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作戰勇猛,擁兵30萬,爲何還打不過只有2萬人的左宗棠?


石達開的失敗是無法避免的,當時太平軍的根據地幾乎已經全部丟失,石達開只能是流動作戰,說句不好聽的就是流寇式作戰。一路上石達開大軍只能靠劫掠為生,這樣的軍隊勢必使不受歡迎的,所以處處遭到排擠和打擊,最後在大渡河的時候,曾經有人要石達開快速過河,但是石達開已經是心灰意冷了。

太平天國全盛時期,石達開手下有60萬部隊,是當之無愧的太平軍第一將領,但是由於洪秀全的消極享樂,導致了太平天國一年不如一年。而對比之下的石達開則要更優秀一點,我曾經試想過如果石達開來主導太平天國運動回怎麼樣,最後我認為石達開至少可以達到劃江而治。

而左宗棠為何兩萬可以戰勝30萬,其實這十分正常,拿兩萬精銳去打擊30萬士氣全無,還有一半是壯丁百姓的部隊,肯定是十分輕鬆的。當時石達開這30萬人中,有戰鬥力的不過十分之一,加上流寇式的作戰,幾乎是一群逃兵了,被清軍趕著跑。石達開一失敗,太平天國就永遠成為歷史了。

縱觀太平天國運動,一開始其綱領和指導思想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壞就壞在洪秀全是打著宗教的旗號,並不是真正想要解救萬民。太平天國的革命性是有的,其造成的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例如使得漢人大臣成為了清朝的主角,但是太平天國運動也把清政府的財政搞得亂七八糟,為了鎮壓太平天國,清政府直接用海關稅權來向英國貸款,實在可恥!


小司馬遷論史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裡極具人格魅力和領袖魅力的領導人,16歲出山,19歲統帥千軍萬馬南征北戰,20歲受封五千歲翼王,橫掃長江中下游,被清軍稱為“匪類中最悍者”,號“石敢當”。在1854年,24歲的石達開與44歲的曾國藩在九江、湖口一帶大戰,大破湘軍,打的曾國藩幾乎要跳水自殺,幸得部下力保才突出重圍。

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太平天國高層領導內部發生重大內訌,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相繼被殺,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在1853年前就已戰死,至此,太平天國首義五王僅剩下翼王石達開,在眾望所歸下,洪秀全將軍國大事委託給他,但是洪秀全猜忌心理很重,同時又封自己的兩個哥哥為王,在朝廷上牽制石達開。為避免再次出現內訌時間,1857年5月後,石達開避禍離京,前往安慶。

(石達開避禍出走安慶)

天平天國內亂,清軍趁機大量調集兵力,在全線展開反攻,太平天國形勢急趨惡化。洪秀全迫於形勢,在1857年9月再次邀請石達開回京主政,被石達開拒絕,但是他表示會派遣陳玉成、李秀成、韋俊等人回援天京,他本人則帶兵出走南方,以“通軍主將”的身份繼續為太平天國作戰。這樣一來,石達開已經不僅僅是聽調不聽宣,而是自立門戶了。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石達開在太平天國時期,氣勢如虹,勢不可擋,可是在他自立門戶後,卻屢屢失敗。南攻浙江不成,再入福建,後又返回江西,幾經周折,曾國藩都說他“鈍於浙,鈍於贛,再鈍於永,鈍於祁”。

石達開在江西大餘縣休整了一個冬天後,集大兵30萬,分兵數路,充分調動敵軍在各戰場間往來奔突,在1859年5月諸路大軍合兵圍攻寶慶府,劍指長沙。在這裡遇到了左宗棠帶領的2萬湘軍的阻擊。戰事打的極為膠著,石達開在寶慶城的東南西北四面都佈下了壁壘和營寨,斷絕守軍與城外的聯繫後,發起了攻堅戰。此次石達開千里迂迴躍進,打進了湘軍老巢,嚴重影響到了安徽江浙戰場的湘軍士氣,清廷也大為震動,急調圍剿太平天國的各部清軍回援湖南戰場。

(清軍星夜回援湖南戰場)

石達開圍攻寶慶兩個月未下,反而陷入了清軍的反包圍。在寶慶城北面和東面的壁壘已經被清軍突破後,寶慶城已經與城外互通消息,繼續圍困寶慶已經失去了意義。石達開在寶慶會戰中折損了很多兵馬,為避免士氣的進一步蹉跎,他選擇了撤退。於是,在對前出的湘軍李續宜部進行了十多路猛烈的圍攻後,以進為退,快速與清軍脫離了接觸。

