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后羿射“日” 太康失国

在古崇国与嬴姓部落群、有扈氏部落群相争的时候,岱北地区的有穷氏避开了纷争,逐渐强大了起来。 岱是泰山的别称,岱北自然就是泰山以北的地区,今天的山地北部,济南、聊城、德州一带。在4000多年前,这里是黄河北黄泛区的东南边缘,在黄河的泥沙逐渐将南黄泛区沼泽群淤塞之后,被黄泛区也开始了淤塞的漫长过程。 因为地砖偏向力的原因,北半球运动的物体会向右偏离,向东北方向漫流的北黄河,将泥沙堆积在右岸,也就是东南岸的岱北地区。生活在这里的有穷氏赶上了这个契机,他们占据较高的沙洲,建立村庄,挖掘水井,开垦农田,部落规模很快扩大,人口也增加的很快。 有穷氏是嬴姓部落群中比较边缘的一个小部落,属于旁支甚至附庸,在嬴国和古崇国的战争中,有穷氏基本上是吃瓜群众的角色。但正因为避开了战争,赶上了北黄泛区的淤塞时期,有穷氏的部落实力得以保存并壮大。 在启死后,有穷氏逐渐强大,并且重新合拢了嬴姓部落联盟,甚至还有其他非嬴姓的东夷部落加入进来,在酋长羿的率领下,有穷氏发起了针对夏联盟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三代人将近大半个世纪,大约在4000年前到3900年前之间。而这场战争的导火索,可能起源于一场上古的兄弟相争。

上古时代——后羿射“日” 太康失国

传说记载,启死后,太康继位。太康喜好狩猎,这在上古时代属于再正常不过的爱好了。那个时代,人烟稀少,到处都是草场和森林,野生动物非常多,人们在耕作和饲养之余,都会从事狩猎和捕鱼。渔猎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是人们补充肉类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不仅仅如此,狩猎还是锻炼部落成员应付战争能力的重要方式。人们在狩猎过程中联系各种射杀、搏杀以及战术的配合,现实中的战争,不过是将猎物换成敌军而已。 除此以外,禹各个氏族部落联合进行大型的秋冬狩猎,还是维系各部落之间感情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因为,狩猎期间,可以每晚都进行聚会,大口吃肉,大碗喝汤,最后往往还会有一场盛大的宴会。所以在后世,仍处于部落阶段,或者保留部落时代遗风的,比如蒙古人和满清皇室,就喜好狩猎活动。 太康的这一爱好无可厚非,后世记载中说太康是因为喜好狩猎,不关心方国内的农耕生产,才导致后面的祸乱的,这就是周时期成熟农耕时代对上古的错误想象了。 太康之所以遭遇后面的战乱,源于部落时代王族内部权力的分散。相对更早时代的部落酋长来说,方国的君主权威要大的多了,但是各个氏族的族长,王族内部的叔伯兄弟,都拥有自己的部众,在方国内部来说,国君依然只是各支山头联盟共主的角色。 启死后,能和太康吹胡子瞪眼的,大约就是各个氏族的族长,禹的兄弟(太康的叔祖们)、启的兄弟(太康的叔父们)以及太康的兄弟们。由于禹和启的时代,四处扩张,太康的叔祖、叔父们大多各自率领一部分族人,到新征服的地方建立新的部落、方国,比如有扈氏、褒氏,所以在古崇国本部,除了国君太康外,最大的山头就是他的弟弟仲康了。

上古时代——后羿射“日” 太康失国

兄弟反目,争夺王位,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在政局稳定的情况下,二号势力争夺王位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尤其是山头林立,各个氏族部落还支持现状的情况下。除非,有外力来干涉。 仲康就恰恰赶上了外力的干涉,这支外力,就是有穷氏。 据传说,有穷氏的军队在太康外出狩猎时发动政变,截断太康的归路,使得太康流落黄河以北,而政变之后,仲康成了夏联盟的首领。 传说不一定就是真实,真实更有可能的是另一种情况。仲康与太康兄弟不和,为争夺君主之位而较劲,古崇国陷入内乱。在这种局面下,有穷氏率领东夷联军,沿着黄河南岸西进,直接攻打古崇国的都城——斟鄩氏部落所在地,洛阳盆地某处。

上古时代——后羿射“日” 太康失国

由于古崇国在内乱中消耗了不少实力,加上东夷联军实力强大,所以古崇国最终战败,君主太康被流放到黄河以北。 和200多年前的古虞国攻打古崇国,流放崇伯鲧,古虞国只针对古崇国的王族大宗一样,有穷氏也只针对太康一系,扶植仲康成为古崇国的新君主。之所以这么做,目的都是一样的,尽可能的减少军队的损失,减少统治的成本,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快的时间,统战古崇国其他贵族,让古崇国臣服于自己。 所以最终,仲康自然是臣服于有穷氏,有穷氏替代古崇国成为夏联盟的霸主,酋长羿自然也就成了夏联盟的首领了,所以在后世的传说记载中,羿的名字前往往会加一个最尊贵的称号,后,也就是后羿。 这段传说,就被称作太康失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