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也有36技,别再用“命令式”教育毁孩子了

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哪些地方是他们的不足之处,哪些地方又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从而创造必要的条件,给予相应的指导。

育儿也有36技,别再用“命令式”教育毁孩子了

如何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内心?

1、自主感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如果撇开外界带给我们的各种束缚,我们每个人其实都非常渴望自由:人身自由、财务自由、情感自由……所以,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就是联结孩子内心的一把钥匙。

很多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有时候越不让孩子干什么,他就偏偏要干什么,非得和大人对着干。

有时候,带着孩子在游乐场玩,孩子玩的完全忘了时间,可家长等着急了,就会进去拉着孩子说:“不要再玩了,时间太晚了,我们该回家了。”

而这个时候,家长换来的往往是孩子一拖再拖,反倒耽误了回家的时间。

如果家长选择大声吼叫孩子,那估计后面有的受了,因为孩子肯定会哭闹一阵子,而你为了哄好孩子,还得答应他再多玩一会儿,如此折腾一番,何必呢?

不如一开始就给孩子定好时间,并给他一个选择,比如:“10分钟以后我们就得走了,你是想在这接着玩10分钟呢?还是去那边玩一下再走?”

看,这样说出来,孩子会觉得自己不但可以接着玩,而且还可以玩两样,这样就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做决定的感觉。

父母只有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才会知道哪种说话方式对孩子最管用。

育儿也有36技,别再用“命令式”教育毁孩子了

2、归属感

归属感,其实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尊重,并信任父母,这一点非常重要。

很多孩子原生家庭中时,一直不太有归属感。比如家里的长女,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平时在家里最常听到的话就是:哎呀,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嘛。弟弟小不懂事,你这么大了还不懂事吗?能不能少让妈妈操点心?

这些话一直烙印在心上,以至于到现在,看见比自己年纪小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想要让着他,照顾他。

而每当爸爸妈妈在讨论事情时,比如,“该送姐姐去哪所学校呢?”“明天带两个孩子去哪玩呢?”听到这种与自己有关的话题时,孩子总是忍不住凑上前说一句:“妈妈,我觉得……”可往往得到的回答都是,“大人说话呢,小孩别插嘴。”

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还小,跟他们没什么可交流的,可你知道当孩子听到妈妈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吗?他们会觉得,原来自己在这个家里是无关紧要的,有我没我都可以。这又怎么能让孩子对这个家产生归属感呢?

要想让孩子有归属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要学会倾听,用心去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感受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

比如,有个孩子考试总是考第二,班里同学都叫他“千年老二”。他以此为耻,有一天回到家,他的情绪终于爆发了出来,“ 妈妈,我好嫉妒我们班的老一啊,为什么他能考第一,而我总是第二呢?”

一般家长肯定会以教育的口吻说:“不可以嫉妒别人哦,而是要向人家学习。”我们这样说了,孩子的嫉妒情绪就会消失了吗?当然不会。这样只会吓得孩子下次再也不敢跟你分享他的情绪了,因为说了也会被你批评。

当孩子向我们吐露情绪时,我们首先要表示理解和接受,然后再用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来引导孩子,比如,“妈妈小时候学习成绩也不错,可是总是不如我同桌好,其实妈妈当时也挺嫉妒她的,但是妈妈把这种嫉妒转化成了学习的动力,于是妈妈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加用功努力,终于在下一次考试中超过了她。”

像这样,要让孩子明白,有负面情绪不可怕,要学会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积极的情绪。

育儿也有36技,别再用“命令式”教育毁孩子了

3、认同感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静止脸实验,先让一位妈妈和他的孩子开心的互动,然后再让这位妈妈面无表情,无论孩子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妈妈都不给与回应。

实验开始,妈妈和宝宝正常互动,宝宝很开心。

妈妈开始面无表情,宝宝开始用小动作吸引妈妈注意。

可爱的宝宝尝试用手势吸引妈妈注意,可妈妈仍然无动于衷。

最后,宝宝看妈妈还是没有反应,终于崩溃,大哭起来。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父母的反馈时,他们就会受伤、崩溃。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正面、积极的情绪,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认同,会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哭的时候,只要抱起来就不哭,一放下又哭了起来。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失去耐心,索性就让孩子一直哭不管他,后来孩子真的不哭了,你以为这样你就成功了吗?

