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黃慶滬:中醫治療兒科疾病的經驗分享

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

兒科又稱為啞科,小孩病情變化快,家長焦慮萬分,醫生責任也很重大,尤其是在基層,兒科醫生如何做到安全、簡便、廉效治癒小兒疾病,並儘可能的,普及小兒防治未病的知識,是我們兒科醫生的職責。兒科學是一門研究整個小兒時期生長髮育、保健和防治疾病的醫學科學。因為小兒從出生起,一直處於一個不斷的生長髮育過程,所以作為兒科醫生,一定要熟悉小兒時期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小兒為純陽之體。從生理上看,它表現為生機蓬勃,年齡越小,生長變化越快。從病理上看,熱證、火證多見,同時小兒的再生與修復能力也特別強。說明小兒機體本屬純陽的變化。

第二個特點,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就是從生理上看,它是臟腑嬌嫩,各方面均顯得不成熟;從病理上說,表現為易於得病,易於變化,所謂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均說明小兒機體屬於稚陰稚陽。

這個稚陰稚陽,和上述的純陽之體可以互補,所以兒科醫生必須要了解小兒的特徵,認真觀察病情、辨證。“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兒科醫生要細心查體、問診,而治療要果斷謹慎。

小兒的第三個特徵是表衛不固。小兒衛外機能明顯不足,容易受外邪的侵害。肺主皮毛,外邪相剋,首先犯肺。從生理結構看,小兒呼吸道黏膜柔嫩,血管豐富,管道較短,相對又粗,均是呼吸道疾病在小兒易發的原因。

第四個特徵,小兒脾藏不足。脾為後天之本,生化之源,屬於中焦。小兒發育快,脾胃運化功能的負擔相對較重,而脾胃本身又處於幼稚狀態,所以出現脾常不足。而我們在治病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護脾胃,扶正治本為主,祛邪為輔。故用藥尤當慎之,不可過於寒涼,因為苦寒傷脾,攻伐峻猛,容易傷正氣。

小兒的第五個特點,肝常有餘。小兒神志怯弱,受邪氣容易深入肝木,內陷心包,出現風火痰熱之證。小兒的神經系統發育也不成熟,容易泛化興奮,腦膜屏障功能也不完善,容易發生高熱、驚厥,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高熱抽風多發生於發熱的早期。

小兒的第六個特點就是心常有餘、肺常不足、腎常不足。這和上一條講的容易受邪,內陷心包都是相通的,由於腎常不足,所以六味地黃丸也是錢氏最早發明於小兒用的。葉天士在他的《幼科要略》中指出“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是從純陽之體來解釋熱病最多。因稚陰之軀,注意要護陰保精,用藥要輕靈活潑,切合兒科特點。

小兒的護理要點

我主張小孩應該由父母親親自養帶,這樣的小兒從小就有安全感,父母親也能靜下心來觀察孩子。對小孩要注意到背要暖,腹要暖,頭要涼。“要得小兒安,常帶三分飢和寒”。張景嶽極重視乳母與嬰兒之間的密切關係。說:“知母多火證,子亦如茲。即病則審其嬰兒,也必兼治其母為善。”

我還常給病人說,母善心靜知兒恙。因為只有心靜了,你才能觀察孩子,才能知道孩子是不是病了。現在,年輕的父母經常給孩子吃垃圾食品、生冷食物,導致了傷冷食。出現這些症狀的,用生薑、蘇葉煮水以後熱熨胸腹,效果還是比較好的,一定要問他的生活習慣。

小兒變蒸

再一個,在孩子的護理當中,對變蒸要妥善處理。感恩愛新覺羅·恆偉老師在2016年,在講課中,傳授“小兒變蒸千金方”,專題講到了小兒的變蒸。在一個,在孩子的護理當中,對變蒸,要妥善處理。變蒸,我在臨床中,也經常給家長講,自己也用。

變蒸的原理,出於《易經》,肝木是天三生子,地八成之。在五行中,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腎。在五行的五變中講到,握憂噦咳慄。

肝之變為握,就是在小兒有病的時候,和他生下來的時候,小孩的拳頭是握緊的。而這個握,從後天八卦來說,小兒大便屬於卯,卯位於震卦之位,震屬木,就是肝與大腸同屬東方木,東方震字位。所以小孩如果他大便不通暢,就是他比較費力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他的兩個拳頭是握著,握緊的。如果你再把他大便,他手還沒鬆開,就說明他還要拉。而在你病情觀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小孩的手,小孩的拳頭。

脾經的五變是噦,肺之變為咳,腎之變為慄,戰慄、抖動。變蒸者,變其情志,發其聰明。“蒸者,蒸其血脈,長其百骸。”變蒸就是指小兒精神形體結的,生長髮育規律的一種學說。也就是說,變蒸一次,孩子就會聰明一些,就會個子長高一些。

