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體檢項目指標全解讀,媽媽們先收藏!

寶寶體檢是媽媽們最關心的事情。不少家長對體檢陷入一個慣性思維:不就是測測身高、量量體重嗎?

其中不僅包括身高和體重,還包括對於寶寶日常飲食起居情況的詢問、生長評估、身體檢查、發育評價(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社交)等。

從這個層面講,寶寶體檢,除了評估其健康狀況,更重要的在於能夠及時發現寶寶是否存在發育遲緩

而且,體檢還是一個及時發現家長養育誤區的好時機,能夠幫助家長在寶寶的養育過程中少走些彎路。

那麼,寶寶到底應該多長時間體檢一次?體檢重點需要關注什麼?在體檢前,家長應該做好哪些準備?寶寶體檢測了很多項目,到底有沒有用?

今天小歌就來為各位寶爸寶媽帶來一份嬰幼兒體檢指南,幫大家解析兒童體檢常見問題。

寶寶的"第一次體檢"

出生後一個月,就是俗稱的"滿月",這是寶寶通常意義上的“第一次體檢”。

寶寶體檢項目指標全解讀,媽媽們先收藏!

體檢項目:體重、身高、頭圍、胸圍、囟門大小,臍帶是否脫落,有無滲血滲液。

  • 聽力檢查

完善聽力篩查。聽到聲音後,有眼神和頸部的轉動。

  • 視力檢查

能注視較大的物體,雙眼很容易追隨手電筒光方向運動。

  • 肢體檢查

此時,寶寶的小胳膊、小腿總是喜歡呈屈曲狀態,兩隻小手握著拳。

  • 分髖試驗,臀紋、臍部的檢查

觀察寶寶是否出現先天性脫位、先天性臍疝等現象。

  • 生殖器檢查

男嬰的睪丸應降入陰囊。

  • 聽診心肺檢查

注意寶寶是否有先天性心臟病。

0-6個月建議每個月體檢一次

► 前1~4月齡寶寶

這個時間段的寶寶,體檢的重點在於: 醫生會重點評估有無頭型異常、髖關節發育不良等問題。

寶寶體檢項目指標全解讀,媽媽們先收藏!

檢查寶寶的肌張力,及對視、聽刺激的反應; 是否可能存在的發育異常情況; 給予家長餵養方面的指導等。

體檢項目包括:體重、身高、測量頭圍以及囟門(此時寶寶後囟門已經閉合)、聽診心臟、測量胸圍,觀察豎頭情況、翻身情況,驗血等。

  • 口腔發育

4個月的寶寶,經常會把口水流出嘴外,還會有牙齒萌出。

  • 聽力檢查

注意觀察,家長說話時,寶寶是否會把頭轉向這邊。

  • 視力檢查

手拿小物品“引誘”寶寶,觀察寶寶的眼睛是否隨之轉動。

  • 肢體發育

①豎頭情況,讓寶寶俯臥,看看寶寶的頭是否可以抬起並靈活轉動,堅持大於10秒鐘;②翻身情況,俯臥位後是否可以自行翻轉身體呈仰臥位。

► 6個月齡寶寶

6個月的寶寶去做體檢,最重要的是檢查骨骼發育情況以及微量元素情況。

寶寶此時如果缺乏鈣等營養元素,會導致骨骼發育不良。家長應注意及時給寶寶添加輔食,否則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

常規檢查項目:體重、身高、頭圍、胸圍、囟門,寶寶獨坐情況,檢查動作發育,口腔檢查,注意出牙數量,評價智能發育,驗血,骨骼檢查,重點注意寶寶是否缺鐵。

  • 牙齒生長

寶寶可能已經開始長乳牙了,這時候會分泌更多的口水,家長要注意口腔清潔,同時適當給寶寶一些稍硬的固體食物。

  • 聽力檢查

會尋找新的聲音來源,並且總是看向發出聲音的位置。

  • 視力檢查

容易被顏色鮮豔的目標和玩具吸引,並可以注視約30秒。

  • 運動發育

①這時的寶寶已經會翻身了,並會坐立,不過坐不穩。會伸手拿自己想要的東西,並塞入自己口中。

②寶寶開始有意識的主動去抓他喜歡的玩具,抓握時更具方向感,能在眼睛的指引下主動張開小手來抓住物體。

家長應注意,讓寶寶抓握的物體要從大到小,由近到遠,讓寶寶練習從滿手到拇、食指抓取。

  • 骨骼檢查

6個月以後,寶寶對鈣的需要量越來越大,同時需繼續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缺鈣會造成夜間睡眠不穩,多汗,枕禿。

