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晚年为何提倡种植鸦片?

蝶恋花绯


说起来,这倒也是事实,林则徐公晚年的确是提倡过种植鸦片的,他原话是这么说的: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

意思大概是国内种植罂粟亦无不可,我所恨的是国人只抽洋烟而不抽土烟。如果我们种出鸦片比外国便宜,谁愿意舍近求远?让银钱在内地自相流通,也无大碍。

这段话的确是林则徐说的,而且是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之后很多年说的,听起来的确让人惊讶。

林则徐之所以这么说,实在是出于无奈。

当年林公向皇帝建议禁言,是基于两点原因:1.鸦片摧残国人身体。2.鸦片造成中英的巨额贸易逆差,导致严重的白银外流。

对于满清政府而言,第二点比第一点更重要,所以清政府支持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林则徐虽然是所谓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但其实受时代局限,他对英国的了解也是非常少的。一场禁烟导致了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的惨败,是林则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晚年的林则徐,面临的局面是——禁烟已无可能,鸦片基于摧残身心,让白银大量外流。

在这个基础上,林则徐只能尽力减少损失。那么就由中国种植鸦片,既然禁烟不可能,就干脆让中国人自产自销,总好过白银外流,把钱让外国人赚去。

基于如此思想,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中国开始种植鸦片,最早从西南云贵一带种植,后来迅速流传到西北陕西甘肃。在小说白鹿原中,当地的农民们广泛的种植鸦片,因为鸦片带来更多的利润。

农民们不知道,大量种植鸦片导致粮食产量骤减,后来陕西的大饥荒,主要原因就是广泛种植的鸦片烟。

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烟土不仅能自产,甚至能外销,反杀欧美东洋市场,真是讽刺。民国政府一直的禁烟运动形同虚设,鸦片有增无减,甚至成为了军阀军费的最主要来源之一。黑帮、军阀、地主等等都将鸦片作为重要财源,农村的地主,有了点积蓄就在镇里开个烟馆。上海的黑帮,用货轮来运送进出口的鸦片。中原的小军阀们,更是公然用军队保护鸦片贩运,整个中国已经成了毒品的世界!

鸦片的禁绝,要等到建国后才真正实现,一部中国禁毒史,其实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小约翰


古医学巨大著《黄帝内经》中有一个说法叫以毒攻毒!实际上,连久治不愈的癌症,也能以“毒蛇液”等巨毒入药治疗,近代作家张爱玲的姑姑癌症后,就是靠毒蛇液治疗得以延长寿命。

晚年,以禁烟闻名的林则徐,提倡大面积种植鸦片,用的就是“以毒攻毒”之法。这一招如果成功了,可以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不成功,那就叫:作大死!


最初,林则徐提出此法时,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有人认为林则徐“老糊涂”了。直至今天,因为这个决定,无数人对林则徐依旧有着很深的误解。但这一切结果,林则徐在寄出那封信时,已经有了心理心理准备。

1847年,在林则徐过世前三年,林则徐接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信是一位在职的官员写的,信中该官员问“如何才能改变目前国内的困境呢”?

时年已62岁的林则徐想了很久后,提笔给他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原文摘录如下: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

这话翻译成白话文的大意就是:我(林则徐)恨的是国人只抽洋烟而不抽土烟,导致白银外流,我提议在国内种植鸦片,以阻止国内白银外流……



林则徐的思路是:以国产毒品对抗进口毒品,至少还能挽回经济上的利权。说不定,还能间接促成“禁烟”。

于是乎,很快,朝廷就默许了这一提议,鸦片的种植区域,从云贵川等地,迅速扩展到全国,美丽动人的罂粟花在全国到处开放。

再于是乎,中国“山寨”的鸦片已经华丽的赶超洋烟,挤占了英国殖民者的份额。

但此举毕竟是“以毒攻毒”的险招,很快,此法虽阻止了白银外流,但因为鸦片烟越来越多,林则徐预感“鸦片对中国人身心的最大残害”即将来临。可以想见,一心为国为民的林则徐心里的“痛”该是多么入骨。

1850年,林则徐带着遗憾突然离世了。或许,如果林则徐能多活几十年,他将会含笑离开,因为:林则徐死后的第32年,即1882年,因为全国大范围种植鸦片,大清国实现了鸦片的自给自足,并开始出口返销至欧美。最终倒逼英法等国开始主动提出禁止鸦片贸易。
图为种植罂粟


1906年9月20日,光绪帝明降谕令,宣布严厉禁烟。1908年3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禁烟条约》。

自此,中国的禁烟真正走上了正轨。世人可知:这一切背后,至始至终,全是林则徐的良苦用心啊!他,无论禁烟还是鼓励种烟,看似截然相反,实际却:从未变过初心啊!



