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读完《红楼梦》,叹“此盖明珠家事也”宝玉原型是纳兰容若?

最早记载这件事的大概是赵烈文的《能静居笔记》: 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按指乾隆)末年,和(和珅)以呈上,然不知其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 也就是说,乾隆看了《红楼梦》,就说书中写的是康熙朝的大学士明珠的家事。而其中的贾宝玉应该就是明珠的儿子、著名的诗人纳兰性德。 支持这种说法的,首先应当是纳兰性德所具备的家庭背景。

乾隆读完《红楼梦》,叹“此盖明珠家事也”宝玉原型是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字容若,生于1654年,与康熙同岁。他的父亲明珠,辩若悬河,兼通汉满语言文字,在平定三藩之中因赞襄军政之力为康熙皇帝所赏识,后位至大学士。但明珠其人,操守很是一般,他的家里可谓是金玉山积,正是一幅连府通街的世家气象。纳兰容若受选为伴读、侍卫,出入扈从,但在31岁风华正茂的年龄就不幸去世了。纳兰容若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著作: 在经学方面,纳兰容若辑刻了一部大型经解丛书《通志堂经解》,收录宋元以来解经著作一百四十余种,一千八百余卷。这是一件规模弘大的工程,自然和其父明珠、老师徐乾学乃至康熙帝的支持分不开,但容若在底本的提供与选择、校点和序跋撰写等方面仍做了大量工作。

乾隆读完《红楼梦》,叹“此盖明珠家事也”宝玉原型是纳兰容若?

词是纳兰容若的主要著作。他在世时曾于康熙十五年刊《侧帽词》,康熙十七年刊《饮水词》。他去世后,徐乾学、张纯修等的刻本已收词达三百余首。三百年来,历代学者曾以《纳兰词》、《饮水词》、《通志堂词》等名称辑刻容若词数十次,收词达到三百四十多首,并已有了四种注本。 另外,在大量的纳兰的诗词作品中,与《红楼梦》和贾宝玉暗合之处非常之多。 例如在纳兰诗《饮水诗。别意》六首之三就有:

独拥余香冷不胜,残更数尽思腾腾。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

又《饮水词》中《於中好》一阕是这样:

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

又有《减字木兰花》一阕咏新月云:

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红楼"二字在纳兰诗词中反复出现。

还有在他的《金缕曲。亡妇忌日作》一阕前首三句云: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葬花"二字则始出于此。

虽然不能单凭这些字就武断地说《红楼梦》的主人公是纳兰容若,但如果结合一下纳兰容若与曹雪芹家族的渊源去看,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在大量的巧合面前,至少应该是纳兰容若其人对曹雪芹在贾宝玉的人物性格塑造上的确有着巨大的影响。

乾隆读完《红楼梦》,叹“此盖明珠家事也”宝玉原型是纳兰容若?

今天的"新红学",已经确认了《红楼梦》一书为曹雪芹所著,并且考出了有关曹家的大量家事。在明确了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以后,对早期有人认为贾宝玉的模特儿是纳兰容若的提法已经被人忘记,甚至觉得可笑了。因为纳兰容若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而曹雪芹最早生于1715年,曹雪芹出生时纳兰容若已经去世30多年了,的确很难想像曹雪芹著书时会去用纳兰容若作为主人公的模特儿。但如果我们相信,曹雪芹是在他的祖父辈曹寅所开创的江宁织造曹家的家族史之基础上,而精心创作了《红楼梦》的话,这个问题就变成为另外一回事了。若相信贾宝玉身上有曹寅的影子,那根据曹寅与纳兰容若的渊源上看,贾宝玉其人也应当有纳兰容若的影子。

乾隆读完《红楼梦》,叹“此盖明珠家事也”宝玉原型是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自幼遍享受无数荣华富贵,明珠一家的财富与贾府一家完全可以相提并论,容若31岁便已去世,幸运的是他并没有看到家庭的败落,而身为清朝美男子的他,感情并不如意,妻子卢氏,婚后三年便难产而死,他的伤心程度,并不亚与宝玉失去黛玉,所以,说红楼梦写的是明珠一家的家事,并不为过。不过纳兰身上确实有贾宝玉的影子,纳兰身居高位但向往自由,不以功名为念,从他所做的词就可以看出。其次,情感经历。不管是正史也好,野史也好,都指出,纳兰的情感经历是失去了自己心爱的人,十分痛苦。但是,不能仅凭这几点相似之处就认定其为宝玉原型。因为小说的原型不止一个,参见鲁迅的观点。

乾隆读完《红楼梦》,叹“此盖明珠家事也”宝玉原型是纳兰容若?

曹寅生于1658年,比纳兰容若小四岁。曹寅的母亲孙氏为康熙的保姆。少年时期曹寅与纳兰容若都曾为康熙的伴读,后同为康熙侍卫。康熙十七年,开博学鸿词科时,来京的大批明末遗老,对纳兰容若与曹寅两个青年都是倍加欣赏,与这两个人都成为诗词唱和上的忘年交。因为是好友,纳兰就曾为曹寅填了一首词,《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籍甚平阳,羡奕叶,流传芳誉。君不见,山龙补衮,昔时兰署。饮罢石头城下水,移来燕子矶边树。倩一茎、黄楝作三槐,趋庭处。延夕月,承朝露。看手泽,深余慕。更凤毛才思,登高能赋。入梦凭将图绘写,留题合遣纱笼护。正绿阴,子青盼乌衣,来非暮。 那么纳兰为何拥有那么多的愁苦,以致年纪轻轻就郁郁寡欢而一病不起,遂撒手尘寰,让人唏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