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路長且艱

  孩子上幼兒園時,孩子媽帶他出門時都會叮囑一句:“在學校要好好學習,知道不?”孩子每次要麼回答:“知道了!”要麼就是使勁點頭。

  有一天,我送孩子去幼兒園。路上,我對孩子說:“幼兒園不是學校,你現在的任務不是好好學習,是快樂成長。”孩子說,知道了。

  又一天,當孩子媽再次叮囑孩子好好學習時,孩子糾正說:“爸爸說了,不要好好學習。”孩子媽聽了很生氣,怎麼能教孩子不好好學習?

  好好學習是對的,但不是在幼兒園。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對幼兒園“小學化”進行新一輪治理。之所以說是“新一輪”,是因為治理一直在進行,效果嘛,就看個人看法了。

  做父母的,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誰想早早把孩子的脊柱壓彎?幼兒園“小學化”,是教育部門該管的事,但又不是教育部門一家就能管得了的。

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路長且艱

  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常治理不見效的原因有但不限於:

  社會普遍有名校情結。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各個層次教育機構都有“名校”,家長都爭先恐後想把孩子送進“名校”。各級各地教育部部門不允許舉行“幼升小”“小升初”考試選拔學生,但由於名校學位有限,可能會變相採取一些方式和措施“選好選優選強”,是導致幼兒園“小學化”的重要原因。家長想把孩子送進重點小學,幼兒園同樣希望把自己園裡的小朋友都送進重點小學,為將來順利招生打下堅實基礎。

  招人用人導向存在偏差。當前以及可預見的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教育本質上是為就業服務的,這是不可否認的現實。當前,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尤其是高校)以及黨政機關在招人用人時不僅要看學歷,還要看學校是否重點大學,有的甚至會“學歷查三代”。即使是重點大學的博士研究,如果本科不是985,也可能和心儀的工作崗位失之交臂。“唯學歷是用”的社會風氣,讓孩子從幼兒園起就整天為學習而戰。

  社會評價體系過於功利。過去、當前以及未來較長一段時間,讀書好、文化成績好、考上重點學校是“好學生”的評價標準,體面的職業、重要的地位、豐厚的物質財富是評價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標準,這樣功利化社會評價體系,也是幼兒園“小學化”、家長們將孩子送進培訓班的重要原因。

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路長且艱

  遏制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的措施有但不限於:

  改變教育資源配置方式。目前教育資源配置方式延續的是計劃體制下的資源配置方式,為了面子好看,教育等部門更喜歡將資源配置給名校(沒有名校就直接用大量資源打造出一所名校)。教育資源的配置應以實現教育公平為目標,政府部門在分配資源時應本著恰當、公平、合理的原則,名校和普通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一視同仁。為保障農村學生享受公平教育,教育資源還應逐年向農村學校傾斜。

  消除學歷歧視。黨政機關帶頭做起,在招錄工作人員、公務員時擯棄“唯學歷論”,建立健全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完善人才評價標準,引導社會打破“學歷情結”,從學歷社會轉向能力社會,讓真正有才能、肯做事的人有更大舞臺發揮。

  修正成功評價體系。教育是一個培養孩子形成成熟人格的過程,“成人”比“成材”更重要。通過各種渠道、採取各種方式和措施,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引導社會形成正確的成功評價體系。

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路長且艱

  此外,當前幼銜小還存在一些難點問題,需要解決。

  幼小銜接機制不健全。當前,幼兒園教育不屬於義務教育階段,有的幼兒園是小學開辦的,有的幼兒園則是獨立辦學,幼兒園和小學做不到無縫銜接。即使小學開辦的幼兒園,老師之間的互動交流也很少,幼兒園大班小朋友沒有機會到小學看一年級的哥哥姐姐是如何學習、開展活動的。

  教育領域存在各自為政現象。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體的、連貫的,但實際生活中,幼兒園教師只關心幼兒教育,小學教師只關心小學生教育,各自為政現象嚴重。小學教師既不關心幼兒教育,也不關心中學生教育,導致幼升小、小升初都存在不銜接情況。

  幼兒教育存在諸多問題。當前,幼兒教育方法和思想觀念較為陳舊,管理不夠科學,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不高,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不盡如人意。通過遊戲化教學,實現幼小順利銜接,必須培養幼兒形成閱讀習慣,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讓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幼兒上了小學後才能順利完成角色轉換。

  制度安排上,小學零起點教學是破除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的重要法寶。但如果幼兒園不做些改變,即使實現遊戲化教學,恐怕小學、小學一年級教師未必滿意。

  不僅幼兒園要改變,小學也要改變,初中、高中乃至大學,都要改變。改變的措施手段可以探索,但方向明確,就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