奇扒公式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

林则徐本人的解释是: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几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认为,英国对华的鸦片走私会引起白银大量外流,最终会使得朝廷国库空虚,没钱去扩充军备。

也就是说,林则徐并不会考虑人民吸食毒品后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他只是担心白银外流所造成的财政危机。

但在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门户洞开,这时候再想禁绝鸦片那肯定不可能了,各地方政府为拉动经济,也纷纷通过种植鸦片来抵制进口鸦片对市场的抢占。1847年,林则徐任陕西巡抚期间,结合新的经济形势,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


他说: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畅通,如人一身血脉灌注贯注,何碍之有?

可见,林则徐已经转变了之前的严禁观点,逐渐接受了弛禁的主张,这也是基于自由贸易不断发展的需要。他唯一担心的是,自家种植的鸦片质量比不上洋烟,然后在市场竞争中被打翻在地。

但林则徐的担心显然多余了。自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进口被明确合法化,这刺激了民间的鸦片种植。到1882年前后,中国的本土鸦片不仅完全自给自足,竟然还能大量出口创汇。

就这样,40多年前因鸦片而外流的白银,如今又奇迹般地流了回来,真是事事难预料。


达摩说


林则徐确实提倡过,不过不是为了种鸦片而种鸦片,而是要和英国打经济贸易战,不得已而为之。英国通过向中国输入鸦片,从中国赚取了大量的利润,保守估计在3亿~6亿两白银,而中国对英国的贸易却举步维艰,拿手的茶叶、蚕丝也被英国学了去,在印度、欧洲种植茶叶抢占了国际市场,英国立顿红茶至今占据国际大部分茶叶市场份额。清朝白花花的白银通过一杆杆大烟枪流向了英国。当时清朝吸食鸦片的人非常之多,难以杜绝。清政府的经济造成了空前的威胁。

林则徐晚年确实提倡过,但是他没来得及实施就去世了!后来张之洞实施了,清朝形成了一个奇特局面,一面种鸦片,一面禁鸦片(有限性抽鸦片)。

同时代的名臣张之洞发现,许多地方不种植水稻种罂粟,张之洞极力支持禁烟,鸦片造成人的身体素质下降有目共睹,并且这个成瘾的东西掌握在英国手里,等于被别人扎了根一直抽血的管子。可是当张之洞去湖北上任后,却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张之洞支持种植鸦片。为何?张之洞发现,种罂粟不但能赚来大量的白银,还能抵挡英国的经济入侵,并且老烟枪们并不能完全戒掉鸦片,禁烟造成了鸦片价格更高,英国赚钱的利润更高。让老烟枪倾家荡产被英国人赚不如自己赚!

于是,在李鸿章、张之洞的支持下,在湖北大规模种鸦片,稻田变成了鸦片,很快,清朝不但实现了自给自足,质优价廉的鸦片打败了英国鸦片,开始出口英国创汇。英国等最后受不了清朝如此猛烈的鸦片输出,伦敦大街小巷都有清朝鸦片,伦敦居民也在吞云吐雾中,银子又流出了英国。

于是,首先英国受不了,在英国的倡议下,英国和清政府在上海签订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禁毒协议!鸦片被列为违禁品,吸食鸦片违法!


嘟嘟读读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听起来禁止鸦片清正廉洁、正义大气,但是任何事情脱离时代背景独立看待就失去了意义,晚清时期就算是湖广总督秉公执政的林则徐也遭遇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在现实面前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禁也为民,种也为国。


说到晚清统治,脑袋里会蹦出几个字我们最常听到的内个字“国库空虚,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鸦片贸易、吸食鸦片的危害直击这些要害。



鸦片贸易使大量的真金白银流向海外,贸易逆差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吸食鸦片,官员意志消沉,大肆敛财加剧腐败;腐蚀了士兵身体,捎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民众骨瘦如柴,散尽家财。


禁烟势在必行,有道光皇帝做后台,做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在1839 年6 月3 日至25 日在虎门海滩“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 。风风火火来销烟哦~”