從1859年2月至1859年8月,石達開在湖南輾轉作戰將近半年,期間與清軍交戰互有勝負,最終敗退,全軍回到廣西休整。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內堪與楊秀清一時瑜亮的軍政全才,他在天平天國早期攻略地方適,組織各地人民登記戶口,選舉基層官吏,又開科舉試,招攬人才,建立起省、郡、縣三級地方行政體系,使太平天國真正具備了國家的規模;與此同時,整肅軍紀,恢復治安,賑濟貧困,慰問疾苦,使士農工商各安其業,並制定稅法,徵收稅賦,為太平天國的政治、軍事活動提供所需物資。同時,石達開作為徵西軍主帥,打造出來一支徵西軍精銳。這支部隊有著後方根據地作為依託,同時軍紀嚴明,屢屢挫敗湘軍,成為湘軍的主要敵手。石達開出走後,他的部將都留在了安徽,交給陳玉成駐節指揮。太平天國後期,陳玉成能夠帶領徵西軍縱橫捭闔江浙戰場,其根基是石達開打下的。

石達開出走,李秀成說“將合朝好文武都帶走了”,然而實際上軍隊主力一直在安徽戰場轉戰,石達開帶走的所謂的精銳老營大約一到二萬人,其餘都是沿途招募的兵勇壯丁。因此,這時的石達開遠征軍的戰鬥力已經不行了,雖然石達開依舊勇猛,但是缺少能征慣戰的兵將,在與訓練精良的湘軍士兵對陣時,戰鬥力是比不過的,這也造成了石達開在浙江、江西等地接連失利。

在後期的石達開已經根據軍隊的特點,制定了批亢搗虛的戰術。所遇到的敵人,大多是擊潰,極少打殲滅戰;所遇到的堅城,大多是繞過,極少攻克堅城。這樣就暴露出來石達開遠征軍作戰的特點:不擅長攻克堅城;不能打陣地戰硬仗;缺少後方基地,戰力不能持久。

孫子兵法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石達開遠征軍在湖南戰場上縱橫數百里,並非是此時的太平軍多麼善戰,而是太平軍將領的素質高。他們打出了很好的配合戰術,使得清軍疲於奔命。

因此,石達開遠征軍看起來聲勢浩大,號稱數十萬人,但是其真正可戰之兵不過十分之一。所以石達開能夠兵圍寶慶府,30萬眾可以會有,但是精銳善戰之軍不過3萬人,這是石達開的看家部隊,這些部隊裡還有廣西天地會的友軍。加上新近招募的兵勇,所得營兵總有6-7萬人。其餘20多萬人都為隨軍家屬,因為石達開遠征軍沒有後方基地,這些家屬也都是隨著大軍輾轉作戰。

所以,很多史書都說石達開集大軍30萬圍攻寶慶,有很多水分,實數沒有那麼多。左宗棠守軍2萬卻是實數。所以,清軍與太平軍在初期兵力上會有差距,但是也絕非10:1那麼誇張。在寶慶會戰後期,清軍匯聚到寶慶城外的已經有7-8萬人,人數已與太平軍相當,在戰事緊急時,太平軍甚至徵發童子軍上陣的記載。

(寶慶會戰)

石達開名聲在外,為清廷眾將所忌,且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眾多將領中比其他人更能正確地選擇對整個戰局將發生重大影響的戰略進攻目標的為數不多的將領之一。石達開出走後,陳玉成、李秀成等後起之秀帶領太平軍左支右絀打了1年。到1858年9月間,石達開面臨這樣的軍事形勢:在西線,包括九江在內的江西各重鎮在湘軍的攻擊下已經失陷,湘軍乘得勝之勢,開始籌備攻擊安徽在天京上游的最後一道屏障——安慶;在東線,清軍相繼攻佔鎮江、瓜洲,進逼秣陵關,重建了江南大營、江北大營,再度夾擊天京。

1858年底,堅持戰鬥在安徽和天京外圍戰場的李秀成、陳玉成等儘管打垮了江北大營,取得三河大捷,但並沒有根本改善太平天國所處的不利環境,隨後陳玉成就在二郎溪遭到重創。

