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回文诗

妙趣横生的回文诗

说到回文诗,不能不先说说修辞学中的“回环”。回环是汉语中的一种“用相同的语句循环往复地说明”的修辞方式,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即:甲乙—乙甲。详细言之,回环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够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还使语意精辟警策。例如:“发展需要科学,而科学更需要发展”;“文人的无聊,无聊的文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等等。回环用在文章(一般指散文)里,始终还是一种修辞方法,不过也有将包含着回环的那段文字叫做“回文体”的。回环使用在文章中,可以根据需要,表现出有好几个来回,如“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猪多”便是;可回环若用在诗歌中,就只能有一个来回,这便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回文”了,而这样的诗便称为回文诗。

回文诗出现的年代很早,学界比较一致地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首回文诗当属苏伯玉妻所作的《盘中诗》。苏是西晋人,则意味着回文诗至少首先出现在西晋时期。清人朱存孝在其所著的《回文类聚序》中便宣称回文诗“自苏伯玉妻《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璇玑图》为大备。”到目前为止,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中国最早的回文诗便是《盘中诗》。苏伯玉妻的姓名及生平均无从查考,只知道苏伯玉使蜀,久未归回,而且连书信也没有一封。她却居住在长安,非常想念自己的丈夫,便生巧思,在盘中作诗一首,诗中虽然有一些埋怨之辞,但更多的是苦苦思念之情。全诗凡168字,共有49句,27韵,屈曲成文,寓宛转缠绵之意。最后点明“当从中央周四角”,告诉丈夫该如何读这首诗。据说,当苏伯玉经过一番思考,读懂全诗后,百感交集,并被妻子的深情与奇妙的才情所感动,当即决定收拾行装,迅速返回到了家乡。《盘中诗》从中央的“山”字起读,绕向四周,布局安排颇富机巧,但不能倒读,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回文,不过其词序的刻意安排,与后来的回文确实相似,把它说成是回文诗的先导,也还说得过去。至于前秦人窦滔的妻子苏蕙(若兰)更是一位具有绝世才情的奇女子,她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在锦帕上面织出的《璇玑图》,构思奇妙,无与伦比,堪称回文诗的千古力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璇玑图》是一个文字方阵,总共有八百四十一个字,纵横各二十九个字,依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读、选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多种形式。且每一首诗都悱恻幽怨,一往情深,真情流露,令人为之动容。《璇玑图》问世以后,历代流传,影响深远,曾有不少文人迷醉于它,不惜花费多年的巨大工夫进行研读,甚至还有人写出了关于它的读法的专门著作。据闻,宋朝有高僧名起宗者,经过精心钻研,从《璇玑图》中解读出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明朝学者康万民毕其一生,苦苦研究《璇玑图》,得五、六、七言诗共四千二百零六首。而照目前的统计,《璇玑图》共有诗七千九百五十八首,(撰写本文时,网上有文章称,《璇玑图》里有诗14005首,是否属实?尚待查证。—笔者补注)这简直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空前绝后的奇迹!在《璇玑图》之后,也有人进行仿效,如唐初某女子创作出《鞶鉴图》,受到王勃赞扬,说它“藻丽反复,文字萦回,句读屈曲,韵谐高雅。”,也应当是回文诗的上品,可又怎么能与被朱存孝赞为“大备”的《璇玑图》相比呢?