但结果清政府并没有强硬到底,因为销烟,英国发动了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惨败。


只能对鸦片贸易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外国势力增加了鸦片贸易数量。



看着大把的白花花的银子流向海外,一大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义愤填膺却又无力阻止,这当然包括爱国将士林则徐。即然鸦片禁又禁不了,打又打不过人家,知此放任下去,国将不国。


1847年62岁的林则徐想出无奈之下的应对之法——推广种植鸦片,上奏道光皇帝。鸦片需求量大,钱全被外国人挣走了,我们何不自己种点罂粟制造些鸦片,民众不会舍近求远,这样便可减少进口量。此法被采纳推广后也算是“将计就计”遏制了白银外流。


一个人左右不了历史,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暴发,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鸦片进口合法化,鸦片进口已变得肆无忌惮,这也刺激了国内罂粟种植业。


时势造英雄,特定历史背景下,林则徐由民族英雄式的人物沦落到晚年提倡种植鸦片的人,这其中的无奈和心酸只有当事人更清楚。不由让人慨叹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据说后来种植的鸦片还出口了很多,又为政府挣回些银两。



而1850年11月林则徐已在普宁老县城病逝,若他泉下有知,也会欣慰自己晚年进谏提倡种鸦片,虽然略有损自己一世的英名,但对当时大的历史背景之下的应对举措,也不失为一种利国的大义之举。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很多问题,很多人物,我们历史教科书总喜欢给出唯一标准答案(评价)。然而历史不是线性的非黑即白,我们的历史课本省略了太多历史细节与过程,结果导致到处都是糊涂账,到处都是无法解释的悖论。


林则徐是禁烟英雄,但他晚年也确实认为应该让鸦片贸易合法化。评论里很多人在义愤填膺的痛骂这是抹黑民族英雄。这种行为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不如此,以主流史观来看这事简直就是没法解释。



但如果充分考察当时的情况,你会发现这两点其实不冲突,也不是林大人改变了初衷,一夜之间就从民族英雄变成卖国贼了。

道光二十六年,林则徐任陕西巡抚。期间江西抚州署知府文海写信求教如何防止白银外流和保持一方经济。林则徐在回信中写道: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民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鸦片),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醖、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第恐此种食烟之人未必回心向内耳!

上述内容摘录自《林则徐全集》第八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林则徐的观点很明确。在内地种植罂粟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内地烟民都不抽洋鸦片而改抽国产鸦片,在天朝内部流通达到自给自足,从而遏制白银外流。唯一担心的是这些抽惯了洋鸦片的人未必接受国货而已。

拜历史课本所赐,很多人以为清廷全是一帮眼盲耳瞎的饭桶,除了林则徐慧眼如炬,好像谁都没有察觉鸦片泛滥的危害。实际上,不论皇帝还是朝臣,亦或文人学者,很早就意识到鸦片的危害,尤其是因鸦片贸易带来的白银大量外流的趋势。



清廷上下的看法基本一致,必须快速遏制白银外流,否则大清国就有垮台的危险。目标虽然一致,但具体怎么做,出现了两种思路——弛禁派和严禁派。

弛禁的想法源于广州「学海堂」,其代表人物是太常寺少卿许乃济。1936年4月27日,许乃济上奏建议:

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夷人纳税之费,轻于行贿,在彼亦必乐从。……宽内地民人栽种罂粟之禁,……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自不禁而绝……

需要说明一点,弛禁派并不是认为鸦片没有危害,而是认为禁烟法令没有产生效果,反而滋生鸦片走私和官员贪腐。弛禁派的主要观点有几个方面:

  1. 对鸦片进口比照普通药材征收关税
  2. 鸦片交易只能以物易物,不允许使用白银购买,以此防止白银外流
  3. 朝廷准许民间种植鸦片,以此减少向外洋进口的量
  4. 不强令禁止普通平民吸食鸦片,但严格禁止官员、士人、兵勇吸鸦片

许乃济的观点以非黑即白的标准来看,简直可以归为「异端邪说」一类。但历史教科书没有提到的是,许乃济的观点得到了「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的支持,并因此成为马克思著作中为数不多且受到盛赞的中国人。



1858年9月25日,卡尔·马克思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撰写评论称:

中国最有名的政治家之一许乃济,曾提议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并从中取利;但是经过帝国全体高级官吏一年多的全面讨论,中国政府决定:这种万恶贸易毒害人民,不得开禁。

