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歐班列普遍存在中國至歐洲去程貨源較多、返程貨源較少的情況。如何有效協調資源,解決返程重載率不高的“痛點”?四川自貿試驗區全國首創中歐班列集拼集運新模式,使開行成本降低8%。
7月23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獲悉,集拼集運新模式創新內陸和沿邊地區的合作新模式,成功探索出通過區域互動實現西北地區出口商品搭上中歐班列(蓉歐快鐵)“順風車”的新路徑,促進了四川與新疆的貿易發展。
“痛點”倒逼創新 內外貿貨物同列運輸
今年2月12日,首班中歐班列集拼集運返程班列從荷蘭蒂爾堡正式起運。此次集拼集運返程班列上裝載了橋架、紅酒、咖啡、輪胎等外貿商品,其中包含4櫃廚具、大氣墊等目的地為新疆烏魯木齊的外貿商品,班列到達烏魯木齊後卸下該批外貿箱後,又裝載了烏魯木齊至成都的4櫃味精內貿箱,繼續發往成都。
記者瞭解到,按照國際標準,一列中歐班列通常需要集成41組以上集裝箱才能開行,往往會因等待集裝箱貨物成列,延長了單列中歐班列的集貨時間;而且,按照鐵路總局的相關規定,中歐班列運行途中不允許加掛甩掛等作業,因此集裝箱倉位只能固定使用,途中無法更換,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空箱浪費,增大了物流成本,削弱了中歐班列鐵路運輸的市場競爭力。
為有效整合中歐班列運力資源,實現內陸與沿邊城市協同開放,四川自貿試驗區青白江片區在成都海關的指導協調下,就集拼集運業務細節操作積極對接並達成一致。2017年12月17日,中歐班列(蓉歐快鐵)集拼集運測試班列成功開行。2018年2月12日,回程測試班列從荷蘭蒂爾堡出發,實現了中歐班列(蓉歐快鐵)內外貿貨物同列運輸、空箱換重箱,在確保運行實效的同時有效破解了班列發展瓶頸,實現班列運輸提質、增效。
監管由“列”變“節” 重載率提升超10%
“通過兩地海關合作,簡化海關手續,提供便利化通關措施,實現國際班列通關便利化。”四川自貿試驗區青白江片區負責人介紹,推動關檢前移,縮小中歐班列(蓉歐快鐵)海關監管單元,監管由“列”變為“節”,實現了內貿箱、外貿箱混編,釋放中歐班列運能。
而通過兩地海關、鐵路局合作,實現成都和歐洲的去返程班列在烏魯木齊甩掛,突破了當前中歐班列全程直達限制。通過集拼集運推動倉位共享、代碼共享、資源共享,促進和提升中歐去、回程班列重載率,降低運行成本,更好服務於國際貿易、產業的發展。成都市政府已赴北京向中國鐵路總公司爭取支持,得到鐵總認可。鐵總明確表示將在可追溯系統建設、出入境口岸選擇等方面給予支持。
通過創新集拼集運運輸監管模式,充分利用中歐班列(蓉歐快鐵)進出口的空箱倉位資源,有效整合了零散貨源和班列資源,實現內外貿貨物混裝混載,使得班列重載率提升10%以上,開行成本降低8%。
推廣思考:建議取消中歐班列車數限制 解決外貿空箱運力浪費問題
“目前鐵路運輸規定每趟中歐班列需按41車整列出發,才能享受運價下浮政策。建議取消中歐班列車數限制,解決外貿空箱的運力浪費問題。”四川自貿試驗區青白江片區負責人表示,創新取得效果也帶來思考。目前鐵路運輸規定納入圖定的中歐班列中途不能甩掛作業,只能以技術直達線路開行(時速80公里/小時),不能充分滿足班列運輸的時效性。建議改革圖定班列中途不能甩掛作業的限制,將集拼集運班列納入圖定運行。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賴芳傑
閱讀更多 西部看四川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