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什麼意思?

噴火的貓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多言數窮,不若守中”。其意思是言多必失,說的多了,必然暴露的弱點就多了,最後詞窮。

平時與人交往時,能不說的話儘量不說,說的越多,自己的伸展空間就越小。與其言多而無功,不如將多餘的話留在心中,在內心反覆思考、琢磨,待到該說的時候有的放矢的說。


人與人的溝通誤解是怎麼產生的?往往就是彼此對語義的理解出現了偏差,你覺得自己說的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在別人心裡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意思,最後就發生了歧義和不愉快,違背了你溝通的本意。

比如明朝有個叫徐一夔的人,為了討好朱元璋,寫了幾句話:“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他的本意是生逢亂世,民不聊生,所幸上天憑空降下朱元璋這麼一位聖人,為人間制定準則,安定天下,開萬世太平。



可是有居心叵測者翻譯他這個話意思就全變了,光天之下,是諷刺朱元璋當過和尚;為世做則,這明顯是諷刺朱元璋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參加紅巾軍,做過賊的意思。於是禍從口出,被朱元璋一怒給腰斬了。


能不說的不說,能不寫下來的更是要小心謹慎,因為一旦落筆,白紙黑字,悔之晚矣。各位朋友,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也遇到過語義被曲解卻無法解釋清楚的事?不妨在評論區裡分享探討一下。


謝金澎


我個人很喜歡老子說的話,因為他寫的話不僅富有哲理,而且每次回味起來都有不同的感觸與收穫。

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句話簡單翻譯過來所說的無非就是與其說那麼多話,不如少說話多做事。

但是,若是我們深究其中深刻的道理與韻味,又會有不一樣的收穫與感悟,想必大家也都知道,老子的話對於不同的人生經歷與境遇,都會有不同的感觸。

若是針對年輕人而言,這句話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無非是說作為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不要好高騖遠,不要眼高手低,要求真務實,要少說多做,因為言多必失。

與其總是喋喋不休的說個不停,不如沉下新來靜靜思考自己擅長什麼,然後全力以赴打造自己所擅長的東西,這樣會呈現出大智若愚的效果。

若是對於中年人而言,在我們對人生的態度中,與其把話說得十分飽滿,不如留下幾分在心中,既是給自己退路,也是給別人留有餘地,同時,也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華與經歷,而是懂得抱朴守拙,懂得為別人指點迷津。

以上便是我的理解,不當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指教。歡迎留言討論!


沈善書


作為一位出色的智者,同時也是一位中國古代的偉大思想家和哲學家——老子。他的話語即使如今讀起來也令人醍醐灌頂。他有一句名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至今為人津津樂道,那麼這句話何以如此受人歡迎呢?今天有書君就為大家解釋一下。

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是出自《道德經》第五章。原文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天地對待萬物,與對待芻狗一樣都一視同仁,都是按照自然規律在運行著,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規律,天地無所謂對他們“仁”與“不仁”。聖人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用“無為”的方法來管理百姓,也無所謂“仁”與“不仁”。 所以說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一樣。如果沒有人去搖動它,它就虛靜無為,但是它生“風”的本性仍然是不變的,如果有人去拉動它,那麼風就自然吹出來。為政不在言多,多言反而會導致黔驢技窮,不如按照自然法則少說、多看、多做,這就叫“守中”,“中”就是自然法則。

也許你會感覺,這樣解釋太麻煩了,那有書君就為大家簡化一下,這句話簡單翻譯過來就是話多了都是廢話,不會起到什麼作用,而且言多必失,會遭到爭論,不如少說、多做。


二、“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對我們的現實意義是怎樣的?

對年輕人來說,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多做事,少說話。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往往眼高手低,心高氣傲,大事做不了,小事不願做。這句話就是在告誡年輕人:不要在名不副實中失去自己,與其總是說個不停,不如沉下心拋掉雜念去思考自己的能力,努力奮鬥。

對於中年人而言,這句話則要求大家,處理事情,感情要蘊藏在理智中;與人相處,則要把感情表現在理智上。既要以過來人的身份做好年輕人的導師,又要保持尺度,要給自己留後路。到了這個年紀的人,宜消閒不宜急進;宜藏峰不宜露勢;宜口吶不宜激辯;宜淡出不宜雄起;宜減法不宜加法;比聰明更有益的是智慧的頭腦與平和的心境。

對於政治家來說,這句話也有這它獨到的意義。

在《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習近平用典》等文中都有所引用。習近平主席要求領導幹部提高辯證思維能力,避免“盲人摸象”,應對的方式正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守中”——守住底線、守住原則、守住根本,才能萬變不離其宗,最終以不變應萬變。

三、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在歷史中我們也可以找到這樣“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人。

阮籍生活在曹魏和西晉時代,當時司馬氏把持朝政,對士人大開殺戒。而作為魏晉名士中的通才,竹林七賢中的旗幟性人物,在這樣極端恐怖的環境下,卻能獨善其身,不得不說是個奇蹟。而他的處世之道,就與老子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相吻合。