在这篇题为《鸦片贸易史》的评论中,马克思高度评价许乃济关于鸦片贸易合法化的政治主张,并严厉批评了严禁派的立场:

天朝的野人当时拒绝征收一项必定会随着人民堕落的程度而增大的税收。
……
如果中国政府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同时允许在中国栽种罂粟,这意味着英印国库会遭到严重的损失。

马克思同时详尽分析了清廷禁烟政策带来的严重后果:

中国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采取了非常措施,这些措施的顶点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焚毁走私的鸦片;这成了第一次英中战争的起因,这次战争又使中国发生起义,使帝国国库完全空虚,使俄国能够顺利地由北方入侵,……

马克思的看法应该说相当准确,中英战争、太平天国、国库空虚、俄国入侵,这四大事件最终决定中国的历史走向,并直接导致大量国土丧失。最后,马克思给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做了一个精准的结案陈词: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以上内容摘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

本质上说,弛禁派是因为禁烟不力的现状才主张弛禁。以当时内外交困的时局来说,比严禁派尽善尽美的主张更加务实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打个比方,在沙漠里你拿到了一瓶含有慢性毒药的水,不喝立刻会渴死,喝了还能坚持三五天,相信大部分理性的人都会选择喝下这瓶水,因为也许三五天就能给你带来新的转机。

当然,弛禁派也有不容忽视的局限性。他们只关注国家财富外流,知识阶层沦落,但是没有认识到鸦片盛行对普通百姓的伤害。



严禁派的代表人物是鸿胪寺卿黄爵滋,其严禁派主张在《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中有明确的说明:

  1. 对吸食鸦片者,限期戒断,逾期未戒,处以极刑
  2. 群防群治实施连坐,吸食鸦片者处死,知情不报重罚
  3. 官员吸食鸦片,除本人处极刑外,子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4. 官员的亲属、幕僚、家丁吸食鸦片,官员承担连带责任

至于为什么不应该开放种植罂粟,黄爵滋也有自己的见解:

或又曰开种罂粟之禁,听内地熬烟,庶可抵当外夷所入,积之渐久,不致纹银出洋。殊不知内地所熬之烟,食之不能过瘾。

这跟林则徐回给文海的信中是一个意思,主要是认为咱们的制作工艺没有洋人好,弄出来的鸦片不过瘾,没有竞争力。

严禁派观点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接受,因为政治正确,也符合我们现在对毒品零容忍的主流态度。但

在错误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还是一种错误

今时今日,政局稳定,国家机器运转正常,当然有条件且有必要实施零容忍打击。但晚清不具备这个条件,也负担不起这个成本。

再好的政策也需要有人落实,但晚清吏治已经腐败到根子了。国家查禁的越严,贪官污吏从中谋利越多。正如《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中所说:

……每岁既有数干余万之(鸦片)交易,分润毫厘,亦不下数百万两。利之所在,谁肯认真办理,偶有所获,已属寥寥。……各省贩烟之人,其资本重者,窑口沿途包送,关津胥吏容隐放行。转于往来客商藉查烟为名,恣意留难勒索。其各府州县开设烟馆者,类皆奸猾吏役兵丁,勾结故家大族不肖子弟,素有声势。于重门深巷之中,聚众吸食。地方官之幕友家丁,半溺于此。

吏治腐败恰恰是鸦片泛滥的推手之一。乾隆禁烟之后,官员发现了新的财路,找鸦片商收保护费,收了保护费还不用纳税,这么大一块肥肉放在眼前,谁不吃谁煞笔。结果禁烟政策不但没执行,官商勾结还拼命引进鸦片,结果导致鸦片越卖越红火。

即使抛开吏治不谈,当时国库空虚,其实也根本负担不起高昂成本来对抗已经成规模的走私行为。

如果考察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后的表现,可以明显看到他从不甚了解海外,到「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转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林则徐在禁烟前期一直误认为大黄、茶叶对西洋人至关重要。派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前,道光还曾专门就此事咨询林则徐,当时林则徐答奏:

至茶叶、大黄两项,臣等悉心访察,实为外夷所必需,且夷商购买出洋,分售各路岛夷,获利优厚,果能悉行断绝,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权。

林则徐到了广州后,发布的《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中也提到:

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恩莫大焉!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有一篇流行网文叫《搞笑的鸦片战争》,里面说林则徐以为「英美两国天气干燥,土质干硬,夷人都是把肉磨成粉食用,久而久之导致大便不通,只有中国的大黄和茶叶可解」云云。