在旧体诗(古典诗歌)的所有杂体当中,回文诗是最富有艺术价值的一种诗体,或用当今常听到的一句时髦话来说,它的技术含量最高。因为回文诗的构思非常奇特,它正读是一首诗,逆读也是一首诗,而且反过来读的诗决不能是杂乱的文字组合,必须通畅齐整,顺理成章,还要具备一定的诗情和独有的意境;回文诗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古体诗,可以是半自由诗,当然更多的还是格律诗,如果正读反读都是很规范严谨的格律诗,那它的构思则确是妙之又妙了。在欣赏一首首精美的回文诗时,你可能常常会为回文诗那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赞叹,而折服;尤其当你对一首回文诗无论正读还是反读时,感受到两者具有同样的意境和情感,或正读是一种意思,反读又是另一种意思(两种意思当然并非风马牛不相及),这时,你一定会感到实在妙不可言。所以清人朱存孝先生对回文诗给予了充分肯定:“诗体不一,而回文优异。”民国时期的刘坡公先生在其所著的《学诗百法》中更是相当推崇回文诗,还似有所指地告诫世人:“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事实上,确实有过并不看好回文诗的人,认为它是一种文字游戏。这个说法当然是很不正确的,也可谓是不懂回文诗者的无知之论。如果说,回文诗或有几许文字游戏意味的话,那也是极其雅致、极其高级的,非一般文字游戏能够望其项背。一个人,假如没有比较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比较高的文学素养,就无法创作出能够入流的回文诗来,更遑谈创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回文诗了。回顾历史,因为回文诗奇巧精妙,妙趣横生,每每引人入胜,在诗坛又能够独具一帜。历代诗家争相仿效,在回文诗创作上各擅胜场,名领风骚。许多知名诗人文士,如庾信、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秦观、高言、汤显祖等,都有回文诗的作品。一直到清代、民国时期,仍不时有好的回文诗作品出现。至于在下层民众当中,好作回文诗者历来都大有人在,可惜好作品不多,能够面世的作品更是微乎其微。到了当今,似乎作回文诗的人就非常鲜见了。笔者对此殊为感慨,真不希望若干年后,回文诗成了历史事物。惟愿有能力的有志者能够将回文诗的创作承继下去,使这株旧体诗中的奇葩,依然能够在诗歌的百花园里继续久久地开放。这似乎是题外之谈了,就此打住。

笔者第一次接触到回文诗是在自己的少年时节,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其时,敝乡的人在炎夏里全靠扇子驱热,几乎人手一把,年纪大的使蒲扇,年纪轻的使折扇。人们还喜欢在扇子上面绘一些画,或写一首诸如“扇子一扇风,骑马走广东。广东无扇子,何处得凉风。”之类的歌谣与打油诗。有一次,我看到邻居念中学的大哥手中折扇上写着一行字,是为“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感到很不可理解,便向他询问。邻居大哥告诉我是一首回文诗,并教我怎样诵读。这太新奇了!我立刻产生出了极大的兴趣,将这十个字端端正正地抄写在自己的折扇上面,并经常向同学与周围的其他人进行介绍宣传。自此以后,我一直对回文诗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只要见到别的回文诗,就会精心记录,认真保存起来。于是,有关回文诗的知识便慢慢地越积越多了。例如,我后来知道,自己遇到的第一首回文诗只是清朝女诗人吴绛雪写的《春夏秋冬》四首回文诗之一。这四首回文诗如下:

咏春:莺啼绿柳弄春晴晓日明;

咏夏: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咏秋:秋江楚雁落沙洲浅水流;

咏冬:红炉黑炭送寒冬遇雪风。

解读成诗则分别为:

春 夏 秋 冬

莺啼绿柳弄春晴,香莲碧水动风凉,

秋江楚雁落沙洲,红炉黑炭送寒冬,

柳弄春晴晓日明。水动风凉夏日长。

雁落沙洲浅水流。炭送寒冬遇雪风。

明日晓晴春弄柳,长日夏凉风动水,

流水浅洲沙落雁,风雪遇冬寒送炭,

晴春弄柳绿啼莺。凉风动水碧莲香。

洲沙落雁楚江秋。冬寒送炭黑炉红。

这是回文诗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的最大特点是正读和倒读完全一样,我将它命名为“十字回文诗”。其解读方法是:第一句从开头顺读成七言句,第二句从第四字顺读至末尾;三、四两句从末尾起按一、二两句的读法倒读,便成。下面赵录宣的《咏荷》、《赏春》与刘明干的《春兴》也属于这一类型,只是,《咏荷》乃标准的十字回文诗,后两首则有所变化,一是添加了字,如《赏春》添加了“时来燕剪”,变成十四字,《春兴》添加了“花怒放”,变成十三字;二是首尾相连,成了“回文连环诗”,我又称之为“十字回文诗添字变体”,读法则与前述一致。

