”是南昌人的习俗,湖南与江西比邻,头伏也是吃鸡。相对来说,江西、湖南人三伏天养生吃鸡倒是很有几分科学根据的。俗话说:“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炖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句俗语人人皆知。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的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这样一来,可做到发散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

初伏之时话俗语

另外,朗朗上口的农业俗语:“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也是五千年农耕文明宝贵经验的结晶。什么季节种什么作物,都是祖先们摸索出来的心血累积。正诸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枣芽发,种棉花”一样,不违农时,才会有好的收成。当然,这些宝贵的农谚都是指大田的农作物而言,大棚温室的播种栽种则不在这个范围。在传统农业时,我们北方人冬季的主要蔬菜就是储存的大白菜和大萝卜,所以种植秋菜大白菜和大萝卜就显得很重要。所谓的头伏萝卜二伏芥是指入伏以后,第一个10天称为头伏,这个季节就要种萝卜了,第二个10天称为二伏,这时就要种芥菜了,一般三伏过后正好“立秋”,这时候种植白菜最好。

初伏之时话俗语

我记得儿时在夏天和同伴们玩耍时经常说的顺口溜是: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

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

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长大后还知道了: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夏至无雨三伏热

夏至无云三伏烧

夏至鸣雷旱三伏

俗话说“热在三伏”,所以,伏天人们应当减少外出以避暑气。饮食上,人们也应吃些清凉消暑的食品,以度过赤日炎炎的伏天。

初伏之时话俗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