这完全是瞎扯淡!在颁布的《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中根本没有提到这些。林则徐前期不太了解西洋情况,这是事实,但没有无知到这种程度。他只是将茶叶、大黄看成获利优厚的经济作物,误以为断绝茶黄供应是对外贸易战的有力手段而已。

闹这种笑话的人并非林则徐,而是琦善。他在覆奏黄爵滋的《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时提出:

……盖地土坚刚,风日燥烈,又日以牛羊肉磨粉为食,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后,此为通肠之圣药……

正面对抗英军以后,林则徐立即认识到自己的预判,再没有提过以茶叶制夷的说法。同时积极了解海外情况,且致力于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海国图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甚至是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重大启发作用。



综合来看,林则徐对鸦片态度的转换,其实更多的是他从至善至美的严禁派,向更加务实的弛禁派的转化。这既是他个人在了解世界看清现状以后,从清流到务实的转变,也是国家贫弱之下的一种无奈。

这种转变丝毫不能动摇他作为一个民族英雄的地位,以及「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前瞻性和伟大意义。


月下没有花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林则徐就是那个“人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虽然,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还有一些诋毁、质疑林则徐的人,但无论如何,也难以将林则徐曾经的“丰功伟业”掩盖。

林则徐曾经销过烟,起复后的几年里,也倡导过种烟,这些都是真的,但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前后矛盾?

虎门销烟没有错,只是中华太虚弱



十九世纪初,西方列强开始向东方发展,特别是英国,更是大规模的进入。名义上打着通商往来的口号,实际上带进来大量的走私鸦片。

由于鸦片容易让人产生幻觉,而且还有很大的成瘾性,所以下到众多黎民百姓,上到稀缺的王公大臣,很多都成了“瘾君子”。

可是,鸦片的副作用也一样厉害,他能让人的身体仿佛住进了魔鬼,最终掏空其身体。

林则徐看见鸦片带来的巨大影响,坚持认定“鸦片是大患”。

公元1838年,林则徐上奏皇帝:“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这话说得很严重,如果对鸦片再不管不顾,整个国民的健康,整个国家的经济将走入深渊。



道光皇帝认为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让其明察暗访,收缴烟土,最后集中销毁。

林则徐虽是个文人,但有一颗大心脏,对于各种势力的阻挡,丝毫不低头。面对前方未知的苦路,林则徐发出了来自心底地呐喊:“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公元1839年四月二十二(6月3日)起,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

这让大英帝国颜面扫地,而让我泱泱中华扬眉吐气,大快人心。但,英国做为一方霸主,岂会如此认输?

于是,英国人带着长枪短炮,从遥远的英吉利来到了中国,鸦片战争爆发。

面对强敌的侵略,林则徐积极组织应对,数败大英帝国。折腾了大半年,实在讨不上便宜,英军失望地离开了,林则徐则松了一口气。



但,没有想到的是,英国人并未返回,而是在1840年的六月,开始攻击浙江,并打下了定海,又北侵进入大沽。

道光帝慌乱当中开始求和,并将责任归到了林则徐,数次斥责林则徐,称其在广东的“禁烟之事”办理的不好。

林则徐满腹的郁闷,不是皇帝同意的禁烟吗?到哪里说理去?不仅说不上理,林则徐随后被降职,最后发配至新疆伊犁。

1842年,清政府低声下气地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港口,赔偿两千一百万白银,割地“香港”。

林则徐花大力气禁烟,到最后,政府开放港口,鸦片从此堂而皇之地进来了,哪里还需要走私。

林则徐禁烟有错吗?没错;抵抗侵略有错吗?没错。那么到底谁错了?

是政府错了,错在实力太弱

提倡来种植鸦片,只是不让白银往外流



林则徐去了新疆,虽然偏远,但时局看得很清楚,不是不能禁烟,而是中国太弱,挡不住洋人的火器和大炮。

眼睁睁地看着大量的白银送了出去,换了鸦片进来,中国人的身体越来越弱,“东亚病夫”的恶名开始四处飘扬……

此时的林则徐对政治、对环境、对趋势等,有了更深的了解。

既然鸦片不能禁得住,为什么不能落一头呢?为什么不能让中国人自己把银两赚了呢?思索,不断思索……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林则徐被重新启用,先后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在其任间,提出: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


什么意思?林则徐说“在我看来,国内种鸦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鸦片客们恨禁烟,是因为国外有而国内没有。如果我们国内也有,价格又便宜,那些烟民又怎么会舍近求远呢?”

