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唐代橋陵

來到浦城,就聽到好多人再說橋陵。我當時在想,這個陵墓有什麼特別,大家都在議論它,這個地方到底具有什麼魔力,吸引著大家,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

探秘唐代橋陵

遠看橋陵

後來經過了解,才知道橋陵是唐代第四代第五個皇帝睿宗李旦的陵寢。他是是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先後三次登基,在位八年,雖無建樹,但能洞觀形式,在險惡的政治鬥爭中急流勇退,三讓天下:一讓母親武則天,二讓兄長李旦,三讓兒子李隆基,保全了自己,締造了中國唯一的女皇和唐明皇兩代君主,為唐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聽到這些,就想到這個地方看看走走。去揭開她那神秘的面紗,領略大唐文化的底蘊,熟悉我國具有特色陵園文化。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自己單獨坐車到浦城縣城東站,坐到橋陵的車來到距縣城15公里的橋陵,遠處一隱約看到橋陵的帶牌樓,兩層四角雙頭仿古牌樓顯得端莊古樸,我徒步一個人繼續前行,逢人便問橋陵還有段遠的距離,順著筆直地拍油路,就這樣又走了四五公里,累死我了,終於走到了豐山腳下,遠遠地就能看到橋陵大概的輪廓。

探秘唐代橋陵

獬豸與石馬

 橋陵以山為冢,就像一位平躺的美女一樣,伸開兩臂,高隆起的乳房,平坦的小腹,千千玉腿分開兩旁,陰部裸露在外面,此地勢堪稱風水的極品。恰巧,在這時我遇到了一位,攝影愛好者和他談起了,我對橋陵的觀察,他也贊同我的看法。並告訴我這一理論是來自西域,人從哪裡來,死後就到哪裡去,所以說這是安葬亡者的極品之地。

隨後我獨自遊覽石華表、石鴕鳥、石馬、石人、石獅等地面文物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兩邊的綠化帶也為之添色,中間是寬闊的石板鋪的路。不遠處是一塊墓碑刻著大唐睿宗皇帝李旦的字樣,兩旁是一對威武的石獅子,一個是捲舌獅子,一個是頂舌獅子真是惟妙惟肖,呈蹲踞狀。高約2.8米,雌雄分明,形成各異,肌肉豐滿,造型雄偉,堪稱石刻藝術精品。

探秘唐代橋陵

翁仲石像

順著甬道,我繼續前行,來到山下和一老者攀談才瞭解到橋陵,在山腹開鑿地下宮殿。石雕排列成行,由南往北計:華表一對,高8.3米;獨角獸一對,高3.5米,長2.9米;鸞鳥一對,高2.2米,寬2米;石馬五對,高2.1米,長3.4米;石人十對,高4.2-4.5米。另在石人之北有一對小型的殘石人,在唐陵中少見。鸞鳥為半浮雕,餘皆圓雕,非常寫實。橋陵的石刻:華表、獬豸、鴕鳥石人。華表,又名“望柱”,屬儀衛性石刻,象徵“王者納諫”、“識衡路”。橋陵華表原為一對,現存西邊完整者一座。獬豸,俗稱“獨角獸”,是古代傳說中能辨曲直的異獸,屬陵前瑞獸。橋陵東西各有一尊獬豸,保存完好。、鴕鳥浮雕主要出現在盛唐以後的陵墓石刻中,橋陵有鴕鳥浮雕東西各一座,為石刻藝術中的一件珍品,現保存完好。鴕鳥東西各1尊,系高肉浮雕,刻於高、寬各約2米的石屏上。鴕鳥矯健的雙腿,立於假山之上,回首貼翼,石馬5對,身高1.7米至2米,身長2.3米至2.6米,形態不一,鞍韉等裝飾品也各具特色。現在多數頭部損壞。玄武門外還有破殘石馬3對。

 翁仲俗稱“石人”,原為10對,現在多數完好。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均為直閣將軍裝束。頭戴鵑冠,中飾飛鷹,褒衣博帶,足蹬高頭履,雙手拄劍。面部表情,有的巡視前方,有的低眉含笑,有的面帶隱憂。

通過了這次,遊橋陵我增長可不少見識。瞭解到,唐王朝墓葬制度,也欣賞到了橋陵的石刻藝術,表現出各種石刻的內在精神和生動面貌,給人以質的感受和美的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