《諸病源候論·變蒸候》的觀點認為小兒初生之後,每三十二日(四八三十二,四為肺之數,八為肝之數,就是肝主筋,肺主皮毛,都在變化)一變,每六十四日(八八六十四,都是肝之數,肝木生長挺拔延伸)一蒸,經過十變五蒸(即三百二十日)之後,再經過三次大蒸(即六十四日後為第一次大蒸,又六十四日後為第二次大蒸,又一百二十八日後為第三次大蒸,共二百五十六日),這樣十變五小蒸、三大蒸全部完畢(共五百七十六日,不到2年),小兒的臟腑氣血、筋骨百骸方才生長齊備。

因為有變蒸,又是因為嬰幼兒是純陽之體,所以嬰幼兒時期的小兒生長髮育是最快的階段。這才會有“三翻六坐八月爬,九站十學走,歲半脫開手。”這麼明顯的,日新月異的變化,也就是在變蒸期間。

在臨床中也會發現,變蒸的時候,會有小兒體發熱、微驚、脈亂,耳、尻發涼(就是耳尖、屁股發涼),身出微汗,不欲飲食等症狀。一般一兩天就過去了,所以醫者、家長對此都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可以不用吃藥,細心護理即可。

《千金方》中,有治小兒變蒸的紫丸、黑散等。這就是說,在家長過於緊張,或者孩子反應比較大的時候,也是可以用的,是有用的。作為兒科醫生,有很多很無奈的地方。比方說,小兒感冒,他的病肯定有一個過程,溫度高家長就緊張。你如果不給他用藥,家長就會說你,態度不好,不負責任。有的孩子摔過一次,家長也會到醫院去,要求做CT、做斷層、做各種檢查。即使醫生說不需要,他也要做,這也是醫生很無奈的地方,有些事情真的不全怪醫生。家長心不靜,孩子也難安,醫生也難做。教會了家長這個變蒸的原理,家長就不緊張了,醫生也可以不用藥。

當然,這個前提是信任。在給小孩看病的時候,因為我看病一般都是三代人,祖孫三代都是我看過的,所以說信任度相對是高一些的。告訴他們一些小兒常備的外用藥。

介紹幾個小兒常用的外用藥

第一個藥就是紫草油,就是紫草加白芷。這個對各種皮膚病,對小孩外陰、肛門的護理,以及肥胖兒皮膚皺褶處的處理,效果是很好的。包括流鼻血以後,經常流鼻血的小孩,他止血以後,你在鼻腔裡稍微抹一點紫草油,滋潤一下鼻腔黏膜,這是效果很確切的。夏天孩子皮膚醃了,抹一下就好了。為什麼要強調這個紫草油呢,以前是用的尿布片,偶然用,但是現在都用尿不溼了。不管是男孩女孩,經常屁股肛門都是紅的,用些紫草油是沒有壞處的。

紫草油的製作。你取上紫草茸10g,把橄欖油或者是香油在鍋裡燒熱,燒熱以後把火關掉,將紫草茸和白芷,最好是用紗布包著,扔到這個熱油裡頭。停上大概有一兩分鐘就可以了,就可以把這個紫草和白芷的包撈出來,這時候這個油就成了粉紅色的,你把它放到棕色的瓶子裡頭,玻璃瓶裡保管。

還有一個常備的藥呢,就是硃砂。因為現在的小孩,接觸的信息量太大,家長要帶著孩子,禮拜天開著車到處跑。我建議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要帶著孩子參加追悼會、不要去墳地,儘量不去醫院,這不光是因為有細菌、有病毒,因為這些地方,還會有一些無形的信息,對孩子是不好的。孩子如果受了驚嚇,那麼就準備一些硃砂,在孩子的手心、腳心、眉心上畫一下,讓他睡覺,然後起來就好了。

硃砂這是《神農本草經》開篇第一個藥,也就是他除了目錄下來的第一篇第一個藥,就是硃砂。上經第一個,他叫丹砂。丹砂,味甘,微寒,主身體五臟百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殺鬼魅邪。這後頭就不說了。在小孩,我們要護神,保護孩子的神,如果小孩有夜啼、夜驚、夢遊,都用硃砂塗眉心、手心、腳心。或者用一個小的方子:朱茯苓10g,生草2g,生龍骨15g,水煎代茶飲。這是護神的。

