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踩雷」 什麼樣的網貸平台不能碰

網貸平臺企業備案有四項硬性指標:一是進行銀行存管;二是處置存量資管業務;三是完善信息披露;四是具備兩證,即ICP經營許可證和國家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三級認證。投資者可根據監管要求與網貸平臺做一一對應,一旦發現問題,及早撤離

日前,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發佈公告,宣佈對深圳投之家金融信息有限服務公司(即投之家網貸平臺)涉嫌集資詐騙案立案偵查。隨著投之家“爆雷”消息的傳出,從今年4月中旬開始愈演愈烈的網貸平臺“爆雷潮”引發的市場擔憂情緒也達到了一個高點。據不完全統計,自6月份以來,停業及問題網貸平臺數量已超過130家。

遭遇信任危機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次“爆雷潮”,是網貸誕生以來遭遇的最嚴重的一次“信任危機”。

記者採訪了多位網貸平臺投資人,多數人表示已經或者隨時準備撤離P2P網貸。“最近‘雷聲’太密集,先避避。”一位投資人表示,他從2013年開始投資P2P網貸,最多時投過上百萬元,但現在選擇全部退出。

不少網貸平臺的內部論壇上,投資人詢問平臺是否會“爆雷”的帖子佔據了一大半。一家綜合排名位於行業前10位的網貸平臺在回覆投資人詢問的“最近資金都是流出幾千萬元,會不會出問題”時表示,通過平臺撮合的債權全部為等額本息還款,也就意味著每天都有大規模回款,而這些用戶還款數據並沒有被統計在公開數據中,所以實際資金情況與一些第三方機構統計的情況並不完全一致。

即便如上述平臺一樣作出較為詳盡的解釋,許多網貸平臺還是遭遇了一定規模資金的離場。“羊群效應”之下,許多投資者選擇了離開避險。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6月份,網貸行業的成交量為1757.23億元,同比下降28.42%。進入7月份,一些中小規模的平臺日均投資額甚至出現腰斬。

自2007年國內首家網貸平臺拍拍貸成立以來,我國P2P網貸發展已逾10年。10餘年來,網貸行業曾遭遇多次信任危機。如2015年“e租寶”案件引發的行業震動以及2016年的“跑路潮”。彼時,交易規模達762億元、未兌付金額高達380億元的“e租寶”因非法集資被立案調查,成為當年網貸行業的標誌性事件。

“之前的危機對行業的衝擊最多也就一兩個月,沒想到這次持續的時間這麼長。”北京一家網貸平臺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希望這次危機能儘快過去,因為接入了銀行存管的平臺,一般能做到資金和資產一一對應。

此外,通常網貸平臺都會設置緊急退出條款,在投資人的要求下,平臺收取2%至5%的服務費,將債權推送給其他投資人。但是,該平臺負責人表示,在行業風險迭起的背景下,不少投資人寧願損失部分本金也要退出,容易造成擠兌。在他看來,目前網貸行業的月成交量已從最高時期的2500億元左右下降到1700億元上下,一旦流動性出現急速萎縮,可能會引發更大範圍的風險。

妥善應對風險

也有業內人士對此次“爆雷潮”保持冷靜態度。短融網CEO王坤錶示,網貸平臺已進入大浪淘沙階段,經歷了此輪考驗,不合規平臺將加速淘汰,而合規的、實力強的平臺,不論自身競爭能力還是客戶黏性都將有很大提高。

業內人士認為,每次危機都讓網貸行業有所改變,也發展得更為規範。自“e租寶”事件之後,中國人民銀行開始著手對互聯網金融開展專項整治。尤其是2017年底監管機構下發的《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地整治辦應當對轄內機構進行全覆蓋、有重點的實質檢查,查實查透網貸機構存在的問題,嚴防被檢查機構“帶病”通過驗收。隨著各項監管措施的落地,網貸行業的規則體系也將進一步健全,行業發展整體上更加規範。

此外,面對“爆雷潮”,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江蘇省互聯網金融協會、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協會等紛紛發聲,呼籲各網貸平臺要做好風險防範,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良性”退出,妥善度過行業風險期。

網貸天眼合夥人、副總裁李光耀認為,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啟動以來,大環境逐步趨嚴,近期出現風險的平臺更多還是由於自身原因。網貸行業要發展,必須經歷一個自我淘汰、自我淨化的過程。

如何避免“踩雷”

受網貸平臺風險事件的影響,不少投資者“踩雷”。有業內專家指出,投資者跟風投資一些打著“國資系”“上市公司系”等旗號的網貸平臺並最終導致資金損失,是投資者“踩雷”的特徵之一。

李光耀認為,國資、上市公司等背景對平臺有一定增信作用,但這不能代表這個平臺一定不會出問題。以國資背景為例,所謂的國資可能只是一個區縣級的國資公司,也有可能是某國資公司的多級子公司參股。此類“國資”更多的是個噱頭,真正能給平臺提供多少幫助,還需要打上個問號。

存在僥倖心理是另一個重要原因。曾有業內專家反覆提示P2P網貸行業的投資風險。目前銀行理財年化收益率最高才5%左右,而一些網貸平臺年化收益率高達百分之幾十。一些投資人對此類高收益產品不可持續的情況心知肚明,但受利益驅使,總幻想著在“爆雷”前下車。

業內人士提醒,不迷信平臺背景,不盲目追求高收益,是避免“踩雷”的首要條件。另外,根據監管層對網貸平臺的備案要求,網貸平臺企業備案有四項硬性指標:一是進行銀行存管;二是處置存量資管業務;三是完善信息披露;四是具備兩證,即ICP經營許可證(互聯網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和國家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三級認證。投資者可根據監管要求與網貸平臺做一一對應,一旦發現問題,及早撤離。

此外,專家提示,規範的網貸平臺各種交易情況都較為透明,也樂於宣傳自己的交易體量等信息,但有些平臺從不公開自己的資產端情況,對投資者的質詢也避重就輕甚至避而不談。投資者對此類平臺尤其需要警惕。

避免“踩雷” 什么样的网贷平台不能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