  • 血液檢查

寶寶6個月之後,由母體得來的造血物質基本用盡,若補充不及時,就易發生貧血。

6—12個月,每兩個月體檢一次

► 6~9月齡的寶寶

這一階段的體檢重點在於:寶寶的口腔健康檢查以及眼科視力篩查; 進行發育篩查; 進行寶寶營養方面的評估等。

常規檢查項目:體重、身高、頭圍、胸圍、囟門、獨坐情況、爬行情況、發音情況,檢查動作發育,口腔檢查,注意出牙數量,評價智能發育、骨骼檢查。

  • 口腔檢查

寶寶乳牙的萌出時間,大部分在6~8個月,小兒乳牙的計算公式為月齡減去4~6。此時要注意開始保護牙齒。

  • 視力檢查

對於單個的線條,寶寶能夠盯著看了,此時視力約0.1。

  • 動作發育

寶寶能夠坐得很穩,能由臥位坐起而後再躺下,能夠靈活地前後爬,扶著欄杆能站立。雙手會靈活地敲積木。

拇指和食指能協調地拿起小東西,並且雙手之間會傳遞東西了。

  • 骨骼情況

每天讓寶寶外出堅持戶外活動,接受紫外線照射,促進皮膚製造維生素D,同時還應繼續補充維生素D或者服用維生素AD滴丸。

  • 發音檢查

寶寶可以發出咿呀的聲音了,可無意識地叫爸爸、媽媽。

► 12個月齡的寶寶

在寶寶1歲~1歲半的時候,囟門就會閉合了。

這時候,醫生會注意檢查囟門的閉合情況,囟門數值異常或閉合時間過晚,都要進一步檢查。

常規檢查項目:

體重、身高、頭圍、胸圍、囟門,發音情況,是否會叫爸爸媽媽,走路情況,檢查動作發育,口腔檢查,注意出牙數量,評價智能發育、骨骼檢查。

  • 口腔檢查

此時應該有6~8顆牙齒了,遲遲不出牙的寶寶可能缺鈣,或是輔食添加出了問題

  • 聽力檢查

在1米或1米以外的地方喊寶寶的小名或發出聲音,寶寶會馬上有反應並轉身回頭。

  • 視力檢查

可以注視近距離的物品。可拿著父母的手指,指鼻、頭髮或眼睛。大多會撫弄玩具。

  • 運動發育

這時候的寶寶能自己站起來,並且能扶著東西行走,還能手足並用爬臺階。手指也變得靈活,能用畫筆在紙上戳戳畫畫。

1-2歲,每三個月進行一次體檢

18個月齡的寶寶

除檢查身高、體重外,還要檢查寶寶的頭部、脖子、耳朵、眼睛、牙齒、生殖器、腹胸部等部位。

寶寶體檢項目指標全解讀,媽媽們先收藏!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1歲半的寶寶容易發生貧血和感染蛔蟲,體檢時要檢查血紅蛋白和大便。

常規檢查項目:

體重、身高、頭圍、囟門,發音情況,走路情況、檢查動作發育,口腔檢查,注意出牙數量,評價智能發育、骨骼檢查。

  • 聽力檢查

寶寶基本可以聽懂爸爸媽媽的簡單話語了,並能按要求做。

  • 視力檢查

這時候寶寶的視力已經在正常範圍之內了,幾乎和成人一樣。所以家長要開始注意別讓寶寶看太多手機、電視、電腦屏幕。

  • 運動發育

寶寶能夠獨立行走,會倒退走,會跑,不過有時仍會摔倒。能扶著欄杆一級一級上臺階;下臺階時,寶寶會往後爬或用臀部著地坐著下

  • 蛔蟲症

1歲半的寶寶,自己能夠吃東西、喝水,但還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很容易感染蛔蟲症。檢查大便,可以看看是否有蟲卵。