小兒病的治療要簡單,用藥要簡單。簡、廉、效是我用藥的原則。

三個外治法的典型病案

我現在介紹三個外治,其中兩個是完全外治的典型病案。

第一個病案,劉某,男,42天,1982年出生後,患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所以說從出生就一直在三甲醫院住院,住了40天,一直住的是暖箱,黃疸不退。患兒不吃不喝不動,體溫不升。一個典型的新生兒敗血症,全身涼,手、頭多處都是瘀斑,就是打吊針、扎靜脈造成的,扎不上了。抱到我這裡來的時候的,放在桌上,沒有任何反應。呀!我一看這孩子,就像個木乃伊一樣。我說現在治療已經遲了,高膽紅素血癥可引起腦損傷,智力下降。家長流著淚說,我們三代單傳,好不容易生了這個兒子,他說現在醫院都不收了,寶雞的醫院都不收了,都說救過來也是殘疾,哪怕是殘疾,我們也要救,救他一命。我各大醫院都跑了,醫生說沒辦法。虎杖、茵陳、麻黃、細辛、附子、白朮、人參、土大黃、車前草、生薑,砸汁以後拌合,貼到背上。我說也只有這個辦法了,你回去想辦法多挖一些土大黃和車前草。車前草又有利尿作用,也退黃;土大黃是清熱的。孩子抱回去兩天以後開始吃奶,服藥一週黃疸退了。沒想到,這孩子救活了,也上學了,智力沒有受到影響。還考上了一本大學,參了軍,現在在大學軍校當老師。這個病人對我震動很大,我當時真沒想到,這個外用藥有這麼好的效果。

第二個病例。劉某,34天。這兩個都是新生兒,那個還過了,還滿月了,這個也滿月了。1992年6月30日,以新生兒肺炎的初診住院。拍片確診為吸入性肺炎。在醫院裡一直是抗菌素激素靜脈點滴,還用了很多補養的,白蛋白啊什麼的。小兒還是發燒,陣發性的喘憋、發紺、眼嘴烏青,醫院報病危。這時候孩子的爺爺在國外施工,(孩子的)父親呢就找到我,請我看一下,因為他爺爺和我先生是同事。到三甲醫院以後,刻診全身,溫度還行,但是四肢是厥冷的,雙肺喘,就看到那個胸部就波浪一樣的起伏的喘,神萎,舌質淡苔黃。後來我給他說,你要住在這也不好治療,中藥就沒法用。因為他才三十幾天,也不能吃,你如果給他中藥服上,人家每天查房,人家主管醫生也不同意的。結果在92年的7月4號,就是我看病的第二天,他就要求自動出院。然後給他用嬰兒保健衫的藥芯(編者按:後文有具體配方)治療,就給他做成褥子鋪上,因為是夏天嘛,然後也給他做了個小背心,在背上揹著。兩天以後喘憋明顯緩解,連用一週痊癒了。以後一直健康,後來考入軍校,現在在讀研究生。

第三個病例,是一個北京的女孩。三歲,高熱四天,煩躁便秘。因為她有扁桃腺炎,在北京兒童醫院反覆發作,反覆治療。這次回寶雞看姥姥,還帶有北京兒童醫院的美林、頭孢等藥。四天熱不退,抱來的時候體溫39.8℃。我當時就給少商三穴、商陽穴放血。

名醫黃慶滬:中醫治療兒科疾病的經驗分享

當時那個血呲的好高的,就是她燒得太厲害。因為她雙側扁桃體都是三度腫大,而且有膿點,紅的。我就用那個1ml的針管帶著針頭,這樣也穩一些,直接刺破排膿,同時開了升降散兩付。蟬蛻3g,白殭蠶6g,片薑黃6g,大黃6g。水煎十分鐘,用5ml的針管,抽了以後,拔掉針頭,喂藥吃。當日熱退,夜晚安睡,隔日抱來複查體溫36.2℃,孩子精神好,遍地跑著玩兒。兩付藥以後就停藥了,一週再未發熱,進食也好,精神也好。半年後,這個慢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又發作,在北京大醫院裡反覆就診,掛點滴。姥姥回來說,花了上萬塊錢了,花錢不說,孩子受罪受慘了。

所以中醫治小兒科,效果是確實的。希望我們的各位醫生,在給孩子看病的時候,你不用怕,只要你細心地做了檢查,用藥治病是安全的。

小兒外治之——嬰兒保健衫的介紹

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嬰兒保健衫的藥袋。這個藥袋分兩種,第一種就是強身益肺袋,它裡面的成分就是青黛、銀杏、鉤藤、地骨皮、天竺黃、寒水石(各等分)。

青黛呢,就是板藍根熬濃汁後提取出來的粉劑,古時候染衣服,染黑衣服的一種染料。青入肝入目,黛為黑色入腎,所以它清熱解毒、涼血定驚,而且它是板藍根、大青葉提取出來的所以清熱解毒,就是消炎的作用也特別好。

