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楚汉时代的一位谋士,你会选择哪位君主?

忘川说


在回答之前,首先要明确谋士的意义:

1、辅佐善于接纳谏言且重视自己的国君,即所谓明主;如果拒绝接纳谏言又不重视自己的国君,不管你如何聪明,是否是现代穿越人,再怎么辅佐,结果都是注定失败,你的时间纯粹是浪费;

2、实现自己的价值,建功立业。

即,一个谋士所存在的意义就是:通过善于纳谏的国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梦想。国君是谋士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和途径。

因此,选择君主的标准就出来了:

1、是否纳谏——不纳谏就是一块顽石,琢磨不出美玉;

2、是否重视自己——自己不被重视,国君就算善于纳谏,自己的意见基本上不会被采纳,即便正确;


下面就列出楚汉时期的一帝一伯十八路诸侯:

1、楚国 楚义帝;

2、西楚国 项羽;

3、衡山国吴芮;

4、临江国共敖;

5、九江国英布;

6、汉国刘邦;

7、雍国章邯;

8、塞国司马欣;

9、翟国董翳;

10、常山国张耳;

11、代国赵歇;

12、临淄国田都;

13、济北国田安;

14、胶东国田市;

15、燕国臧荼;

16、辽东国韩广;

17、西魏国魏豹;

18、殷国司马卯;

19、韩国韩成;

20、河南国申阳。

不再这20个诸侯名单中的,还有齐国田荣、赵国陈余、梁国彭越、韩国韩王信、齐国韩信等5人,合计25人。


在上面的名单中剔除那些没有什么上进心的诸侯:衡山国吴芮;临江国共敖;塞国司马欣;翟国董翳;代国赵歇;临淄国田都;济北国田安;胶东国田市;燕国臧荼;辽东国韩广;殷国司马卯;韩国韩成;河南国申阳等13人,还生下12人。

剩下的12人做个分析:

1、楚国 楚义帝:势力薄弱(在宋义被项羽杀死后,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势力),容易控制,楚义帝作为楚汉时期的天下共主,可以作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招牌,适合想做诸葛亮式权臣的谋士;

2、西楚国项羽:自信心过高,太过坚持自己的主见,对部下如果信任则大加信任,如果不信任就被排斥;主见和信任既是项羽的优势,也是劣势;想要选择项羽的谋士,要么是钟离昧、季布一样被信任,要么是韩信、陈平一样只能做逃兵。

3、九江国英布:英布的优势在于他的军事能力,低于项羽,高于刘邦,和韩信未必输;

英布的劣势在于投靠他的谋士太少——因为英布很少被视为有作为的君主,而是将军;英布的纳谏能力未明;总的来说,英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谋略是他的短处,而这正是谋士能够发挥的地方。

4、汉国刘邦:刘邦虽然在接人待物上并没有什么礼貌,但直接、有效的实用主义是刘邦最大的特点;跟着刘邦混,日子会不错;但是如果你想反叛他,他下手也毫不留情;刘邦太熟悉,就不用说太多。

5、雍国章邯:有勇无谋,可以说是章邯的最大特点;章邯从手握20万军、足以抗衡项羽等20万诸侯军且有充裕粮食而项羽军缺粮的优势一方,完全可以自己率军攻下关中和巴蜀自立称王,在楚汉之时占据绝对的优势,最后竟然沦落为20万军被屠杀、只能分封关中三分之一的小诸侯的境地,完全是章邯这个人不懂谋略的结果;从手握最大牌的人,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这是章邯能力的体现;从章邯约盟项羽等来看,章邯是一个肤浅、不懂谋算、只懂作战的人;因此章邯,是善于纳谏的,只是他自己没有谋划能力,也没有强力的谋士帮助他谋划

,章邯还是值得谋士选择的,最低可以以20万秦军割据关中巴蜀对抗项羽。

6、常山国张耳:张耳是一个固执不懂变动的理想主义者,这在巨鹿之战中他和陈余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在张耳看来是一个不能变的行为规范;信是张耳的最大优势,但对于一个国君而言,固执不变的坚持原有的协议,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隐患;一个讲求变通的谋士很难劝一个固执的理想主义者,因此张耳并不推荐。

