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三|野火燒不盡,火性的實質是什麼(22)

火性乃火大之性,除了指常見之火外,也包括物像的冷熱、溫度等特性。火性雖然司空見慣,但是這個火性是如何來的呢?那些幻術師為何能求到火?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楞嚴經·卷三|野火燒不盡,火性的實質是什麼(22)

【阿難,火性無我,寄於諸緣。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

“阿難,火性無我,寄自體於各種緣。你看城中還沒吃飯的人家,當準備做飯時,手執陽燧,在太陽光下求火。”

陽燧:字面意思是陽光的隧道,通常指古代用來取火的銅鏡。古代取火,用銅鏡將陽光聚焦到艾草上,即可點燃艾草得到火。

【阿難,名和合者,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為一眾。眾雖為一,詰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羅門種。優樓頻螺,迦葉波種。乃至阿難,瞿曇種姓。阿難,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執鏡於日求火,此火為從鏡中而出,為從艾出,為於日來?】

“阿難,說起和合相,比如我和你、一千二百五十比丘,現在同為一眾。雖然是一眾,但追詰其根本,各自有各自的色身,以及所生之姓氏、種族的名字。如舍利弗是婆羅門種,優樓頻螺是迦葉波種,乃至阿難是瞿曇種姓。阿難,如果這火性,是因和合而有的,那手執銅鏡在日光下求取到的火,這火是從鏡中出來的呢?從艾草中出來的?還是從太陽中出來的?”

“一眾”和合相之中,各成員間各各有身。如果火性是和合而有,銅鏡、艾草、日光體性各自不同,那麼火是從銅鏡中出,還是從艾草而出,還是從日光中來呢?

楞嚴經·卷三|野火燒不盡,火性的實質是什麼(22)

【阿難,若日來者,自能燒汝手中之艾,來處林木皆應受焚。若鏡中出,自能於鏡出然於艾,鏡何不鎔?紆汝手執尚無熱相,云何融泮?若生於艾,何藉日鏡光明相接,然後火生?】

“阿難,若火從日而來,如果日中之火能燒燃你手中的艾草,則日火所來之處所有的樹林草木皆應該被焚燒。若火從銅鏡而出,如果鏡火能從銅鏡中出來點燃艾草,為什麼銅鏡不熔化掉?你屈指執銅鏡尚且無熱相,如何談得上燒熔呢?若火產生於艾草,又何必籍由太陽與銅鏡的光明相接,然後才有火生呢?”

由此證明,火即不是從日中而來,也不是從銅鏡中而來,更不產生於艾草。佛陀這裡否定了火從因緣而生的觀點。

【汝又諦觀:鏡因手執,日從天來,艾本地生。火從何方遊歷於此。日鏡相遠,非和非合,不應火光無從自有。】

“你再仔細觀察,銅鏡是手之所執,日光從天而來,艾草本大地所生,火是從何方遊歷到這裡的呢?況且太陽和銅鏡相隔得如此遙遠,即不能雜和也不能融合,總不可能是火光是無所從來、自然而有的吧。”

銅鏡、太陽和艾草,所來之地不同,太陽和銅鏡相隔遙遠,不可能是和合相。火光肯定不是無所從來、自然而有的。佛陀在這裡破掉了和合說和自然說。那麼,說到這裡,火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楞嚴經·卷三|野火燒不盡,火性的實質是什麼(22)

【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火生。遍法界執,滿世間起。起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你還不知道在如來藏中,自性火本是真空,自性空本是真火。火性清淨本然、周遍一切法界。隨著眾生的識心分別,感應其所覺知之量。阿難,要知道世間人在一處執鏡,一處就有火生。如果遍法界執鏡,則遍滿世間都會有火起。火起遍滿整個世間,哪裡有一定的方位處所呢?這個火是循著業而顯現的。世間人無知,迷惑為因緣和自然性。其實這火皆是識心的分別計度而來的。只是有言說相而已,都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火性本來就是如來藏性,是隨著眾生的分別識心,而感應顯現出來的。如果分別一處有火,則感應一處有火;分別處處有火,則感應處處有火。這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火性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本身並沒有一定的的方位和場所,隨著分別所在之處,感應“知量”而顯出火性,而這個顯出的火性,是循業發現的。比如說,餓鬼道眾生循業發現的火是貪火,其欲進食時口中出火,導致無法飲食。淨業眾生循業發現的火,則是智慧火,三昧真火等等。

楞嚴經·卷三|野火燒不盡,火性的實質是什麼(22)

當覺《邊讀邊聊楞嚴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