銀杏呢,就是白果,皮白入肺,斂肺定喘;仁是青色的,入肝入目,涼血定驚。

鉤藤,它通絡,通心絡,還有活血的作用。

這個方子的主要藥、君藥就是地骨皮。地骨皮是甘寒降肺,入肝、肺、腎經,清熱涼血、潤肺止咳、滋陰平喘,在鼻衄、溼疹、癰瘡、肺炎、上感中都常用。

天竺黃是清熱豁痰,對肺炎,小孩兒的支氣管肺炎效果比較好。

寒水石也是清熱的、降火的。

這個藥袋呢,就是做成衣服的樣子,就穿當個背心一樣,就貼在大椎、肺俞這塊兒。就是說,你整個如果他有肺炎的話面積再更大一些,嗯,一直可以戴到胸部這個地方就是快到腰這個地方都可以。因為我們以前曾經見那個膿胸,抽膿啊,一抽抽了幾百毫升,對膿胸呢,我們就用這個藥背,或者是用再重的就用金黃如意散。金黃如意散用醋或者用水一調,直接就給孩子整個刷到脊背上。實在窮得沒有錢的就讓他挖土大黃、車前草,挖點地骨皮,加點生薑,砸了以後貼到脊背上,效果都很好的。

我們工作那個時候,七幾年吧,雖然說是個縣醫院,但是那個醫院之小啊,病人之窮啊,你真是想不到的,所以我們就想盡辦法讓人少花錢。有時候看著那膿胸的孩子太可憐了,他連買一支青黴素的錢都沒有。如果碰巧有一個公費醫療的幹部住院了,我們不管是醫生還是護士就私下一溝通,分給這孩子兩支吧,掛個吊針打進去。但是你要的機會很少啊,都是自費的,都是農民,那你咋辦?挖草藥吧。

說到這大家也會問我說你給上海這個病人,就是今年,嗯,元月十六號給他用藥的時候用的好像不是這個方子。是的,我用的是青紫乳白水(各等分)。就是青黛、紫草,乳香、白芷,寒水石。這個方呢,因為病人來得急,我也常年不在家,原來的藥也沒有了。嗯,這個青紫乳白水,本來是治各種滲出性皮膚病的,但是呢,它也能治肺炎,它也有消炎,清熱解毒的作用是很好的。因為這個孩子發高燒,面紅耳赤的一副熱象。所以呢,我就給他用了這個。其實小孩兒的用藥,當然我們能辨證很準是最好的。小兒用藥呢,它可以異病同治或者同病異治都可以。只要你覺得辨證得比較準確,只要有效都行。

這個青紫乳白水呢,嗯,以前的小孩兒的溼疹,滲出性的,還有一個呢,小孩兒的那個黃水瘡,就是這個,這個病現在不常見,但是有時候碰見還沒啥好辦法。我們一個鄰居,他的孫子得了就是這個黃水瘡,長了口一週都是黃水瘡,孩子很痛苦,他的姨媽呢就在三甲醫院工作,到處看,沒辦法,治不好。後來這個鄰居就說黃大夫,你有啥辦法。我就把這青紫乳白水這個粉子,用小瓶子給他裝了一點,一點點,就用那個維生素瓶子裝了一點。我說你給他試試吧。他晚上回去吧,我跟他說就幹撒,不要摻水了,撒到口角上。然後第二天早上起來,他就說孩子那個黃水痂全部脫落了。哎呀,他說真神啊!這個東西,中藥中醫的神奇啊,是隨時可以見到的,隨時可見的。我們做中醫的自己首先要信,要學要用就會有效。

第二個藥袋呢,就是治小孩兒那個健脾和胃,滋養元氣,消食化積,活血化瘀,導滯止痛,溫胃止嘔,也就是消化系統,就是脾胃用的,中焦用的。

它的主要成分呢,就是砂仁、炒白朮、草蔻、肉蔻、肉桂、丁香、寒水石(各等分)。

嗯,其他的那幾味,前頭幾味藥大家都清楚我們就不說了,就說這為啥這個地方也要用寒水石呢?因為寒水石它是辛寒,歸胃腎經,功在清降,清臟腑內外之熱,滋陰潤燥,引熱下行。對溼熱型的腹瀉吧,可以取其清熱之效,對虛寒型的腹瀉呢,可以配溫熱之藥,使之不過分溫燥,並有利小便的作用,這樣就兩全了。