从客户角度分析,确实如此,相同的产品,价格低的更占优势啊!如此下去,白银就不用送给外国人了,至少落了一头。

林则徐1850 年因病去世了,但后来,中国自产的鸦片确实大行其道,还出了口,并且成为了大清财政收入相当大的一部分。



林则徐禁烟没有错,反抗侵略也没有错,但最后倡导种鸦片有些争议,但确实落了一头,让白银少了外流。

这个“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虽然离开了一百多年了,但“虎门销烟、反抗侵略”的精神永存。


蓝风破晓


林则徐禁烟,首先站在一个经济学的角度考虑的问题。

那就是,英国从印度向中国走私大烟土,打破了中国一向的金融平衡。在此之前,中国一向是对英国出口大于进口,这样一来,白银从国外流入国内,而白银是当时社会上民众交易的硬通货,当白银流入过多于人口、市场对白银的需求时,白银购买力也会下降,但是清朝末年中国人口增长也较快,这样刚好满足市场需求。

而自从开始了鸦片走私之后,英国逐渐扭转了同中国的贸易关系,中国的出口总额小于了进口总额。这下子,中国向英国输出白银,而中国国内新增的白银产量难以平衡白银的市场需求,逐渐导致白银的短缺,购买力上升,物价随之也变得高了很多。再任由英国人继续走私下去,中国国内将会陷入无银可用的地步。



林则徐禁烟,另一个考虑的问题就是,民众普遍吸烟,很多的军官士兵也都已经开始吸大烟了,若干年后,将会无可战之兵。

从这一点来看,林则徐深刻认识到了鸦片对于中国人的毒害,还在于对国民身体素质的破坏。如果不果断控制大烟的发展,那么将会让整个国家的劳动力丧失掉。那将会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这个国家到时候连能打仗的人都没有了,还怎么保卫国家呢?



虽然这个说法有点危言耸听,但是从当时大家对吸大烟的直观观察来说却也一点都没错。

后来林则徐又开始提倡种植大烟,无非两点,第一,防止白银外流。第二,增加税收。

白银的外流是很可怕的,当时白银因为大量外流,银价飞涨,已经造成了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清朝年入税收大概两千多万两白银,后来更是增加了很多战争赔款,这让清政府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林则徐等当时的一些士大夫干脆提出在国内放开种植大烟,主要是当时经过鸦片战争,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放口岸,允许了英国向中国进口大烟,而更多的民众也对其产生了依赖,可以说一天也离不开了。

既然如此,不如规范一下其在国内的种植,然后邪王可以减少对英国大烟的进口,同时还能给政府增加税收,何乐而不为?

于是中国的罂粟种植,从两广和云南开始,向着国内迅速铺开。一时之间,赏罂粟花竟然也能成为一道风景。罂粟种植面积在一些省份超过了种植粮食的土地面积,烟土产量更是节节升高,到了最后,中国已经不需要进口烟土了,甚至如云南、四川因为气候条件,产的烟土不差于印度,还能出口一下。

更加上烟土种植属于经济作物,清政府虽然收的税低于进口烟土的税,但是总体来说税收高于粮食等种植作物。如此顺势而为,帮助国家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林则徐这样的古代士大夫,虽然看似只是一辈子在读四书五经,其变通能力丝毫不差,其对经济的理解更是深入,还有一个很深刻的管理理念:如果不能禁止,不如索性规范。


阿庆还是阿庆


1842年8月29日,在长江的英国军舰上清政府签订了近代以来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条约之中最为我们诟病的是割让香港岛,赔偿军费和开放通商口岸这三者。而最最让一般民众气愤的莫过于割地赔款了,普天之下,莫非中土,就我们汉民族在千年居住的历史来说,割地赔款是最不能接受的事情,因为这是屈辱啊,这是侵犯了我们的领土主权完整,可是人们在抨击割地赔款的这样那样的屈辱时忽略了其中比割地更加严重的开放通商口岸

