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一些人总是以国家为借口,却做着辜负国家的事

在历史上总有总有一些人他们才华横溢,总是一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样子,他们总是以国家为借口,做着辜负国家的事,不得不说卿本佳人,奈何从贼。

  1. 钱谦益

历史上一些人总是以国家为借口,却做着辜负国家的事

钱谦益剧照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明末东林党领袖之一。能写出“埋没英雄芳草地,耗磨岁序夕阳天”的诗词可见其文学功底。在古代"文死谏武死战"就是精忠报国的典型,所以面对侵略者投降总是令人不齿。

钱谦益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之一,明亡后,他先投靠南明弘光政权,当南明抵挡不了清军的征伐,兵临城下时,钱谦益的小妾(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要同他一起投河殉国,但是最后关头钱谦益竟然说”水太冷,不能下“。后来投降清朝,当了礼部尚书,面对清军“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钱谦益说了一句近来头皮痒得很,就剃好头发了。作为一位文人,他是文坛魁首,作为一个汉人,他却是辜负了。

2.冯道

历史上一些人总是以国家为借口,却做着辜负国家的事

冯道剧照

冯道,字可道,号长乐老,出身于耕读之家,勤奋好学,善于文章。所谓铁打的帐营流水的兵,他却是逆流而上,朝代更替,君主变更,他依旧是身居朝中高位。论明哲保身的本事他是杠杠滴。

冯道早年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后来先后出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效忠的皇帝可达10位之多,他因为事必躬亲,济世经民,提携良才等方面做的很好,他始终在朝中担任三公,宰相,三师之职,位高权重,备受重用。但是让人诟病的是他真是个成年人,他只忠于自己,对待君主毫无忠心可言,有奶便是娘,期间还向契丹耶律德光称臣。对于他这迥然不同于古代的忠君报国的主流思想,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痛斥他是“奸臣之尤”。

3.秦桧

历史上一些人总是以国家为借口,却做着辜负国家的事

秦桧剧照

秦桧,字会之,南宋时期的宰相,当时主和派的代表。我们对他的认知更多来之岳飞,对于精忠报国的岳飞每每想到他被陷害,我们很是惋惜,这让我们对于陷害他的人秦桧更加厌恶。

秦桧博学多才,靠着自己本事参加科举得到进士及第,他书法很牛,模仿赵佶的"瘦金体"创造初"宋体".作为南宋的宰相,他是主和派的代表,他不抵抗外敌,却是主张议和妥协,向金称臣。他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了名将岳飞,让靖康耻那时未雪,臣子恨至今未灭。待岳飞平反后,秦桧以奸臣的名义遗臭万年。

4.蔡京

历史上一些人总是以国家为借口,却做着辜负国家的事

蔡京剧照

蔡京,字元长,北宋权臣,他仕途经历四次起伏,当过四次宰相,执政长达17年。在文学方面他擅长散文,书法更是精通,有少数人认为南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其中的蔡指的就是蔡京,因为人品问题所以改成蔡襄。

蔡京为人狡诈,善于玩弄权术,很会审时度势,看领导眼色行事,深得当时皇帝的信任。他贪婪成性,见利忘义,大兴花石纲弄的民不聊生,他为了权势,排斥异己不择手段,严重破坏朝纲,被称为“六贼之首”。当时有民歌唱着“打了桶(童贯),破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5.和珅

历史上一些人总是以国家为借口,却做着辜负国家的事

和珅剧照

和珅,原名善保,字致斋,清朝乾隆时期权臣。和珅精通四书五经,会汉,蒙,满,藏四族语言,他初为官时,精明能干,仕途因遇到伯乐乾隆从此步步高升。

随着他权力的膨胀,他的利欲心也没有落后,他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打开方便之门,结党营私,打击政敌,通过各种不法手段获得泼天的富贵。乾隆去世后,和珅被查获罪抄家,家中被发价值8-11亿两白银的家产,相当于当时清政府15年的财政收入,这些取之于民的财富是要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才足够?

他们本是为国为民的父母官,都是身居高位,他们口是心非,经常打着为了国家的借口,做着辜负国家和人民的事情。一旦事情发生了,那就是臣妾做不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