治腹部的這個是貼在肚臍上的,做成一個藥袋子或者錢包、腰包的形式掛在肚臍上。

小兒外治之——小兒按摩

下面我講一下小兒的按摩,也是外治了啊。小孩兒按摩,《內經》上說了“按摩,勿釋”。勿,就是不要的意思;釋,就是釋迦摩尼那個釋,意思就是說按摩的時候不要鬆開。

我們常說孩子嬰兒需要安全感,要父母之愛,要撫摸要擁抱。小孩兒需要溫暖,腹要暖背要暖,所以,如果是傷寒的初期,教父親把雙手搓熱,按摩大椎,就是放到大椎上。如果是大椎、風池、風府,就是說他那個大手掌往上一卡,基本上都按到了。嗯,就感到,就是家長你自己都會感到孩子頸背的寒和風。如果在小孩兒感冒的初期就進行這樣的按摩,就可以截斷感冒了,不發展了。

對小孩兒中下焦的疾病,也是按摩,就是按,不鬆開,不要鬆開。如果是需要根據孩子他這個體質是需要“開”的,那你就輕輕地按摩這個全身的輕輕柔柔地按一遍。如果這個體能需要“合”的,那也就是虛證啊,實證的話你就是全身可以輕輕地按一遍,包括揉腹部按腹部,還有一個捏脊。我是很讓父母給自己的嬰兒捏脊的,你可以不天天捏,也可以天天捏。如果孩子體質是比較好的,你天天捏也行,抹上按摩油就過上一遍兩遍就行了,不要太用力。這麼著孩子基本上不生病,除了到幼兒園以後得了傳染病,那是另當別論啊,自己基本上不生病。

如果是虛寒的體質,需要“合”,那就是你手放在你所要按的那個穴位上,比方說是中脘或者肚臍,稍微用點力,這個力不要用大,就是你身體稍微往前屈一下,這個力度就夠了。當然在按摩之前,父親一定要把雙手搓熱。

我為啥要強調那個力度和手法,因為現在流行的按摩,大部分都是按摩店。但是他那種按摩,是手啊一直在動,而且特別快,這個頻率特別快。這個呢實際上起了一個散的,散和瀉的作用,它適合於壯年人,適合於三高的人,對嬰幼兒對小兒對老弱人是不適合的,所以不要。一定要注意的這個問題。

有一個過敏性鼻炎的患者,每天清涕的量很大,尤其早晨一起來就是拿一大堆紙擤鼻涕擦鼻子。因為他父親、爺爺都有這個病,認為是遺傳性的,說哎不好治了。我就給他穴位按摩,在他午睡的時候輕輕地揉他的委中,膀胱經的合穴,一次輕揉三十六下,只揉委中。間間斷斷地揉了有十來次吧,完全好了,以後再也不發了。

我大學一畢業就在農村的基層,雖然是在縣醫院,但是也是個很小的醫院,也看到了農民孩子的健康狀況確實有待提高。吃藥吃不起,就給家長教經常揉一揉身柱、孔最、風門這些地方。家長也都做了,一般能夠堅持做的,半年以後,體重都會有增加,食慾也好,精力也增加,原來有扁桃腺炎的,或者有肺門淋巴結腫大的都消失了。這個是小兒外治。

比方說我們還因為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所以很容易見到很多小孩兒流口水。口水流多了傷失津液,對小孩兒健康是不利的。五行中說到五液,肝心脾肺腎,泣、汗、涎、涕、唾。肝心脾肺腎,泣汗涎涕唾。所以口水多呢,就治脾。用“挑四縫”這個辦法還是比較好的,也可以吃一些八珍健脾糕片,揉揉肚子,吃一些理中丸都可以,都有效。

小兒的高熱驚厥

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說一下小兒的高熱驚厥。我們一起前面瞭解了小兒變蒸,所以對小兒的發熱就不緊張了。但是很多家長因為他不瞭解這個,所以他就很緊張,很害怕。經常是半夜三更抱起小兒就衝向醫院去了。其實小兒的熱驚多發生在體溫升高的早期。這個早期,有沒有個時間呢?你說是四小時?八小時?半天?這個倒沒有,沒有報道,自己也沒有總結。有的就是先抽了,然後抱到醫院一摸,發燒了。這個和體質和基因都是有關係的。

如果父母的家族裡沒有驚厥的這個病史,雖然小兒體溫升高,到39.5℃,但只要這個小兒安靜平穩入睡,就不要去驚動小孩。發燒也是一個它把病邪向外排的一個過程,是機體和病邪鬥爭的一個過程。如果燒到39.5℃以上,而且家長也很緊張,那麼就可以在肺經少商三穴和商陽穴,只是點穴放血,熱就退下來了。

細心的家長或者醫生你還可以做一下“推下六腑”“運手八卦”。就是“推下六腑”就是從肘彎,就是在掌側肘彎推到手腕,沾點溫水往下推,推個二百次,輕輕地,這“推下六腑”為涼為瀉。背面呢,“推上三關”為補,就是如果你在手背這個從手背到手腕,推到肘部,這種一般用於腹瀉的脾腎陽虛的孩子出現的時候你可以用“推上三關”。