错了,当孩子不再用哭泣来寻求安慰的时候,或许就是他攒够了失望已经放弃的时候。因为他知道,再多的哭闹,可能都无法得到大人的回应和重视。

育儿也有36技,别再用“命令式”教育毁孩子了

于是,孩子开始对父母言听计从,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从而变得没有自我。而有一些孩子,甚至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打架斗殴,吸引父母关注。这些都无法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变的亲密起来。

如果孩子和你不亲,教育就是无效的,哪怕父母的出发点再好,采用的方法再高明都没有用。想想看,如果孩子不信任父母,不觉得父母爱他,他为什么要改变? 换句话说,能够促使孩子发生改变的,正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育儿也有36技,别再用“命令式”教育毁孩子了

【把这9个气质传给孩子,胜过9套房子】 一个优秀的人才和自身家教是脱不开关系的,我们都知道,通常夸赞一个人会这样说"谁谁谁的父母教得真好",虽然不乏这个人自身的努力,但是按照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来看,父母对子女的一生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

有的父母会认为,对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给他留下无数的财富,让孩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过的丰衣足食,有的甚至认为一定要给孩子留下丰厚的遗产,才是最父母最大的责任。

一个优秀的家庭、一个优秀的父母亲,并不是给你的孩子留10亩地、10栋房子、10辆轿车、10个百万元的存款,而是言传身教给他们9个生命气质。

育儿也有36技,别再用“命令式”教育毁孩子了

1. 要训练孩子会耐心地倾听

倾听真的很重要!如今的很多人大多缺乏耐心,容不得倾听别人的解说,总希望自己说的才是最准确的、最有道理的,其实很多情形下自己考虑的会有很多的片面性。

2. 常勤快地阅读

没有勤快阅读习惯的孩子将来一定不会有持久的发展力!勤,是要有阅读的习惯,要学会零星时间阅读、要在遇到各种困难时坚持阅读,快,是有较快的阅读速度、有获得新阅读信息的能力、有及时与同伴交流阅读心得的能力。阅读,首先是对艰深文本的阅读,也包括对网络信息的阅读,还包括对各种身边真实信息的关注等。

3. 可以和任何人沟通

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就无法深入现实社会,也就会失去很多个人发展的机遇。就是在实施家庭教育中,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显得尤为重要。

4. 自己能解决生活问题

现在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生活的本领,不会煮饭洗衣,不会换轮胎,不会换灯泡,不会油漆家私,这不是你高贵的表现,你不懂得照顾自己,不会动手做事,说明你观念很落伍啊,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也是个人面对生活和职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

5. 养成孩子严谨的性情

严谨的品性是孩子将来与人交往、受人尊重、让人欣赏的最基本的人品。现在的真实情形是,讲究严谨、在乎严谨、坚持严谨的人或许愈来愈少,但能够始终严谨者就是时代的佼佼者。

6. 懂得彼此尊重,懂得自我反省

古圣先贤早已经告诉我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很明白,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还有也要常常反省自己所作所为,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

7. 有环保的观念

其实,如今很多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在满足个人生活舒适的情形时,常常是不顾和忽略“环保”概念的。比如,装修一间房屋你使用了多少木材,那样对人类的未来会带来灾难吗?配置家庭影院、音乐中心时,你考虑过播放时的分贝会干扰邻居、带来噪音污染吗?

8. 教育并培养周围的人

不仅懂得自己学习、自己阅读,而且会带动和影响周围的人们共同学习,这会给自己的不断学习、深入学习营造一个理想环境,学习渐渐地会在自己的周围被更多的人所认同。

9. 与外界友好地接触

善于接受外界世界,善于接受崭新的事物,善于发现和学习新东西并且不断去接受它,这在现代社会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