白银在外流

开放通商口岸意味着清朝与英国商人在多个商业交换点,在政府不过于干预的情况下双方交易经济产品。一方是农产品,一方是物美价廉的工业品,因为英国商品在进口关税“直百抽五”的条约规定中,清朝官员再也不能随意抽取百分之二三十的关税,而与之对应的是内陆区域政府对于商人的抑制政策。这样一来,英国商品与本国商品比较而言,就价格上面也存在巨大的优势,很容易设想在与英国平等交易中的清朝商业所受到的打击。就如同浙江县志记载那样“今洋纱遍市,而土纱销塞。”条约签订的后果就是,就当是中国与英国的公平贸易往来,中国只会出现白银外流的情况,而且数量巨大,这是必定的。

林大人在行动

而所谓的“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真的看出来了中国白银外流的真正原因?我觉得不是,林则徐无论我们今人多么推崇他,他依旧没有突破当时官僚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就神光寺事件中体现的林则徐显得很真实的一个帝国官僚的嘴脸。当时南京条约已经签订,而闲居在福州的林则徐了解到英国要在福州地界租界房子,而我们的林大人号召福州知府将英国人赶出福州,而这件行为是违背南京条约的规定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国家信誉的缺失!都说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然而林大人没有正确认识到真正的国际惯例,在处事方面依然是一种官员方式,就种植鸦片的事情上也是这么原理的。林大人看到了当时中国白银外流的现状,而他将外流的现象归结于国人对于鸦片的依赖,出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王朝制度下面的官员处理方式,种植鸦片合情合理!因此在江西官员询问林大人是否有法子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能让更少的白银外流,于是在林则徐超高人气的影响下面,大清国实现了鸦片“自给自足”

以官员的名义

从一个极端的清朝官员的角度去思考,虎门销烟,是林则徐在做两广总督之时为完成道光的旨意进一步给自身政绩添彩的事情,而种植鸦片,同样可以在当地干出战绩迎合皇帝。出于片面的经济交易中,白银流到英国的白银流入帝国官员手中!

到底是流入英国好还是官员手中好呢?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历史中的眼泪


林则徐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但是诸位请勿忘记林则徐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士大夫”。虽然他走到了历史前沿,看到了与在京城里皇帝老子看不到真实历史场景。但是他同样是以传统认知的东西来感受世界的,他并不能够站在我们现代人的历史高度上去看待当时发生的一切。


“虎门销烟”实际意义与现在海关缉私不是同一个概念。当时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海关和缉私制度。而那些被销毁的烟,在外国人眼里,都是正儿八经的商品。清国人销毁这些烟都是野蛮的破坏经济规则的不法行为,因为你清国并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禁止鸦片贸易”。


而在林则徐的逻辑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钦差大臣代表大清国皇帝要求将这些害人的东西销毁,谁敢有意见?

这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然而这种信息不对称还将继续下去。英国人很快就不满意了,大英帝国的海军要为他们的商民出头了。

然而一个近乎荒唐的逻辑支撑着林则徐继续强硬。那就是我不怕你英国人,因为你们英国人吃肉,所以必须要喝茶叶化解,否则会腹胀而死。你要是胆敢挑战我,我将上奏皇上,禁止茶叶贸易,你蕞尔小国能撑几天?


结果英国人服你林大人,干脆直接绕着沿海北上直接找皇帝去了。这下林则徐急了,有本事你来找我,你找皇帝干嘛呀?道光皇帝也急了,你林则徐不是说英国人没茶叶就……算了,赶紧先琦善去跟英国人谈判,派伊里布去查明原因。那时候能人还真多,琦善和伊里布一商量,把林则徐撤了不就好交代了么?后来接替琦善的奕山吹牛这仗能打,结果又败了。那罪魁祸首林则徐就只有发配新疆的命了。

然而林则徐经过这次挫折之后,开始认真地研究起英国。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外文报刊、书籍进行翻译,以求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加深朝廷、国人对“西洋”的了解。最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晚年看鸦片已经无法禁绝,于是提倡国人自己种植土烟,以求自供,以减少鸦片贸易造成的巨额贸易逆差。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畅通,如人一身血脉灌注贯注,何碍之有?”

处于意识的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处于国防力量巨大悬殊的情况下;处于工业科技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在林则徐的倡导下。1860年,以云贵川等地为试点,后全国迅速普及扩展, 截至1882年,大清国实现了鸦片的自给自足,而且开始出口返销至欧美。最终倒逼英法等国开始主动提出禁止鸦片贸易。

然而林则徐林大人并没有得见此幕,他泉下有知,不知道该是高兴还是更觉悲凉。但是如果林则徐看到了今天的中国,那应该是可以瞑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