或者醫生呢給他用飛針,飛針也就是快淺,不留針,很淺很快地插。華佗夾脊穴的胸三到胸七這個位置,脊椎旁0.5寸,這幾個穴位呢就是,是熱穴,肺胃肝脾腎的熱穴,就是肺熱穴、胃熱穴、肝熱穴、脾熱穴、腎熱穴,總之就是發燒的時候你就在胸三到胸七。胸三怎麼取呢?胸三就是肩胛岡兩個肩胛角內角,平內角線的地方就是第三胸椎的部位。

名醫黃慶滬:中醫治療兒科疾病的經驗分享

第三胸椎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穴位就是身柱穴,就是在第三胸椎下正下方。身柱穴對小兒的保健是很重要的一個穴位,經常你按摩也行扎針也行(編者按:還有艾灸),這樣孩子以後就身體很好。

這時候我們要嚴密觀察的是,要教會家長,他有沒有眉間發青,兩個眉毛中間發青,或者臉上發青,手握得很緊,嘴唇還在抖,而且四肢末梢是厥冷的。這個時候呢,就如果沒有這些症狀,他就不會抽。有時候雖然有四肢末梢冷,但是呢手沒有握那麼緊,他也不會抽。握,在五行五變裡就是肝、心、脾、肺、腎,握、憂、噦、咳、慄,它是肝變,有病變的一種表現。前面也說了,就是他的小孩如果大便不是很通暢,他拉屎的時候拳頭也會握起來。

如果沒有手握緊,沒有面紫眉間青,只是四肢涼,那麼父母親給他揉一揉,或者用溫的毛巾包一下就可以,都有很好的效果。我不贊成用冷敷、冰敷,這樣對患兒的高熱之體有強烈刺激,反而不好,必要時可用溫水給孩子泡個澡。

我常常對就診的父母說,要求他們在每一次小孩生病的過程中,細心觀察和學習。有的孩子可以燒到42℃,但是他沒有煩躁,沒有眉目青,雙手握緊拳,沒有四肢厥冷,他還安睡,吃奶,不咳不瀉,所以說,你就細心觀察就好,沒有問題。

《易經》在臨床的簡單應用

再一個,談一下易與醫,易經和醫學。在講課過程中,宋柏杉老師、馬新童老師,還有愛新覺羅·恆偉老師,還有很多老師都講到了八卦、易經、太極圖,這個對醫學確實是很有用的。肝與大腸相通,同為震位,為東方木;小腸在未時,未又屬於坤位,而坤是屬於脾的,所以脾與小腸可以同治;心與小腸相表裡,心、脾、小腸都可以同治。

一例至今不明病因的醫案

1974年時,我收治了一個6、7個月的小女孩,是先天性心臟病,心衰住院。孩子瘦的皮包骨頭,母親身體也不好,又因為是在農村,生了個女孩,一家人也都不待見,孩子晚上經常哭,一哭就持續三四個小時,後來說是懷疑腸繫膜有問題,查了查也沒查出啥名堂。在孩子哭時,我就坐她病床旁邊,觀察她的肚子。

摸她的肚子是脹的,但是是軟的,就是現在說的那種痞證,可以看到那個腸形膨隆,因為她腹肌也薄,我就先給她熱敷、按摩都沒用,後來我就把手指帶上指套,按摩她的肛門,手小指伸到她的肛門裡面,給她按,然後3分鐘,她睡著了,當時我也不知道是啥原因,我自己那時還不懂,真不懂,反正是她不哭了,睡了,肚子也軟了。

以後心衰治好以後出院,有兩次犯病,她母親就抱著她步行30里路,我們這兒是黃土高原,縣醫院在垣下,得走30里路。她一般是下午9點左右發病,就開始哭了,等她走下來敲我門的時候,是夜裡1點,這時我就用0.5寸的針灸針,左手從肛門伸進去,頂著肛門內壁,右手拿針在肛周黏膜上,針刺大概3點和4、5點的位置,針一次或針兩次,這時候小孩就放屁,第二次是排了少量糞汁,馬上就不哭了,她媽就抱回去了。一共紮了兩次以後,後來她媽媽說再沒犯病。

直到聽了前面老師講的以後,我才理解到,脾與小腸同治。再說,按太極圖來說,治病時是子時,屬於坎位,相對應的,上面是午時,心腎不交了,所以這樣治了以後,脾與小腸同治後,心又與小腸相表裡,所以是不是因為這個調節了她的心腎不交,就安靜入睡了呢。有機會的話,還請老師多給指點。