此時此刻,石達開的每一個行動都會對整個太平天國事業產生巨大影響。時勢也要求他既果敢又審慎。湘軍傾巢東犯安慶,遠離後方,暴露了湘軍在補員、給養方面的困難,也造成了湘軍將士對太平軍突襲湖南畏懼。倘若太平軍避實就虛,迂迴贛南湘南,進攻湖南腹地,從而推向湖北,必將動搖湘軍軍心,迫使湘軍回救湖南。這不僅可解安慶之圍,且太平軍也可再造高屋建瓴之勢。重現1853年2月間沿長江直下,直撲湘軍後背,與陳玉成等西征軍夾擊湘軍。

石達開在湖南轉戰的半年間,調動了太平天國前線的多數清軍往援湖南戰場,使得天京周圍的壓力頓減。這種戰略佈局被更改後,重新再做調整,會大費周章,需要更多時日。這就提供給在天京附近轉戰的陳玉成、李秀成部良好的戰機,使得他們在1860年2月得以集中兵力再次擊破江南大營,斷送清王朝直轄的武裝力量。陳玉成和李秀成趁勢經略蘇南和浙東,打出了太平天國後期的軍事上的輝煌一章。

(石達開犧牲時才不過32歲)

自天京出走,石達開率領所部征戰十五省的發起了一系列戰役,"縱觀翼王遠征之後,歷時七載,所過地域共十五省(蘇,皖,贛,浙,閩,桂,湘,粵,黔,滇,鄂,川,西康,陝,甘),行程約五萬餘里。調動了大量的敵軍圍追堵截,為挽救太平天國的軍事危局做出了貢獻。

然而,石達開所部的攻勢,天京方面卻沒有過多做配合,他們哪怕是在內部爭權奪利(洪仁玕無功受封,引發眾王不滿,洪秀全於是大肆封王,以至於太平天國官制紊亂),也不願意與石達開進行東西線的呼應作戰。石達開所部在優勢敵軍的圍剿下,部隊因故接連發生了三次大的離散,軍紀開始渙散,流寇主義出現,十多萬大軍逐漸走入了敗亡的結局。


而知而行


在那個年代,特別是對於出走天京的石達開,根本沒有能力帶著三十萬人在江湖行走,三十萬人中能打仗的最多有十分之一,精銳可能也就有幾千人,剩下的都是隨軍家屬,什麼老婆孩子親爹老孃,因為石達開出走後並沒有一個做堅強後盾的根據地,家屬們也只能跟著當兵的親人走,當時石達開急於擴軍,只要當兵就有軍餉,並沒有認真訓練這幫新兵,不過這種顛沛流離的日子,也很難訓練新兵,因此裡頭有很多濫竽充數的新兵,只不過是為了混口飯吃,遇到清兵就作鳥獸散。



清軍這裡,雖然只有兩萬人,但卻都是精兵強將,而且打仗最需要的糧草問題,左宗棠也毫不擔心,士兵雖然雖然對石達開很害怕,但是交了手才發現為何名不副實?

而石達開雖然出走天京,但是卻並沒有對未來有一個好的規劃,不知道自己想要稱帝還是要先躲避清軍,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沒有思想控制,沒有信仰追求,只有混吃混喝,士兵最怕是不知道為何而戰,軍心不穩。



他是唯一一個沒有反心的異性王,想當年16歲出世,19歲率領千軍萬馬四處征戰,20歲就封王,領兵打仗是一把好手,對於治理國家,也很有一套自己的治世方略,比如整頓軍紀,開科舉,慰問疾苦,建立稅賦制度,為太平天國的軍事活動提供軍費……

但是馬總有失前蹄的時候,在圍困寶慶府時,並沒有趁勢一鼓作氣殺進去,而是圍而不打,結果等來了馳媛的湘軍,就像當年的吳三桂,帶領人馬一路勢如破竹,卻突然不走了,到了長江就停了,耽誤了幾個月,給了清軍喘息的時間,最後兵敗垂成。



原本石達開就沒有多少實際可用的精兵,又有內外夾擊,最後只能以失敗告終,死時年僅32歲。


軍事一點通


石達開,綽號石敢當,廣西貴縣(今貴港)客家人,太平天國主要將領之一。 1854年 1855年初組建水軍,兩次打敗曾國藩的湘軍,一路南下連勝,可謂戰功卓越。

石達開趁著氣焰一路南下,在寶慶之戰慘遭失利後,轉戰廣西沿途招納士兵有幾十萬人圍攻廣西首府桂林。石達開回到廣西故地,按理來說憑藉手下幾十萬之眾,在廣西立足打開一個新局面是不成問題的。但是,石達開到了廣西,卻並沒有打開新局面。反而在廣西發生了三次致命的部隊離散事件,三次事件直接導致了石達開部隊元氣大傷,為日後戰敗被殺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是1860年3月,石達開猛將石鎮吉部攻打百色失敗。

