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L1的检测到底存在怎样的问题?

近年来,在晚期NSCLC的治疗领域,免疫治疗一直被称为“抗癌王冠上最闪亮的明珠”。但在看到巨大成功的同时,临床医生和研究者都发现,免疫治疗并非神药,提升其有效率仍任重道远。目前,PD-L1的检测到底存在怎样的问题?临床实践中应如何筛选最佳获益人群?不同人群的免疫治疗策略又是如何?【肿瘤资讯】特邀陆舜教授、张力教授,胡洁教授带您一探究竟。

PD-L1的检测到底存在怎样的问题?

张力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肺癌内科首席专家

中山大学肺癌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GCP)中心主任、Ⅰ期病房主任

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药物评审咨询专家

PD-L1的检测到底存在怎样的问题?

陆舜教授

国际肺癌研究会官方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副主编

The Oncologist杂志编委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国家重点项目首席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希斯科基金会副理事长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疗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学会主任委员

肿瘤内科规培组长

上海市医学会理事

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PD-L1的检测到底存在怎样的问题?

胡洁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部肿瘤和呼吸介入科副主任

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细胞和分子生物实验室副主任

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资深会员(FCCP)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委员会 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呼吸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委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肺癌学组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胸部肿瘤学组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JTO中文版编委,《国际呼吸杂志》和JTD杂志通讯编委

专业方向肺癌筛查、晚期肺癌个体化综合治疗和靶向免疫治疗、呼吸内镜技术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胡洁教授:非常高兴今天我们请来了张力教授和陆舜教授共同探讨PD—L1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结果和思考。

首先想请教张力教授,keynote024、keynote042以及keynote026临床研究,分别探索了不同的PD-L1抗体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取得了完全不同的临床研究结果,您觉得在免疫治疗领域,PD—L1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疗效预测指标呢?

张力教授:在今天的BOA以及今年的ASCO报告中,我们通过keynote024研究看到,在一线初治人群中,PD-L1高表达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疗,不仅仅有效率高,而且实现了PFS的延长和OS延长,这三个结果提示,起码在Pembrolizumab一线治疗中,PD-L1的表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biomaker。因此这一结论是勿庸质疑的,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去检测,一方面是用什么抗体,另一方面是检测的标准。这需要更多的同道宣传、研究,病理科医生的培训尤其重要。其他的免疫治疗是不是也该采用PD-L1作为疗效预测的标记物,则需要进一步临床试验去探索,总体来讲我觉得keynote024试验还是提供了很明确的证据。

胡洁教授:谢谢张教授。张教授也提到了关于PD-L1检测的抗体的选择和检测平台的选择问题,Blueprint研究对比了不同的PD-L1单抗、不同的检测平台对于非小细胞肺癌PD-L1检测的一致性。下面我请教一下陆舜教授,从指导临床用药的角度出发,国内对于不同抗体的选择和不同检测平台的选择上,我们要进行哪些思考呢?

陆舜教授:刚才张教授第一个强调了有不同的检测平台和不同的抗体,PD-L1检测主要有两个平台,一个是Dako,一个Ventana。国际肺癌研究会启动的Blueprint的研究当发现Atezo使用的抗体(SP142),不仅检测肿瘤细胞,也可以检测淋巴细胞,其敏感性相对略低于其他三种抗体。但是在Blueprint2研究中,美国加入了第五种抗体,其敏感性更高,但目前未完全应用于国内研究中。那么PD-L1检测到底应该如何做?首先我们必须以临床数据为基础,结合临床试验。刚才张教授提到的keynote-024的研究中首先确定的伴随诊断是Pembrolizumab对应的抗体,这个是被批准的,当然其他的只是跟它一致性的研究。在我们国内,病理学家在步宏校长的带领下,也正在做优化的流程,相信今年随着这一类药物在中国的批准,病理检测会更好地跟中国的临床试验的数据结合在一起,给病人真正带来它的获益。

胡洁教授:谢谢陆教授,其实陆教授提到非常好的点,中国有患者参与全球的临床研究,但是我们缺少中国真正的数据,所以我想接下去的问题想请教张教授,那您觉得在中国患者人群里面PD-L1的表达的状态与西方国家人群是有差异吗?

张力教授: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需要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现在也有企业在亚洲发起了一项研究,探索中国PD-L1高表达人群占多少,因为这会影响我们将来做临床决策,如果占的比例很低,未来检测的意义就不大,我们需要更侧重于联合治疗;但是如果占的比例比较高,精准检测就可能帮助病人受益,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胡洁教授:陆教授,未来在临床中我们究竟是该选择一个抗体进行染色,还是应该同时选多个抗体染色?若选择多个抗体染色,应该以表达成都最高者进行药物选择,还是以表达成都最低者为标准?

陆舜教授:临床实践中,我们选择过多的抗体不切合实际,因此我们需要做好一致性研究,选择结果可以相互论证抗体,这样一个抗体就解决问题。我们不但要测PD1,我们还要测包括TMB在内的其他的指标,因此患者的组织标本是比较珍贵的。所以我个人认为PD-L1的检测,只要找到一个抗体,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最好在临床试验中有数据结果印证,且操作简单便于平台的推广。这样可以使病人免于二次活检、二次检测。

胡洁教授:看来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数据非常重要,目前PD-L1的表达状态对一线治疗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请两位教授给临床医生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对于PD-L1表达超过50%、 介于1-49%之间以及表达阴性的患者,如何进行一线治疗的选择呢?

张力教授:从临床试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起码在Pembrolizumab的一线治疗中,PD-L1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批准用于二线治疗后,这个检测就没那么重要了。

陆舜教授:非常同意张教授刚才的说法,我们首先要分一线和二线。一线治疗中,我们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对于PD-L1≥50%的患者而言Pembrolizumab单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于PD-L1表达介于1-49%的人群,我们应采用keynote189的战略,应给与化疗加上Pembrolizumab;对于PD-L1表达小于1%的人群,根据checkmate027的结果,应将TMB作为另外一个biomaker,对于PD-L1低表达、但是高TMB人群,我们也有证据表明ipilimumab联合nivolumab能够带来生存获益。现在一线免疫治疗越来越细化了,二线治疗方面,研究结果表明,相当广泛的人群中PD-L1单抗二线疗效好于化疗,活检并不完全代表肿瘤整体,PD-L1表达阴性的人群在二线治疗中仍能获益,所以对初治病人和复治病人要区别对待,这是我们检测的价值。

胡洁教授:非常感谢陆教授跟张教授,给我们在座各位临床医生在PD-L1检测和免疫治疗方面提了非常好的建议,做了非常深入的解读,相信免疫治疗会有更多biomaker,目前PD-L1是相对成熟的指标之一。我们需要有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和国内自己开展的一致性临床研究,帮助我们选择不同的免疫治疗药物;同时对于不同的患者,治疗抉择也需要更加精准、个体化,我们今天采访就到这里,谢谢两位教授。

版权属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