《易經》在腎病綜合徵中的應用

還有《易經》在臨床上的應用,原來我們治慢性腎病,腎病綜合徵,在小兒科很多見,全身浮腫,反覆住院,西醫治療就是用激素。我就給用生花生仁42粒,花生為腎形,和腰子的形狀一樣,所以入腎;六七四十二,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七生火,地二成之,這就是六七四十二,水火心腎相交,水火相容,治慢性腎病效果還不錯,你們有可能的話可以試一試。還有呢,玉米鬚一把、一握,色黃入脾,因為慢性腎病、腎炎、全身浮腫,都是脾腎陽虛,中焦又是之本,本身玉米鬚又能利水,一般都是這兩個方子,效果還可以重複。

醫療安全問題及四診

下面我重點講一下醫療安全問題。在小兒科,安全是最重要的。安全來自於愛心、細心、責任心。我從醫五十多年,除了一次輸血,因為血液科的人沒按規範,把兩種血輸到一起,出了個輸血反應,死了一個孩子以外,基本上沒有出過任何醫療事故。

為了更便於接近真相、瞭解病情,在兒科,望、聞、問、切是必要的體檢,非常非常重要。比方說,《傷寒論》第1條:“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如果母親是焦慮的、暴躁的、不按規矩的,不掛號,也不排隊,就直衝到醫生面前,要吵要鬧,要給她先看。這時候,這個母親她還能有靜心知道孩子是不是頭疼、是不是畏寒?可醫生,我們就必須要按規矩望、聞、問、切,切脈、看指紋、切囟門。

在囟門沒合以前,要看囟門是凸還是凹,如果凹下去,可能有腹瀉、脫水、津液缺乏;囟門如果凸起,張力很高,那就是顱內高壓或者顱內嚴重感染。

也可以在孩子安靜時,輕輕抬她的頭,看頸部是不是軟的。

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做“吻膝試驗”,即孩子坐在床上,雙腿蜷起,兩個手抱著雙腿,然後用下巴去接觸膝蓋。如果能接觸上,就是正常的;如果靠不上去,挨不著,那就要考慮神經系統有問題。這是我在一般發燒的孩子,或者在流行病季節必做的檢查。

曾經有一個病人,在76年時,這是個成人,是步行來的,精神還不錯,自述:“頭有點兒疼,好像有點兒發燒,醫生你給我開些感冒藥吧。”他說頭疼,又是七八九月,夏季,那時候“高燒昏迷七八九,乙型腦炎放在手”。我讓他做了個吻膝試驗,因為有時候你做其他的還沒這個準,吻膝試驗結果是陽性,他頭挨不著膝蓋,我說:“你住院吧,要做個腰穿。”他說“不會吧?!”小夥子長得挺漂亮,挺帥的,步行來又步行進的病房,到病房時,醫生護士也笑著說:“這人要做腰穿?”。結果穿刺出來確診乙腦,因為他發現的早,所以住了不到一週,就出院痊癒了。

所以說,醫生一定要謹慎,要細緻。

是不是傷寒,這一個字一個字都要扣。“脈浮”,你可以切脈望指紋;“頭項強痛”,小的可以查囟門,或者查脖子,3歲以上可以做吻膝試驗。“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沒有惡寒就談不上傷寒。是不是“惡寒”,主要靠母親和醫生的細心觀察,看孩子是不是有意識地往母親懷抱裡鑽,他期望溫暖、期望關懷、期望懷抱。再一個,看看孩子有沒有汗,有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有沒有四肢厥冷,可加些四逆散。這些都是你查了後,自己方子就出來了。

還有就是《內經》上說的,有這些症狀就針刺風池、風府,第二天體溫也就下來了。

對於扁桃體反覆發作的時候,一定要檢查扁桃體是紅的還是淡的,是鮮豔的還是暗的,有膿沒有。如果是紅赤有膿,就按溫病來說,升降散、銀翹解毒散、清瘟敗毒散這些都可以。如果他的扁桃體雖然腫大,但顏色是暗的,舌苔是淡白的,那你可以用半夏苦酒湯啊、桔梗元參湯呀試試。

要查頸部、耳後有沒有淋巴結的腫大、側面淋巴結的腫大,包括腋下,是膽火之都,瀉肝膽之火,小孩兒呢,就用青黛、地骨皮、紫草、白芷、寒水石這一類的東西。

我們在給小孩查體時,還有《傷寒》14條提到:“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剛才說到那個吻膝試驗,如果在流行病的季節,如果是冬季流腦,但是因為現在疫苗種的及時、普遍,還有抗菌素用的比較濫,所以說流腦發病是明顯減少了。