阮籍不議論政治、不談論別人的是非,遇到棘手的問題就喝酒睡覺。有一次,司馬昭親口向他提親——要讓阮籍給他的兒子司馬炎找個媳婦。阮籍一聽,十分不滿,但他不願徹底同司馬集團決裂,也不願遭受打壓和迫害,於是狂飲酒,大醉不起,一醉竟達六十日。如此漫長的時光,司馬昭也很無奈,只得將此事作罷。這大概是老子讓世人“守中”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吧。

正如魯迅先生在《野草》的開篇中所說:“當我沉默的時候,我感到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古人的話語流傳至今必由獨到之處,值得我們去深思和感悟。


有書快看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是人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安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老子的這句話說的特別有道理,在我們生活中也有特別健談的朋友,無論走到哪都是誇誇其談,別人根本插不上話。這類人到底受不受歡迎?

言多必失,這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對語言的總結。

多言數究,不如守中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做人本本份份,不僅求一份心安理德,我們從不誇大其辭,但也不是心中無數。心中有數而不言實為君子,心中無數而亂言,實屬小人。有的人外表憨厚,不善言談,這種人是真的心中有數,察言觀色、外才不露,絕對的實幹型。對於話多者來說,剛開始讓人心生敬仰,但話如果太多,一是惹人討厭,再有話多必有過失,說到最後無法圓場。我的一位朋友,特別健談,每次聚會就他一個人在哪沒完沒了的說,說到最後詞窮,還不罷休,剛開始能控制自己的嘴,後期根本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東家長李家短,從頭說到尾,就差沒說 自己媳婦穿什麼內衣了。這就是言多必失,到最後變成了笑話。

與人交流,別一人獨享,話怎麼說、事怎麼做,這就是為人處事之道。

言多者人不一定壞,但話太多必有失分寸之處。不擅言談的人不一定全是好人,但做人心中有數,懂得分寸。話多話少,各有優缺,只須做到:需要你說話時別沉默,不需要你說話時,保持沉默,自己能控制住自己就好。

要學會語言共享,生活中,你話多還是話少?


尼木子


看了評論,很多人都斷章取義,把這句話脫離原段落來獨立解釋,其實是錯誤的!

我們讀文章要讀懂整段的意思和主題,不能上一句說東,下一句說西。先看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首先,我們要明白這一段落的主題是什麼,老子寫這段主要是表達什麼。看原文很明顯這段落講的主題是:聖人治世! 那麼我們翻譯就不能離開這個主題。

這裡,聖人就是指好的統治者,高明的統治者,有道明君等

所以聖人治世就是指優秀的統治者正確地統治國家,社會。

那麼怎麼樣才算正確的統治方式呢?老子在這段裡作了生動的描述。

老子說:天地尊大道而行,聖人也要尊大道而治,大道不講仁愛,讓萬物、百姓自由自在,自然而然地存在、生老病死,不要去打擾他們。你越去打擾他們,他們意見越大,就像風箱一樣,你越動它,它風出得越多。所以政令不可繁多,政策不可多變,要保持虛靜狀態。這樣社會才會穩定,百姓才會安樂!


友君論道


《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這樣寫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大概意思是:天地對萬物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生自滅。看似冷漠,其實正是最好的態度。


那麼,在人的世界裡,也應如此才是正道。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是人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



因為話多惹禍上身的,《三國演義》中的“楊修之死”,就是一個典型的實例。楊修自恃聰明,口無遮攔,在曹操面前一再顯示自己,引起曹操的注意和忌恨。

曹操出兵漢中進攻劉備時,在斜谷界口被困住,進退兩難,因此在吃飯時看著碗中的雞肋有感而發。正巧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曹操隨口答道:“雞肋,雞肋。”於是,夏侯惇以“雞肋”傳於眾官。


楊修見上面傳下“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惇得知大吃一驚,於是問楊修道:“你為何要收拾行裝?”楊修說:“雞肋,吃起來沒有肉,丟了又可惜。而現在,進兵不能勝利,退兵恐人恥笑,在這裡沒有益處,不如早日回去。我斷定明日魏王必然班師還朝,所以先行收拾行裝,免得臨走時慌亂。”


於是,夏候惇與軍中的諸將領都開始準備回去。

曹操得知後大怒,傳來楊修:“你怎麼敢造謠生事,動亂軍心!”隨即喝令刀斧手將楊修推出去斬了。

楊修的才學智慧的確令人佩服,但是壞就壞在他說了本不該由他說的話而招致了殺身之禍,令人深感惋惜。



20世紀美國著名的小說家海明威有一句名言,“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言多必失”、“禍從口出”,楊修的教訓,應該深記。


既然言語多了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我們就應該都變成啞巴,不再說話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說到底,還包含一個智慧的問題,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這個分寸的把握非常重要。這就要求人的心地要清淨,為人處世要做到敬人、敬事、敬物。