咏荷

塘横碧水出荷香,水出荷香艳夏凉。

凉夏艳香荷出水,香荷出水碧横塘。

赏春

一湖春水碧无尘,水碧无尘柳色新。

柳色新时来燕剪,时来燕剪一湖春。

春兴

艳红酣绿遍千山,绿遍千山鸟语繁。

山鸟语繁花怒放,繁花怒放艳红酣。

回文诗还有一种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的类型,其特征是:就是一首平常的五言诗或七言诗,但顺读(正读)、逆读(倒读)都成诗。如清代诗人陈琼仙以秋天景物创作了27首回文诗,总名为《秋宵吟》,便属于这一类型,现以其中的一首《秋月》为例说明:

正读

轻舟一泛晚霞残,洁汉银蟾玉吐寒。

楹椅静荫移沼树,阁涵虚白失霜峦。

清琴瀹茗和心洗,韵竹敲诗入梦刊。

惊鹊绕枝风叶坠,声飘桂冷露浸浸。

倒读

浸浸露冷桂飘声,坠叶风枝绕鹊惊。

刊梦入诗敲竹韵,洗心和茗瀹琴清。

峦霜失白虚涵阁,树沼移荫静椅楹。

寒吐玉蟾银汉洁,残霞晚泛一舟轻。

此诗描写自己月下泛舟,见到树木山峦在模糊的月光下移动,品茗弹琴,在两岸竹声中诗兴颇浓。好一幅怡然自得的秋宵美景啊!巧就巧在,无论正读还是反读,都有同样的意境,都有同样的诗情画意,怎能不妙趣横生?清人黄本权(黄尊宪侄儿)的《茶壶回文诗》“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反读为“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亦有同等之妙。下面两首回文诗,都属于这个类型:

金华山回文诗(作者杨太虚,道号泉石散人)

龙头倒卧见高峰,洞古铺云绿树笼。

峰郭满天撑老柏,卷波烟水迎乔松。

浓情尚吐飘香桂,觉梦惊声听晓钟。

深夜彻泉流韵雅,茸红剪处妙罗胸。

倒读,即得:

胸罗妙处剪红茸,雅韵流泉彻夜深。

钟晓听声惊梦觉,桂香飘吐尚情浓。

松乔迎水烟波卷,柏老撑天满郭封。

笼树绿云铺古洞,峰高见卧倒头龙。

深秋(作者佚名)

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

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

游程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蓬开。

倒读,即得:

开蓬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程游。

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鴎。

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

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

更有宋朝人李禺写了一首丈夫寻妻的奇诗,妙就妙在正读是夫忆妻,而倒读则成了妻忆夫,所以诗名就叫做《夫妻忆》:

正读: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知心?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因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倒读: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心知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古时,回文诗还常常成为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唱和的一种特有趣味的形式,也就流传下来不少优美动人的故事,譬如唐朝蜀中名妓薛涛就有过这样一段韵事。薛涛乃女中才子,南康王韦皋做西川节度使时,曾表奏她做军中校书,故人多称为薛校书,所往来的是高千里、元微之、杜牧之一般名流,真是名重一时,芳流百世。后薛涛与广东广州府人田洙(字孟沂)相遇,一见倾心,长此鱼水欢情,极其缱绻。此后两人赏花玩月,酌情吟诗,你唱我和,曲尽人间之乐。偶成联句,斗巧争妍,佳构甚多,堪称敌手。某日薛涛一挥而就,做成四时回文诗四首,孟沂也即兴和了四首四时回文诗。确是才子佳人,情味相投,乐不可言,也算是诗坛一段佳话。其诗登录如下(只记正读,倒读从略):