7、西魏国魏豹:魏豹是秦末汉初最有一个具有贵族精神的人;他和刘邦关系的破裂,就在于他非常反感刘邦不以贵族礼仪对待人的行为;如果你是一个有贵族精神的谋士,你可以选择魏国,相同的价值观,会让你们之间相处更为融洽,更有助于你实现自我价值。

8、齐国田荣:齐国的田荣和项羽是相同类型的人:自信而固执;坚持自己的主见,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不信任的人说杀就杀,信任的人不论能力大小都重用;作为谋士,就需要考虑自己和田荣的信任程度,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9、赵国陈余陈余是一个文物双全的人,有军事能力,也有谋略能力,是是一个善于变通的现实主义者;陈余在赶跑张耳、复国赵国后,曾经和刘邦联盟,但在发现刘邦骗他之后,就撕毁了联盟;但在这之后,陈余没有积极联络其他非项羽、刘邦的势力而组成第三方联盟,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如和齐国田荣、九江英布等共同对付项羽,或者和项羽削去昔日仇恨而重新结盟;陈余缺少合纵的认识和能力,如果你是一个擅长合纵的谋士,陈余是你实现在楚汉争霸时组建第三方势力对抗楚汉的最好国君。

10、梁国彭越:彭越的最大问题在于过于保守,没有表现出积极性,这从彭越没有在秦亡后得以被封为诸侯可以看出;彭越似乎有点明哲保身;因此,彭越虽然谨慎、有很强的军师能力,但只能做一个割据的诸侯,不能成为一个一统的国家;如果你是一个没有兴趣一统、仅仅想割据的谋士,可以找彭越;

11、韩国韩王信:韩王信的谋划能力和军事能力,虽然不是上乘,但是割据自保足够;但韩王信最大的问题是时间和运气;刚到太原的韩国,就被匈奴大军攻打,不得不和匈奴妥协,以至于被刘邦认为是背叛;没有时间整合资源,是韩王信失败的最大原因;如果你是一个能够找出如何让韩王信即能和匈奴妥协又不让刘邦认为是反叛的策略的谋士,韩王信是你的选择——割据山西就会是你最坚实的基础。

12、齐王韩信:军事天才,政治白痴,相信是很多人对韩信的评价;韩信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没有接受机会,不是没有为他谋划的谋士(硼通),而是韩信毫无政治知觉的特点,葬送他的机会;因此,如果你选择韩信,你就必须思考一个问题:你能教会一个白痴成为著名作家吗?


上面分析了12个诸侯,潜力最大的是:

1、楚义帝(需要强力的谋士);

2、项羽、田荣、魏豹(有共同的价值观);

3、英布、章邯(最需要有能力的谋士);

4、刘邦、陈余(文武双全,得谋士者得天下)。

因此,你想做曹操、诸葛亮式的谋士,你就找楚义帝;

你想做志同道合的,你就找项羽、田荣、魏豹;

你想和君主互补的,你就找章邯、英布;

你不想那么勤奋、偶尔发点光就行的,你就找刘邦、陈余。


历史哨声


如果我是楚汉时代的一位谋士,我会选择刘邦,因为做为一个谋士,毕生的追求就是成就名臣之愿。所谓“名臣之愿”就是要辅佐明主一统天下,救万民于水火,成就不世之功。


在楚汉时代,能实现这一理想的人只有刘邦。尽管在很多人眼里刘邦不学无术、贪婪好杀,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瑕不掩瑜,刘邦下面的几个特点决定了我要追随在刘邦的身边。

双赢思维,成就彼此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的事情多非此即彼,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


有人说刘邦嗜杀成性,但是刘邦所杀的只是造反的异姓王和对于刘氏天下有威胁的人。对于很多跟随自己的能臣、勇将,刘邦不仅没有迫害,反而大加封赏,就连刘邦十分怨恨的雍齿也被封侯。