第二次是 1860年5月石達開放棄慶遠導致隊伍離散。

第三次是1861年初,曾廣依部黔入桂之戰的失敗再次導致隊伍嚴重離散。



由此,石達開的幾十萬大軍損失慘重。石達開不得不重新整頓力量,率領剩下的幾萬人借道貴州入四川,進入貴州後,將隊伍分成三支從不同方向進軍。三支隊伍不能協同作戰,各自為陣,犯了流寇主義的錯誤。最終石達開部孤軍挺入四川,最終在大渡河畔全軍覆沒。



石達開打不過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左宗棠這邊雖然只有兩三萬人但都是精銳部隊,而且在後期兵力是一直增加的,與石達開相差無幾的同時石達開雖然號稱三十萬但是能作戰的也沒某多少。二是進入廣西之後,損失了精銳大將,三次渙散。三是太平軍後期軍紀已然渙散,流寇主義作風出現,民心大失,失去了群眾基礎。四是石達開戰略決策上的失誤,兵力過於分散和入蜀作戰的失誤。五是太平天國內部的各王盟軍都在忙著內鬥,根本沒有支援。


萬古如山


筆者認為,就軍事實力而言,太平軍和湘軍實際上是旗鼓相當,特別是前期。然而湘軍最終能以少克眾,最終消滅太平軍,最根本的因素還是因為經濟問題。

滿清王朝為了鎮壓太平天國,曾經授權湘軍在江南各省自籌糧餉,而且還允許湘軍推行賞官制度,即湘軍統帥曾國藩可以在湘軍內部賣官鬻爵,雖然大都是些有名無實的官職,官職無論虛實,其社會地位卻是相等的。這在官本位思想即位濃厚的封建社會卻還是又極大地誘惑力,人們都把當官看做光宗耀祖、出人頭地的資本。湘軍經過十多年戰爭,獲得官銜的至少在10萬人以上,其中三品官就有5萬人以上,一品官就有4000人以上。這對於提升湘軍的士氣是個極大地刺激。

再一個就是經濟問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清王朝由於連年戰爭,財政十分吃力,而湘軍的待遇又遠高於政府的八旗、綠營兵,無奈之下只好授權湘軍自籌糧餉。湘軍是靠裙帶、師生關係發展起來,成立之初的軍費由地方的富商募捐和自己借貸而來。隨著戰事擴大,這種方式根本難以滿足日益已發展壯大的湘軍。於是曾國藩改變主意,經過朝廷批准,開始在自己管控的地方搞大規模的設卡收費,即所謂的厘金制度,專門針對過往的中國商人和中國貨收稅。這一方式雖然嚴重破壞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和政府的稅收制度,卻給湘軍帶來了極為充足的糧餉,保證了部隊的戰鬥力。

再看看太平軍,大部分出自貧苦農民,受洪秀全等人宣揚的“天國世界”這一夢幻宗教鼓動起來造反。採取流寇戰術,基本上打下一個地方,吃光喝盡,然後再到下一個地方,繼續吃喝。有時候還在佔領區胡亂徵稅徵糧再向天京進貢,供領導人享樂,有些封了王的王爺也在自己的地盤如法炮製,搞得上上下下怨聲載道。如此混亂的經濟秩序根本難以保證太平軍的後勤供應,持久的戰鬥常常因缺糧而導致軍心渙散,石達開雖然有數十萬人,卻還包括相當一部分隨軍家屬,人數雖眾戰鬥力卻不高,更不用說由於供應困難而造成的巨大影響。敗於不足2萬人的左宗棠部湘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1856年大內訌之後,石達開回到天京與洪秀全的兩個哥哥共事了一年,然後由天京出走安慶,又在安慶帶著10萬人馬出走江西,打算在贛湘浙閩一帶另創局面。但從1857年10月率兵進入江西,到1859年8月敗走廣西,石達開的作戰總體上是不順的。先是在1857年12月圍攻安遠縣未得手,並在清軍的反擊下遭受重大損失。而後試圖以南安為據點開闢根據地的努力也以失敗告終,於是撤出江西進入湖南,計劃以湖南為跳板入蜀。

