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濤:沒有最優匯率選擇,匯改是系統工程,改革需要做好預案

——2017年12月3日在“2017第一財經·摩根大通年度金融書籍品鑑會”的主題演講

作為國內最知名的人民幣匯率專家之一,管濤自2010年至今,陸續出版了他的書籍作品——“匯率三部曲”:《中國先機》、《匯率的本質》,以及今年最新的《匯率的博弈》,該書被評選為第一財經“年度金融書籍”。管濤現場分享了《匯率的博弈》的核心觀點:一是沒有無痛、最優的匯率選擇。 二是“功夫在詩外”,匯改是系統工程,不能就匯率談匯率。三是任何時候啟動匯改,都要在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的基礎上做好應對預案。

一、沒有最優匯率選擇

關於“什麼是最優的匯率選擇”,國際上的基本共識是,匯率無論是固定、浮動還是有管理浮動,都是有利有弊的,沒有一種匯率制度/政策適合所有國家以及一個國家所有時期。

這對於中國匯率政策啟示是:第一,對政府而言,做任何政策選擇都是排他性的,即做了這個選擇就等於放棄其他選擇可能帶來的好處,所以政府無論怎麼做都有可能被市場批評。為此,政府必須做好捱罵的準備,要有足夠的定力,堅持既定的方向。第二,無論政府做任何政策選擇都要清醒認識到,每個選擇都可能有它的弱點,政府需要對可能發生的問題提前有所準備,做好預案,應付不測之需。

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並沒有如年初市場所預期地跌破7,反而出現了一定幅度的升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讀書品鑑會上給出了具體的解釋,我都贊同。同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民幣匯率升值解決了匯率“中間解”存在的不足。

理論上講,有管理浮動的匯率“中間解”在資本外流、貶值壓力下,存在市場透明度和政策公信力兩個問題。去年初通過公佈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定價機制,解決了匯率“中間解”的市場透明度問題,而今年通過人民幣升值解決了以匯率維穩為目標的政策公信力問題。

什麼叫公信力?就是要讓相信政策的人不能虧錢,最好讓他賺錢,不信的人不能賺錢,最好讓他虧錢。正是因為人民幣升值讓做空、看空人民幣的人虧錢,所以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人民幣不會貶值,甚至加入到做多人民幣的行列。這是一個政策和市場的邏輯,至此,較好地解決了有管理浮動“中間解”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問題。

沒有無痛的匯率選擇,同樣也適用於規劃設計下一階段的人民幣匯改。從有管理浮動走向清潔浮動有很多條道路,並不存在唯一解。對於決策者而言,任何關於下一步人民幣匯改的建議,最好能夠指出可能存在哪些風險?出現問題怎麼辦?這樣,才能夠讓決策者根據優先政策目標排序選擇方案,對於所提議的方案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有所準備,以保證匯率平穩的轉型過渡。而不是簡單地說,這個方案就是最好的,出現問題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是利大於弊、風險可控的。相信,經歷了“8.11”匯改以後,這種結論已經很難讓人信服了。

二、匯率改革是系統工程

所謂“功夫還在詩外”,匯率改革是系統工程,改革不能就匯率談匯率。匯率改革需要加快貨幣政策框架轉型,這樣才能充分享受匯率浮動帶來的好處。需要加強金融監管,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的金融管理制度,提高金融的穩健性,金融穩定、金融體系健康是減少匯率轉型風險重要的工作。例如,1992年,儘管歐洲貨幣危機、英鎊大幅貶值並退出歐洲匯率機制,但是英國並沒有從貨幣危機演變成債務危機進而演變成銀行業危機,就是因為英國的金融監管比較到位的,金融體系是健康的。

此外,匯率改革一個很重要的配套措施、重要的突破口,是完善外匯市場體制機制。在今年7月份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深化金融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部署就是“完善外匯市場體制機制”。只有一個有深度、廣度,有流動性、有效率的外匯市場,才會有真正的市場化匯率,否則這個市場就難以擺脫央行這支柺杖。

三、任何時間啟動改革都必須做好應對預案

在匯改方面,今年做了一個很好的工作,就是重新樹立了政府在外匯市場的信譽,讓大家對政府有了信心。在目前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是有可能的,也是有效果的。人民幣匯率由單邊下跌到雙向波動的轉變,有利於促進外匯供求基本平衡,有利於市場匯率預期分化,這也為下一步匯率市場化改革打開了時間窗口。

但同時,我們必須居安思危。今年人民幣匯率止跌企穩是“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就是外部美元走勢太弱,“地利”就是中國經濟韌性很強,“人和”就是外匯管理效果很好。然而,不知道如果再出現極端的市場情況,無論是國內經濟還是外部市場出現動盪,會對國內外匯市場的運行帶來什麼影響。即便我們要改革,恐怕也要提前對可能出現壞的情況有所準備。

匯率改革沒有什麼所謂最佳的時機,只有做好應對預案,在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的基礎上不斷充實政策工具箱,應付不時之需。

管濤:沒有最優匯率選擇,匯改是系統工程,改革需要做好預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