咏春

薛涛:花朵几枝柔傍砌,柳条千缕细飘风。霞明半岭西斜日,月上孤村一树松。

孟沂:芳树吐香红过雨,入帘飞絮白惊风。黄添晓色春舒柳,粉落晴香雪覆松。

咏夏

薛涛:凉回翠簟冰人心,齿沁清泉夏日寒。香篆袅风清缕缕,纸窗明月白团团。

孟沂:瓜浮瓮水凉清暑,藕叠盘冰翠嚼寒。斜日近阶穿笋密,小池舒叶出荷团。

咏秋

薛涛:芦雪覆汀秋水白,柳风凋树晚山苍。孤帏客梦惊空馆,独雁征书寄远乡。

孟沂:残石绚红霜叶出,薄烟寒树晚林苍。鸾书寄恨羞封泪,蝶梦惊愁怕念乡。

咏冬

薛涛:天冻雨寒朝闭户,雪飞风冷夜关城,鲜红炭火围炉暖,浅碧茶瓯注茗清。

孟沂:风卷雪蓬寒罢钓,月辉霜析冷敲城。浓香酒泛霞杯满,淡影梅横纸帐清。

还有一段更美的回文诗故事,出在北宋年间,发生在苏东坡、苏小妹兄妹及小妹的夫君秦少游三人身上。其时苏东坡已是誉满天下的名士,秦少游也是聪明异常的饱学之士,苏小妹虽是女流,但她的聪明才智丝毫不亚于其兄其夫。一日,东坡的挚友佛印禅师寄来长歌一篇,写得甚是怪异,每二字(同一个字)一连,共一百三十对字。东坡看了两三遍,都念将不出,只是沉吟。小妹取过,一览了然,当即朗诵出来。东坡听罢,大惊道:“吾妹敏悟,吾所不及!”遂将佛印原写长歌,并小妹所定句读,都写出来,做一封儿寄与少游,还细述了自己再读不解,小妹一览而知之实。少游初看佛印所书,亦不能解,后读小妹之句,如梦初觉,深加愧叹。便答以短歌,短歌后制成叠字诗一首,却又写得古怪:

别离时闻漏转

忆静

期归阻久伊思

少游书信到时,正值东坡与小妹在湖上看採莲。东坡先拆书看了,递与小妹,问道:“汝能解否?”小妹道:“此诗乃仿佛印禅师之体也。”即念云:“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东坡更加感叹“吾妹真绝世聪明”,并建议以“今日採莲胜会”之事各和一首,寄与少游。顷刻,东坡诗成,小妹亦就。小妹诗云:

阕新歌声嗽玉

一採

津扬绿在人莲

东坡诗云:

力微醒时已暮

酒赏

飞如马去归花

照少游诗念出,小妹之诗便是:“採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阕新。一阕新歌声嗽玉,歌声嗽玉採莲人。”东坡之诗便是:“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二诗寄去,少游读罢,叹赏不已。

这三首诗都是回文诗,与前文所述的“十字回文诗”多有相似,或谓“十字回文诗”的另一种添字变体,佛印禅师的那首长歌(限于篇幅,未能录出)亦是一首更为复杂、形式更为新颖的回文诗。回文诗还有许多其它的形式,恕在下没有一一列出。不过,不管回文诗有多少种形式,其基本性质是一致的,欣赏起来的基本方法、基本规律也是一致的。

此外,如果将回环用在对联上面,便成了回文联。回文联其实也就是回文诗,只不过比后者简单一些,没有后者那么多的内涵。然而欣赏起来,同样妙趣横生。现举数例,以略窥其风貌:

1)、居然天上客;客上天然居。—北京有座酒楼名叫“天然居”,乾隆皇帝路过时曾出上联,纪晓岚答下联;

2)、人中柳如是;是如柳中人。—柳如是乃秦淮八大名妓之一,比董小宛、陈圆圆更具才气。

3)、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厦门鼓浪屿联。

4)、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岩中岩隠龙。—广西漓江阳朔画山临江亭联。

5)、蝶恋花也花恋蝶;凰求凤兮凤求凰。

6)、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倒读时,字句不同而内容不变。

妙趣横生的回文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