不幸的是,當時湖南的實際當家人,並不願意輕易放石達開過路。這個人就是時任湖南巡撫駱秉章的師爺左宗棠,湖南軍政大局全在這位師爺掌管之下。

一直到進入湖南之前,石達開都不具備將兵力從七八萬發展到30萬的條件,首先是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其次是敗多勝少,軍隊的凝聚力自然會差一些。而且,他從安慶帶走的10萬人馬中,除去隨軍家眷,實際作戰人員不過七八萬人。所謂石達開擁兵30萬的說法是不實的。

所以石達開在與左宗棠交手之前,他帶領的不過是一支沒有後方支援、兵力不過數萬的屢敗之師。反觀左宗棠,他不僅佔據主場優勢以逸待勞,還得到了周邊各省軍力的有力支援,在兵力上甚至是超過石達開的。

那麼石達開在湖南有機會壯大力量嗎?答案是更難。湖南是湘軍的大本營,是當時清廷干將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家鄉,當地的社會狀況完全不同於太平軍起家的兩廣,不具備支撐石達開起義運動的社會基礎。

石、左兩人的關鍵性較量發生在湖南寶慶(今邵陽市)。石達開率軍進圍寶慶時,寶慶城內有守軍三萬餘人,左宗棠也已早一步指令寶慶城外的百姓和物質遷入城內,並焚燒城外民房,堅壁清野。

與此同時,湖北巡撫胡林翼派李續宜、曾國藩派蕭啟運、駱秉章派田興恕等率軍增援寶慶,圍城的石達開陷入到被援軍反包圍的態勢。於是一場攻城戰,逐漸演變成歷時三個月的拉鋸戰。最終,李續宜、劉長佑等援軍步步逼近,“意將裹賊入圍,成兜剿之局”,石達開在數次出擊失敗後被迫退走廣西。


讀歷見聞


在太平天國剛剛起事的前幾年,清妖的軍隊還是以使用冷兵器為主,再加上貪生怕死、訓練缺乏、軍紀潰散,這樣的一支軍隊,會有什麼戰鬥力?因此,早期的太平軍,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在兩年的時間中,就攻下了南京,並把她作為首都。不幸的是,定都天京後的太平天國最高階層--洪秀全、楊秀清之流,革命意志逐漸消退,耽於享樂,從而失去了一鼓作氣,剿滅清妖的大好時機。與之相反的是,清妖那邊,卻增加了後來的所謂中興大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之輩。這些人的素質,絲毫也不遜色於太平軍陣營的石達開等人。在曾、李、左、胡等人的努力下,清妖逐漸站穩了腳根。辛酉政變後,見識過外洋夷妖堅船利炮的奕訢、慈禧叔嫂,更是引進了外洋夷妖的勢力,來鎮壓太平軍。在天京事變後帥師出走的石達開,雖然也沉重的打擊了清妖。但是,由於清妖已經擁有了先進武裝和外洋夷妖的支持,實力大大增強--它可以動員全國的力量,四處圍剿太平軍。而大量家屬參雜的石達開部,由於包袱沉重、作戰理念落後、補給匱乏而實力逐漸衰落。隨著太平天國以及石達開部的不斷失利,士氣不斷衰落,叛變潰逃的現象不斷出現,石達開部越戰越弱。而最後,大渡河邊,英雄落幕,中國舊式的農民戰爭,也行將告終。(圖片源自網絡)








孤獨的人209381559


石達開傭兵何止三十萬人,其兵勢最勝之時,兵力達到五六十萬人!但是,人多並不代表有戰鬥力!

首先,石達開單幹以後,迅速擴兵,來者不拒。採取的還是太平天國那一套,不管你是地痞流氓,還是無業遊民,只要信教參軍就行。

而且,還攜裹大量無辜百姓!比拉壯丁還狠,動不動全家都被捲入軍營,湊人頭!這就是一支“鳥獸”隊伍,出去遊行還行。要是遇到正規軍,很容易就被擊潰。

所以,這樣的隊伍,就是人多。訓練裝備都不行,而且,還不團結。趁勢燒殺搶掠還行,搞攻堅戰,那就等於送死。

石達開部隊的表現確實如此,遇到李續宜、劉長佑率領的湘軍時,往往一觸即潰。三十萬大軍對陣寶慶城外一萬多清軍依然落下風。

其次,石達開沒有了根據地,失去了糧草後勤支撐。這時候的石達開,就是流寇。走哪搶哪,根本不可能在一處久居。


再者,石達開率兵30萬,圍困寶慶時,他的對手是駱秉章和左宗棠!尤其是左宗棠,那是優秀的漢族地主代表。石達開就是一個無業遊民。整體素質跟左宗棠沒法比。

最後,石達開打仗,善於“投機取巧”,不善於打硬仗,攻城戰。在寶慶城下,石達開三十萬人圍困寶慶,就是打不進去!而且,幻想“圍點打援”,結果,三十萬人被打的就剩下幾百人。


