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未來回應飢餓營銷:怎麼培養老師都無法滿足家長和學生的期待

好未來回應飢餓營銷:怎麼培養老師都無法滿足家長和學生的期待

最近,小白所在的家長群都在討論一篇名為《比衡水中學更可怕的是學而思》的文章。

作者在文章中不無激動地寫道:

“有了學而思,孩子基本上就失去了同年,至少生活不會那麼五彩斑斕。學而思對於絕大部分學生及家庭來說,就是一個夢魘,是家長瘋狂和焦慮迷漫的根源。一個個天真爛漫的孩子,一個個原本舒緩的家庭,度被席捲而入,裹挾而下!”

這篇文章還稱學而思進行的是飢餓營銷,每到招生報名時都是萬人空巷,大家搶到一個學而思一個名額,就像千方百計搶到一個名校學位一樣金貴。

毫無疑問,這篇文章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造成這樣,究竟怪誰?怪學而思怪社會還是怪家長自己?究竟學而思是焦慮的根源,還是當今社會現狀是家長們焦慮的根源?

要我說,這事誰也逃不了干係。家長和學校都被整個教育,哦不,是整個社會裹挾著無奈地怨聲載道,無法自拔,也無力改變。

這篇文章還引起了我對教育本質的思考: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在教育過程中,最應該注重的孩子的能力是什麼?

巧的是,上週我在GET(教育科技大會)上,正好聽到好未來(學而思在2013年更名為好未來)總裁白雲峰的演講,而他也正好回應了大家批判的飢餓營銷,並談論了什麼是更好的教育。

“我其實很希望理解什麼是飢餓營銷,我真的不知道什麼是飢餓營銷,因為好未來到今天為止沒有做過一分錢的廣告。”

白雲峰說,如果說真的談到好未來的失誤或是不夠理想,是因為教育還太人性化了,當教育是以人為主體的行業時,他們需要去培養、發現和複製,去達到最低標準的老師的選擇。

“因為學而思、好未來的每一個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都應該有我們內心所謂的標準。”

而好未來在不降低教學的標準和質量的前提下,已經窮盡所能,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人的培養和發現上,但依然滿足不了所有家長和學生的期待。

AI能解決“飢餓營銷”?

那麼,到底如何解決好未來“飢餓營銷”的問題?

白雲峰的答案是,AI(人工智能)。

白雲峰迴憶起10年前,自己還在一線將講課的經歷,雖然那段時間是他成長最快樂的時光,但也有很多痛苦。因為當時學而思就報不上了,所以幾個創始人都在一線講課,為了能抽出時間來做後臺的教學和研發,他當時帶了5個班。

然後這5個班的同學又口口相傳,好多家長打電話、甚至破門而入,讓白雲峰增加開班,最後他一週帶9個班,一個班是3個小時,這意味著除了白天工作的時間之外,平時晚上和週末全部佔滿。

當時他帶了北京最好的學生,這讓他非常有成就感,但27小時的站立和高強度的課堂互動,也讓他感到非常疲憊。怎麼個疲憊程度?每週日晚上上完第九個班後,他週一和週二都要躺兩天,直到週三上午才能開口說話。這給他的身體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和損傷。

在2002年白雲峰剛進入教育行業時,還有一件事深深影響了他。北京一位著名的特級老師,一位非常優秀的K12(基礎教育)專家孫維剛,他曾在北京一所普通中學的班級培養出22個清華北大學生,非常了不起。但他的生命很短暫,在2002年那年逝世了。

當白雲峰被身體極度勞累時就想,要是有一個麥就好了。“那個麥就是一個最簡單的AI,幫助老師能夠更持續地講課的一個重要的輔助工具。後來我們就給一些優秀的老師上了麥,因為人畢竟是肉體做的。”

他說,AI來了,他們真的有機會把教學環節當中所謂的重複性的、程式性的、靠記憶、靠反覆練習的模塊,用更好的方式替代人腦,而把人的價值和因素集中在情感的交互、個性化的引導、創造性思維的開發上面,我覺得這件事情是非常非常美妙的。