瑕不掩瑜,任人唯贤

项羽因为是贵族出身,因此对很多人并不放在眼里,他的身边只有一个谋士亚父范增,尚且不能使用,因此做为谋士跟着项羽,只有悲惨的下场,项羽太看重出身和评价了。


反观刘邦则不然,陈平尽管有很多劣迹,如贪才好色、作风不检点,但刘邦知道其有过人的谋略,因此并不计较这些对其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肯定。这充分体现了刘邦“瑕不掩瑜,任人唯贤”的用人风格。

安分守己,自安天命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杰出的人物往往善于将欲望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刘邦的目标就是做帝王,而做为谋士的我的目标就是成就名臣之愿,辅佐明君成就霸业,功成身退、明哲保身、不触利益、远离是非是我最后的愿望。


对于有这种追求的人,刘邦是不会阻挠的,只要您能安分守己,我就让你自安天命。在这方面张良就是我辈学习的表率和楷模。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古人,特别是有点才能的致力于齐家治国安天下的青年才俊,嘴边常常挂着一句话,叫做"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说白了就是要跟对大哥,自己才有保障。所以,不要怪世俗,主子不得力不得势,谁跟你呀。

在刘邦和项羽之间选"主子",其实两个人都不错,刘邦年龄老点,经历的事情多,晓得跟从者需要什么!有多大能耐,他就提供多大的平台,让你去折腾。折腾出了名堂,对大家有利,你就继续折腾,他才不管你。所以,开始跟他的人,受不了刘邦的一身"痞子气",一旦跟上后,日子一久,就不想离开了。

刘邦在用人和激励机制方面很独特,用人体现在"汉初三杰”以及其他谋士武将之使用上,这点相信没人异议。在激励机制上,他做得好,有功有劳的,他要兑现,在三年反秦,四年抗楚中,边战边封,边赏边罚把人才留在自己阵营,人马就越来越多。这是大家都认可的常识性问题。

项羽年轻,凭一腔热血,相信自己能摆平天下,调得动诸侯。所以,在分封十八路诸侯中大失人心,连自己阵营也只有鲸布在册,实在让手下寒心。他不晓得属下要什么?而不要什么的属下是要"跳槽"的。

但凡在项羽手下干过的名人,如韩信,陈平等人,都是找不到项羽提供的平台,就"跳槽"了,找了个好主子跟上,拜将封侯了。

所以,人才,必须要有展示平台,才留得住。谁是提供平台的老板,先要认清楚,这样才少走弯路。

在楚汉中,跟从刘邦是不错的选择。





劉一千五


我们知道,楚汉之争,其实是两条路线斗争;项羽代表精英政治,刘邦代表世俗政治!项羽为什么自封霸王,这是有原因的,项羽是想回到春秋时代,在春秋时代,五霸带领一帮诸候;经常会会盟,何等风光!仁义的霸王,再配上会治国理政丞相,简直天下无敌!可是,现实是多么残酷,范曾只是一个政客,不是政治家!我们从范曾计谋就可以看出,仁厚的项羽对范曾不仁义的计谋总是不置可否,冷落一边,气的范曾最后郁郁离开!还有,刘邦他们那一帮王侯,跟春秋时代的王侯也不一样,刘邦他们的政治理念是:平等和翻身,自己当家作主!最后,历史选择了刘邦,因为刘邦的政治主张符合历史潮流!项羽倒行逆施肯定不得人心,失败在所难免!回到主题,让我选谁,我会选项羽,但是,我帮他设计政治路线,如果项羽不采纳,我也不会投奔刘邦,因为世俗政治的皇帝,常常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古河洋桥


感谢悟空邀请,我是海天玄宇,我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我是楚汉时代的一位谋士,我会选择哪位君主?我可能不会局限在刘邦和项羽之间。项羽虽好,可是他太优秀以致于不会给予有本事的谋士的舞台,譬如陈平、韩信等等诸人原来都在项羽处。所以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如另择良木。刘邦虽然最后夺得天下,但确实从心底里不是很赞赏他,人格魅力也许还抵不过项羽。另外刘邦手下已经人才济济,再者汉朝后来杀功臣也是蛮有名的。

