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控制」要如何安放?

我們的“控制”要如何安放?

家長要求孩子要聽話是控制,老師要求學生要有禮貌也是控制,妻子要丈夫早回家是控制,同事要你幫助也是控制,甚至於你對生病親人的叮囑也是控制,你的請求、上司的命令、孩子的哭泣、老人的指責……生活中無處不充滿著控制。那麼,為什麼要控制呢?

我們的“控制”要如何安放?

嬰兒一出生,就用哭鬧控制著周圍的一切。養育者聽到哭鬧就會去查看並滿足嬰孩的需求。此時的孩子,通過這樣的滿足來適應著周圍的一切,而此時的滿足,也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坐、爬、走,此時孩子的需求,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自己滿足。但是當某些需求不能被滿足時,孩子會用發怒、哭喊、撒潑打滾等等一系列形式來達到滿足的目的,以此來實現對外在世界的控制,這樣的感覺,也滿足了孩子的安全感。

我們的“控制”要如何安放?

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自己對外在世界的感知認識。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飛速發展,其自我力量的誇大,在現實環境下可能導致受挫,對於外在的失控感,可能會導致其退回到原有的孩子模式。此時的家長,如果能耐心地陪伴並支持引導,使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認同感,孩子對外部世界的探索就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可控性,就能發展出孩子自己明確的生活目標。

但是,現實生活中,每個家長在作為父母之前,大多沒有經過系統培訓,對於孩子每個階段的需求自然不能十分了解,同時作為成人的自己,其安全感也可能並沒有建立起來,甚至在過往生活模式中,還會退行到自己的嬰兒時期,在家庭關係中呈現出互相控制的模式。作為每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其發展自我的需要,此時就會出現控制和反控制,這或許是很多家庭關係問題的根源。

我們的“控制”要如何安放?

既然控制和反控制都是安全的需要,那麼如何平衡好這樣的需要呢?

控制者和反控制者,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安全感得到滿足。首先我們得清晰地明確一點,我們不是世界的主宰,不是嬰兒時期那個感受上的全能自戀者。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需要,分清自我和他人的界限,不沉迷於完全控制的假像中,同時看到控制背後的無力感和需要,真實地表達,比控制更能得到支持理解。

就像NLP裡說的一樣:“自己的事自己決定,他人的事與你何干?老天的事你說了不算”。只有以這樣的成人方式,才能平衡好內在自我的需要。

同時還要注意,反控制的目的,無論是為了控制對方以滿足自己的需要,還是採取對抗的模式,將雙方都置於不安之中,都有著將自己推向關係破裂深淵的潛意識導向。

我們的“控制”要如何安放?

事物的發展總有其兩面性,一方面,控制讓我們有安全感;另一方面,正是因為控制在破壞著我們安全的感受,究竟要怎麼做?就看你如何去選擇。

作 者: 周 燕


我們的“控制”要如何安放?

周燕: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舒悅心理諮詢服務中心CEO,陝西省慈善協會心理援助中心諮詢師,安康義工聯心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參加過精神分析、釋夢、繪畫,沙盤,動力溝通等心理學技術理論。參與了青少年心理篩查與援助等項目,多次深入學校單位開展心理健康講座,普及心理學知識。受邀參與消防支隊的減壓及危機干預。諮詢方向:情緒情感,人際關係,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導,個人成長等心理分析服務。諮詢風格:以人為本,重視來訪者感受,理性分析,關注陪伴。

如果你覺得你對你的生活失去了掌控感,可以給我們留言哦!

我們的“控制”要如何安放?

我們是心理諮詢師,我們可以和你一起改變你的生活,讓你的生活變得積極、喜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