談到AI,白雲峰經常被問及:AI+教育到底能改變什麼?他認為,AI現在改變所有垂直行業當中最快的或者是最深入的是搜索、電商、社交三個領域,分別在國內和國外都有優秀的公司:Google、百度、Facebook、騰訊、阿里巴巴和亞馬遜。

但他認為,AI在行業中的應用深入程度是非常有限的,AI反倒離教育天然很近,原因是兩點:

第一,在教育場景中有更好的容錯性。在學習迭代的過程中,其實我們是允許容錯的,不用達到99.99%,我們在學習的整個交互過程當中,其實能夠達到90%就非常了不起了,這件事情不至於致命,不像醫療和自動駕駛,一次錯誤就可能致命,AI是非常貼近教育行業的。

第二,在整個教學的封閉場景中,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課外教育,一個教室的元素被傳感器收錄出來的時候,無論是聲音、語言、文字,都有機會抽離在一個所謂的收斂模型中,AI的底層算法在行業裡已經非常公用了。但是教育行業在採集數據的複雜程度上面,相比其他行業有很多天然的收斂性和可控性。

“人工智能能夠提升人效,重新定義人和機器的分工職責,在教育領域產生最大化的價值。”既能有很高的人效,同時又能關注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幫助孩子成為他們想成為的樣子,這是“AI+教育”應該努力的方向。

什麼是更好的教育?

關於這個主題,白雲峰又分享了個小故事。

幾個月前,他在斯坦福大學學習和交流,有幸認識了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非常有威望的傑姆斯教授。在交流中,教授帶來的一位中國女孩幫助他們達成了很重要的合作,尤其在教育與科技方面的底層研發的探討中,幾乎50%的功勞都要歸功於這個小姑娘。這個女孩的言談舉止,讓他感覺到綜合素養非常高。

沒想到在臨別時,女孩對白雲峰說“白老師我認識你,我曾經是學而思的學生。”他吃了一驚,隨後在腦海裡不斷搜索,在她這個年齡段,曾經北京四中最優秀的孩子有哪些,但他盡其所能蒐集腦海裡的名單,並沒有發現跟這個女孩對應的名字。

白雲峰後來一直在思考,這個女孩身上具備哪些能力讓她如此優秀?答案是她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都在中美之間建立了很好的橋樑。

而這也是白雲峰從事教育15年來一直問自己的問題,什麼樣的教育是應對未來的教育,即到底培養什麼樣的學生,能夠應對未來更好的社會變化和挑戰?

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裡,好未來對此有很認真的研究:通過大量的樣本調查,他們發現了三個重要的支點支撐一個學生學習的效果,這三個支點分別是:學習動力、學習環境、學習能力。

既然這三個支點是教育的核心因素,那麼K12的課外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除了家庭環境、社會環境還有學校的環境,所以影響一個學生學習的綜合的因素是非常複雜的,好未來只是其中一份子。

好未來繼而研究:如果興趣是激發孩子最好創造力的導師、如果環境是能夠讓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如果能力是需要引導和構建的,那我們到底應該構建一個什麼樣能力,未來能夠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孩子,去應對未來國際化的挑戰?

所以,好未來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裡,又沉澱了未來K12學生需要培養的六大能力。其中,有三個能力是跟學習能力有關的:

閱讀能力,向書本學習的能力;

溝通能力,人和人之間溝通的能力;

探究能力,從事物當中發現規律的能力。

另外三個能力則是思維力的抽象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思辨性思維。

而白雲峰再次總結,一個學生應對社會未來的挑戰,無非取決於兩個核心的要素:知識獲取能力和計算能力(吞吐的能力)。

其中,閱讀能力、溝通能力和探究能力都是一種輸入,他們希望未來學生輸出的抽象性思維能力,能夠通過現象發現本質;希望他具有的思辨能力,能夠通過不同的事物,表達不同的觀點,在思考的過程當中形成主觀、能動的創造力,並且為未來的世界去解決那些看起來很難解決的問題。白雲峰認為,斯坦福大學那個女生,就很好的具備了這六大能力。

在本世紀初,美國的教學專業學者研究的孩子應當具備的應對未來的4C能力,恰與上述六大能力不謀而合。

而人具備的理性思維、審美的情緒、批判和置疑的精神,都是未來AI到來時人區別於機器的最顯著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