孔子也說:“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意思是,一個人要麼不說話,要麼一開口就說中要害。


對此,墨子有個生動比喻,“蒼蠅、青蛙,白天黑夜叫個不停,叫得口乾舌燥,然而沒有人去聽它的。你看那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震動,人們早早起身。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重要的是話要說得切合時機。”


所以我們不得不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自我約束“話到嘴邊留三分”,以防自己考慮不周,牽扯到不該說的事情和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其實不僅中國的先賢們有這樣的說法,外國人也有相同的認知。



“雄辯是銀,沉默是金。”這句話是英國文豪托馬斯·卡萊爾的著名諺語。意思是雄辯象銀子一樣貴重,但關鍵的時候,沉默會像金子一樣,更為重要。


我們要牢記先賢們的教導“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當然並不是要我們不論遇上任何事,任何場合都要保持沉默,不要說話,而是要做到,言必有中。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謝謝慶慶二友邀,老子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什麼意思,?

看這儉單的八個字,他在農民人的眼裡就是句便當的話,老少爺們經常掛在嘴上,吵閒那些說話多的晚輩人,少說話,少管閒事,少得罪人,安份守紀的做人,人家怎麼說,咱就怎麼做,好好的多學多聽,才是好孩子,每家的老人們,都是這樣教育著子孫後代。

確實話多的人,容易煩人,容易出醜的,容易得罪人,這樣顯出中性化人的高品,話不多一句評論,輕鬆的營來,大家歡迎和支持,這就是那句話的含義吧?

再有這句話在歷史的封建社會里,天地不人,以萬物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芻狗。天地間其猶橐龠乎,虛不出,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八字對有文學和官員人家中,是很有講究的,比喻在歷史上的封建統治下,皇帝面前,說話言行都要注意的,一不小心多說一句話,一個字可能招來殺身之禍,臭名遠揚的,所以在上層來說,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們些都是咬文嚼字的人物。

人們從古止今的學,沒學透,沒學精,還的被老經。科學是不學經,只學鑽,綱鐵飛上天。


龍華中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出自《道德經》第五章,加上與之相關聯的幾句話: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註釋:

其猶橐龠乎:大概就像個大風箱吧。其,表示揣測的語氣,相當於“大概”。橐龠,音tuóyuè,風箱。

虛而不屈:空虛卻不會枯竭。虛,空曠。而,轉折連詞,這裡相當於“卻”。屈,音jué,盡,竭。

動而愈出:越推拉風量越大。動,拉動,推動。而,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詞,這裡相當於“就”。愈,越……越……,更加。出,產生。

多言數窮:說的多行不通的就多,說的多屢屢行不通。數,音shuò,屢,多次。窮,困窘,困厄,行不通。

不如守中:不如遵守中正的原則。守,遵守,堅守,恪守。中,中正,適中的原則。

把這幾句話整體通釋一下:

天地之間,大概就像個大風箱吧?空虛卻不會枯竭,越推拉風就越大。說的多行不通的就多,不如恪守中正的原則。

解讀:

這裡講的是無為、守中的道理。”以“橐籥”作喻,告訴人們“動而愈出”的道理,進而得出“守中”的結論。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這個比喻意在闡述這樣的道理:風箱推拉頻率越高,產生的風就越多;推拉的力度越大,產生的風越就大。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幾句話的邏輯關係。“風箱”中間是空的,“動”而成風,越動越有風;風多成災,多言因做不到而屢屢困窘;而且多言與“無為”也矛盾。窮,困窘之狀也。天地這個大風箱,“虛而不屈”,沒必要“動而愈出”。“多言數窮”有兩種情況:一是說的多,辦不到必受窘;二是言多必失,會招致災禍。

所謂“守中”即動而不頻,言而不多。“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在勸誡人們順應自然而“無為”。多言、多做是為自己找麻煩,這是反面得出的道理,結論是“不如守中”。

守中就是堅守適中適度的原則;“守中”就是不該做的堅決不做,必須做的才做;該做的不做也不是“守中”。

“守中”就是守道。《道德經》中的“守中”與儒家的“中庸”思想如出一轍,都強調做事要把握好度。當然,“中庸”思想源於《尚書》,這是明智的古人推崇的思想方法。 本章產生成語“多言數窮”。


陳廣逵


細讀原文,其實都誤解了,它是講修煉丹道的言論。


不信請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沒有仁不仁的偏好和特性,萬物一視同仁,像芻狗一樣,聖人視百姓也是如此。天地之間像風箱一樣,呼吸空虛而充盈。而人也要學習天地和聖人的自然性,少說,說多了,內外的精氣神會消耗,不如像天地一樣守住身體自身的自然性和中正,不說不思,方能體悟大道並和大道交流,得到身心的提升,亦延年益壽。


靜觀物語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人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語出《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