94年,我在兒童醫院進修時,見過一例,一個七歲的男孩,早晨坐便時,突然昏倒,到醫院時已經死亡了。家長就問:“是什麼病讓我孩子死的?”。當時因為人已經去世了,查也沒查出個啥,我就摸著那個脖子有點兒抵抗力,後來他們在會診時就問我,是個實習醫生,我就取了個10ml的針管,帶著針頭,直接在腰三、四的位置做了個腰穿,抽出來一針管全是膿,給主管的導師一看“爆發性流腦”,家長也沒說啥,就走了。

查體時要注意查一查胸骨柄,有沒有壓痛。胸骨柄主要是膻中穴,氣匯膻中,而在白血病的早期,因為骨生髓,所以白血病是異常的非成熟的幼稚細胞增多,他那個骨頭就會疼痛,胸骨柄又是最薄的地方,所以說他那個早期壓痛就比較明顯。

第三個,是望胸廓是否對稱。小孩兒經常有肺炎嘛,看胸廓飽滿,叩著有濁音,要排除胸腔有積液或者膿胸。膿胸的話,前面也介紹了,或者是土大黃、車前草,外貼都有效。

腹診,好多老師都強調了中醫的腹診,查一查肝臟、脾臟是否有叩擊痛,有沒有腫大,腹脹滿、痞滿,有沒有板狀腹,急腹症的症狀,壓痛或反跳痛。如果臍中間壓痛,血水互凝了,就用些當歸芍藥散,左邊臍左壓痛用四逆散,臍右壓痛,用奔豚湯,臍左下壓痛,就用桂枝茯苓丸。

小孩兒的腹診特別重要,因為小孩兒有一種病,就是,一定要警惕急性壞死性小腸炎。這個病西醫沒辦法,治不好,又不敢手術,因為這真是那種肝腸寸斷,打開以後可能腸子一節一節都斷了,這個時候,或者是病人直接到你這兒,如果注意有小兒便血,而且是那種肚子脹,大便不暢,便下是那種紫褐色的便,這時候西醫沒好辦法。這個病屬於中醫的溫病範疇,可以用瀉心湯、桃仁承氣湯、生脈飲等。是一個早期、還有他是個瘀血期,還一個就是血壓下降呀、休克期。這個死亡率是極高的,所以這個腹診一定要注意,也要注意看大便。

第五個查體,注意會陰部的檢查。問大小便,有沒有紅腫,有沒有分泌物,有沒有壓痛,這都要查。包括,這主要是稍微大些,幼兒園的孩子和學齡前的孩子和小學的孩子,要注意觀察。

還有,在查四肢時,要注意檢查心包經、心經有沒有壓痛,心包經,尤其是極泉穴和這個手上臂內側查一查,背俞穴有沒有壓痛、紅腫。

點穴查“癌”法

如果是久病的孩子,你看著體質也不好,你要查一查殷門穴附近、然谷穴和神封穴。

神封就是在第四個間隙胸骨柄旁,屬於腎經。

名醫黃慶滬:中醫治療兒科疾病的經驗分享

如果這三個穴位都有明顯壓痛的話,就早做活血化瘀、扶正的治療。這個,我查這幾個穴位,他可以比西醫早大概有五年的時間查出癌症,真的是很準的。

找到殷門穴,上下,側上方,大概就是1點到1點半的位置,還有這邊是11點,下邊是對稱的,都不是說他的正殷門穴,他是旁開大概就是0.5到1寸,有沒有壓痛點。

名醫黃慶滬:中醫治療兒科疾病的經驗分享

還有一個就是然谷穴,這都是查癌很準的,這比那些CT要好的多。你查出來以後就扶正了。有時候帶“癌”生存的人很多的,包括孩子。

名醫黃慶滬:中醫治療兒科疾病的經驗分享

因為,為啥要強調這個,因為現在這個垃圾食品太多了,空氣汙染、垃圾食品、食品安全,還有盲目的崇洋,生冷食物濫食,家長趕時髦,一天天水果,水果、水果不停地吃。你說那孩子能受得了嗎?所以說,我們醫生不可以不警惕,有了這些檢查,相對的安全係數就大了,因為傷寒可以是一種單純的病,感冒,也可能他會引起心臟、肺臟、肝臟問題。

在治療上我們要從簡,要簡、廉、效,外治為主,內服藥呢一般就是一到兩副,觀察。因為小孩兒是純陽之體,他的再生和修復能力極強,很快就好了,但凡一病,會有一個過程,醫生心中要有數,要有底氣。只要我們醫生相信中醫,學中醫,用中醫,中醫必效。我也常與家長溝通,做到讓家長也相信中醫,他會主動的來看中醫。

我們當醫生,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戰勝疾病還靠的是病人自己的力量。

本文摘錄自中醫書友會“小兒病,中醫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