那么还有谁可以辅佐呢?除去一些不必要的,大概还有韩广、臧荼、赵歇、张耳、田安、田都、田市、章邯、董翳、司马欣、魏豹、司马卯、吴芮、英布、彭越、赵陀、共敖、韩信等人。

我选择季布和韩信,他们都是忠义之士。如果在他们两个人中选,我选择韩信。

韩信是个非常有修养的人,既然身为谋士,那国士就要为国为知己而死。所以我选择韩信。

韩信的优点

一、个人素养高

历史上的韩信高大威猛,文武全才,爱人爱己。

二、有理想、有抱负、能忍耐、有本事。

韩信有格物致知的境界,修身,兼通法家兵家儒家纵横家,有理想治国平天下。

三、韩信重情义。

韩信能忍小辱,跨下之辱;韩信不能忍大辱,不被霸王所重用。这都是国士的风格。韩信得了权位,没有计较当初给他跨下之辱的人,还有重用,没有忘记给他饭食的洗衣老妇,没有忘记给过他恩惠的姑娘,没有忘记汉王给他舞台,没有忘记汉王给他衣穿。

四、韩信的遭遇让人同情。

韩信没有反叛之心,被诛灭九族,传说只有一子逃到南越繁衍下来。

既然我是作为一个知道结果的谋士出场的,那么谋士也是国士,要有责任和道义。所以我选择韩信。士为知己者死。我当努力用自己的才华就贡献当时的社会。至于成不成功,那不是我个人能左右的。

一家之言,只当谈资。有缘关注,多情转发。真诚点赞,手有余香。


海天玄宇


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必须立足当时的时空背景之下,而不是立足于历史已成为过去。如果立足于后者,我们岂不都成了“亊后诸葛亮”了。言归正传,如果我处在楚汉相争那个时代,我一定会选择项羽。当时,以项羽为代表的楚,拥立了故楚怀王的孙子为新的楚怀王,打着复楚的大旗。为此楚比汉具有正统性和正当性,这也是当时楚比汉强大的原因。如果我选择了项羽,我一定会鼓动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我也会像“萧何月夜追韓信”一样,留住韓信(韓信在投刘之前先投楚),劝说项羽拜韓信为帅,那楚汉相争的结局必将改写,乌江自刎的就不会是项羽了。


老熊173806239


如果我要是谋士的话,我可以谁都不选,自己拉一些人马,和刘邦项羽争一争天下,当然在和他们争天下的时候,我先依附项羽,从他那里得到一块封地,暂时的不和他俩挣,先发展一下自己从项羽哪里得到的封地,修身养性,把自己的封地治好,善待老百姓,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首先让自己的老百姓吃饱饭穿好衣,住好房,有地种,当然所封的封地离他俩越远越好,比较安全,最好是穷山沟里偏僻的地方,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两人打的差不多的时候,两败俱伤的时候,在乘胜追击,一举拿下他们,在一统天下,自己当皇帝


平凡的我平静的心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刘邦。前期人才基本都在项羽那里,大家都觉得跟这项羽有肉吃,但是到后期,人才流失严重,全跑到刘邦那去,这个就是项羽自身出问题了。

很多人都在分析刘邦、项羽的优缺点,其中以陈平的最为精辟,他说:“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而定矣”

,陈平的意思就是说:“你们两个人互有优缺点,如果能取长补短,那天下就大定了。”这话很中肯。刘邦虽然喜欢骂人,举止粗鲁,也并没有那么礼贤下士,但是他能积极听取意见,赏罚分明,这让很多人都找到了存在感。

刘邦后来自己也说:“萧何管后勤,张良运筹帷幄,韩信百战百胜,我可以用这三个人,而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这就是我能取得天下而他不能的原因”,很有道理。


林梦佳期聊历史


如果范围放大到整个中国史,那选择就多了。如果只在楚汉相争的时期,那毫无疑问选刘邦。

刘邦的个人能力是不如项羽的,但他有个绝佳的优点:用人!也正是整个优点让他笑到了最后,可惜多种原因,这些功臣能善终的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