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會用「大數據」來寫詩?

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歌常常充滿了誇張,比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再比如“仰噴三山雪,橫吞百川冰”,更是牛氣沖天,氣勢如虹了。李白“誇海口”,不單是藉助比方,更多的是運用“大數據”。唐玄宗天寶末年,朝政腐敗,局勢動盪,年逾半百的李白,流寓池州,滿懷悲憤地寫了十七首《秋浦歌》,其中四句雲:“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中國古代男性也蓄長髮,再長也不可能有三千丈。話又說回來,李白以“白髮三千丈”來比擬哀愁,雖然不合常理,卻合乎情理,誰也不會認為他在說大話唬人,因為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從來都不排斥藝術誇張,但像李白這樣用“大數據”營造誇飾之美者,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李白會用“大數據”來寫詩?

有人做過統計,李白一生到過18個地方(省、自治區、市),總共206州縣,登過80多座山,遊覽過60多條江河川溪和20多個湖潭,據說創作了上千首詩。其中,用數字說話的詩句佔了很大比重,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愁來飲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陽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等等,氣勢和力度更是大得驚人。正因為李白敢用超越常理的“大數據”說話,才形成了他在詩歌創作領域裡獨特的浪漫主義藝術之美。簡而言之,李白詩作個性美的核心是人本體或人本質的向上張力。只有當數量詞超常誇張的功能與詩人傲岸不群的個性結合在一起時,才能形成雄渾的藝術氛圍和磅礴的藝術張力,使詩歌具有震古爍今的力量。(來源:文史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