  • 肘部脫位

1歲半的寶寶活潑好動,但此時寶寶的肘關節囊以及肘部韌帶鬆弛薄弱,在突然用力牽拉時易造成撓骨頭半脫位。

  • 血液檢查

寶寶應檢查血紅蛋白,此時的寶寶如果出現特殊的問題,表現在血常規化驗單上,那麼醫生可能會在這次體檢時提醒你。

  • 大小便

寶寶能夠控制自己的大便,在白天甚至能控制小便,如果尿溼了褲子也會主動示意。

2~3歲,每半年進行一次體檢

► 2週歲的寶寶

寶寶2週歲時,身體各方面機能均相對穩定。常規檢查身高、體重、頭圍,另外需要測查寶寶的心肺功能和微量元素。

  • 口腔檢查

2週歲時,寶寶的20顆乳牙即將長齊,應注意保護牙齒。

  • 聽力和語言檢查

此時的寶寶,大約掌握200個左右的詞彙,會說簡單的句子。

如果寶寶到2歲仍不能流利的說話,建議諮詢醫生,看是否要進一步做聽力檢查以及語言評估。

  • 運動發育

寶寶能夠走得很穩妥,並且還能跑步,能自己單獨上下樓梯。能把珠子串起來,會用畫筆在紙上畫圓圈和直線。

► 3週歲的寶寶

2~3歲,每半年進行一次體檢。這一階段的體檢重點在於: 評估寶寶運動、語言、社交能力的發展; 進行視力等檢查。

寶寶3週歲時,正常情況下的平均體重為13.85千克,身長為94.3釐米,頭圍為48.9釐米,胸圍為50.5釐米,這些都是體檢需要測量的。

另外,還需檢查牙齒生長和視力情況。

  • 口腔檢查

醫生會檢查寶寶是否有齲齒,牙齦是否有炎症等。

  • 視力檢查

寶寶到3週歲時,視力達到0.5。這時寶寶應該進行一次視力檢查。

我國有大約3%的兒童會發生弱視,在3週歲前如能及時發現,4週歲前治療效果最好,5~6歲仍能治療,12歲以上就沒辦法治療了。

  • 動作發育

這時的寶寶,能隨意控制身體的平衡,完成蹦跳、踢球、單腿立、上下樓梯、越障礙、走S線等動作。

能使用剪刀、筷子、勺子,會摺紙、捏彩泥,開始發展精細動作。

注意事項

寶寶體檢除了常規檢查,吃、睡、排便等日常狀況,也是輔助醫生更詳細地給出個體化養育的關鍵參考。(點擊此處——小編邀請您和我一起回顧凱歌健康微講座「母乳餵養指導,輕鬆讓寶寶吃飽喝足」)

► 首先,是寶寶的進食情況

關於寶寶進食,醫生需要了解的是:

  • 奶。寶寶每天吃幾次奶,每次吃多長時間,兩頓奶之間的間隔是多久,是否存在“夜奶”等。

  • 輔食。寶寶每天的輔食添加得如何,包括攝入量、稠稀的程度等。如果不確定的話,可以拍照,直接給醫生看。另外,寶寶吃輔食後是否有什麼異常反應(比如嘔吐、腹瀉、起疹子等),最好也能告知醫生。

  • 補劑。除了補充了什麼,每天補多少等,家長還需要注意的是,最好能明確告訴醫生給寶寶吃的是什麼牌子的補劑。如果是海淘的補劑,記不住名字的話,最好能夠拍照給醫生看。

► 其次,是寶寶的睡眠狀況

改善睡眠質量,對寶寶的生長也更有好處。

因此,家長能夠讓醫生了解寶寶的睡眠狀況,對醫生來說,也能更好地給出符合寶寶實際需求的建議。

比如寶寶是否能夠睡整覺;寶寶的夜醒次數;晚上醒來後,寶寶是什麼樣的狀態(哭鬧抑或“哼唧”一下就睡著了);晚上是否還需要夜奶,夜奶次數等。[點擊此處——凱歌專業的母乳顧問為您答疑解惑]

►最後,寶寶的排便情況

這一項包括寶寶每天的排便次數、性狀、顏色等。

大多數寶寶穿著紙尿褲,可能無法分清排便次數等,但家長可以觀察尿色黃不黃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