總之,不要高估農民起義軍的戰鬥力。打仗,一看軍隊素質,二看將領能力,三看隊伍士氣。

明末時候,明軍經常用幾千人趕著十幾萬農民軍亂跑。但是,明軍遇到滿清,又會被滿清趕著跑。

就算到了近代,也有這種事例。九一八,幾百日軍攻打北大營,七千東北軍精銳就這樣被"擊潰了"(逃跑)。此後,在東三省,三五日軍,都能佔領一個縣城。

唉,隊伍不好帶啊。


勇戰王聊歷史


因為這是瞎說。這次戰役大概指得是安慶會戰,因為石達開跟左宗棠直接交手,也就兩次,這次最有名,不過在《清史稿·左宗棠傳》裡,也只提了一筆。

首先,不知道這一說法來源何處,兩軍各自狀況很多人都沒搞個大概。

太平軍人數本來就不清楚,剛開始曾國藩還誇大太平軍總數,說有三十萬,後來又說二十萬,等到安慶會戰結束,太平軍撤軍時,曾國藩又說太平軍原來只有七八萬,裡面還夾雜著不少老幼婦孺。

清軍人數也不是兩萬人,確切說將近七萬人,包括有守城的,有增援的。這個人數,清軍劣勢不明顯,再加上,太平軍是攻城,清軍是守城,清軍無論從兵員的素質,武器裝備,糧草各方面,都比太平軍有優勢。

其次,這次戰役,不是石達開跟左宗棠單打獨鬥,參與這次會戰的還有曾國藩,胡林翼,駱秉章等很多清軍將領,他們雖然不一定到戰場,但是卻遙控指揮,而且包括守城軍和連續不斷的援軍,指揮權不在一個人手裡。

可以說,石達開一個人,打大半個清廷的將帥。湘軍集團,楚勇集團,很多人參與進來。

自古守城容易攻城難,即便攻城時,有人數的優勢,也不一定肯定就能攻下來。石達開這次敗了,也有這個因素。


西堤君


石達開出走開京時兵力30萬?這個數字來源於民間小說和清政府剿滅太平天國時各地奏報檔案,清軍報太平軍數量時誇大非常嚴重,這是個非常虛構的數字。1857年石達開出走時,太平天國的主要將官,天京和其它地區大多數人均未隨石達開出奔,只有駐紮在江西安徽的直轄部隊跟隨石達開出走,太平天國1854年恢復了通婚家庭制,所以跟著出走的除作戰部隊外,還有大量的家屬,按各方史料記載,起初帶走十餘萬人是有的,但是精銳作戰部隊也就幾萬人。

圖為太平天國的結婚證書。

石達開出走天京達到安慶後,以通軍主將身份指揮全國軍事,但不久洪秀全重新任命了五軍的主將,不但把石達開的通軍主將給撤職,連同石達開自己部隊左軍主將位置也被拿掉了。農民起義有個特點,能同患難不能共富貴,被撤職又不願意背叛太平天國自立門戶的石達開沒多久就面臨了內部分裂,有的將領收到天京的橄欖枝後脫離石達開回到天京,1858年將領李能通投降清朝,特別是1859年石達開寶慶會戰受挫後,何文彪脫離部隊、周春、陳榮等不辭而別迴歸天京。

圖為太平天國時期鑄的錢幣。

1859石達開率部發動寶慶會戰,但奈何寶慶府堅固城牆和有利地勢,城內有外國人援助清政府的開花炮彈,石達開部離開天京後兵力流失和大肆擴軍導致戰鬥力嚴重降低,無糧草無支援的石部久攻寶慶城不下,這時清軍各部和湖南地方武裝團練都圍了上來,左宗棠就是其中一支,以當時的戰況來看,清軍數量最少在8萬以上,遠不止2萬。

圖為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玉璽。

出走天京的石達開輾轉10幾個省市,被清軍圍的到處跑,早已變成了流寇,部隊也變成了雜牌軍,而受到歐洲列強支持的清軍戰鬥力越來越強,特別是曾國藩1861年攻破安慶後,在此時特立第一座洋務運動單位:安慶軍械所。造的槍炮全被應用於剿滅太平天國的戰鬥中,直到1862年石達開過大渡河時,僅不到一天時間就渡完,那時的部隊僅剩幾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