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毒种薯繁殖及脱毒微型薯种植技术

脱毒种薯繁殖及脱毒微型薯种植技术

病毒是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由于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病毒侵染进植株体内后,会逐代传递并积累,最终导致种性退化而大幅度减产。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是采用生物技术脱除已侵染到块茎中的病毒,使之恢复原有品种的生长特性。

1 脱毒种薯繁殖技术

由脱毒微型薯长出来的种薯一般叫做原种,有人把它叫做原种一代。原种经过繁殖后可以直接用于大田生产。隔离条件好的情况下,原种可经过两代繁殖后用于大田生产。原种及生产用种的生产也可于春秋两季进行。其技术要点如下:

1.1 春季繁殖技术

为了保证种薯质量以及秋季播种时能正常通过休眠期,春季繁殖种薯也需要采用阳畦、塑料大棚等保护地栽培技术。阳畦栽培技术要点与微型薯栽培相同,塑料大棚栽培需要采用三膜覆盖技术,早播种早收获。播种期为 1 月中旬到 2 月初。播种密度8000~10000 株/亩。于 4 月底 5 月初收获。其它管理技术与大棚商品薯生产相同,但要注意防治蚜虫和晚疫病。如果生产量大而且市场上商品薯价格比较理想,收获后可将个头大的薯块作为商品薯处理,留下大小适中(20~60 克)的作种薯。

1.2 秋季繁殖技术

1.2.1 适期晚播:秋季播种时正值高温多雨时期,如果播种偏早,播后下雨,就会导致大量烂种,造成缺苗断垄而影响产量。一般于立秋前后播种比较适宜。

1.2.2 整薯播种:在高温季节播种,种薯切块后很容易遭受各种菌的侵染,使种薯大量烂在土中。因此,生产中不宜进行切块播种,而应该采用小整薯播种。种薯最好为 25~50 克。种薯过大,浪费比较严重.这就要求春季有意识地生产“小薯”。

1.2.3 “地上”播种:为减少因雨后田间积水而造成的种薯腐烂,可以采用浅播种的办法,即所谓的“地上”播种。方法是,按行距开3~5 厘米深的浅沟,施好种肥并与土壤掺匀后播种,最后培土起垄。一般采用 80 厘米的大垄播种双行,种植密度 6600 株/亩。

1.2.4 施足底肥:施肥种类和数量与阳畦栽培相同。

1.2.5 拔除病株:在种薯田中有时会出现感病植株,这是种子田的最直接毒源。这些病株可通过蚜虫、田间管理中的相互接触摩擦等途径,将病毒直接传给周围健康植株,使病毒蔓延扩散。因此,当田间发现病毒植株后,要及时拔除病株。

1.2.6 喷药灭蚜:出苗后田间仍会发生蚜虫,因此应勤观察,一旦发现蚜虫,立即喷药防治。最好在出齐苗时就喷一次药预防,这样用药量小,效果也好。

1.2.7 适时收获:生产中一般于初霜过后收刨。

2 脱毒微型薯种植技术

2.1 春季种植技术

春季繁殖脱毒种薯要特别注意预防病毒的再侵染问题。早播种早收获避开蚜虫传毒时期,是保证种薯质量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因此,春季一般应采取保护措施进行微型薯的种植。保护设施有多种,本文以简单易行的阳畦栽培为例介绍微型薯的种植技术,其他保护设施的栽培技术可参照执行。阳畦种植微型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2.1.1 适期播种:播种适期应根据品种的生育期来确定。一般早熟品种从播种到收获约 95~100 天,而阳畦薯的适收期是在 4 月底 5 月初。因此,播种期应从此向前推算 95~100 天,即在 1 月中下旬到 2 月初。

2.1.2 种薯催芽:如果微型薯没有通过休眠期,则需要提前进行催芽。催芽时间的早晚依贮藏温度及种薯打破休眠状况而定。贮藏温度低,催芽时间应早;温度高,可晚催芽。一般情况下,应提前25~30 天催芽,即在 12 月底 1 月上旬催芽。

催芽温度以 15~20℃为宜。催芽时湿度不宜太高,否则容易引起腐烂。适宜的播种芽长为 1~1.5 厘米。

2.1.3 播种技术

播种密度:由于秋季宜采用整薯播种,所以阳畦繁种必须加大播种密度以生产出小型块茎。适宜密度因微型薯大小而定,重量 1 克以下的微型薯密度为 10000~12000 株/亩;1~1.5 克的种植密度 9000~10000 株/亩;1.5~3 克的种植 8000~9000 株/亩;3 克以上的种植 6000~8000 株/亩。每垄播种双行,垄距 60~80 厘米,小行距 15 厘米,株距 15~18 厘米。南北行播种。

培土:厚度 3~8 厘米,依薯块大小而定,薯块越小培土越浅。施肥浇水:一次性施足基肥,生长期间不再追肥。每个阳畦应施 500 千克腐熟好的有机肥,5~10 千克三元复合肥,2.5~5 千克硫酸钾。施肥方法是一半有机肥撤施,另一半沟施,化肥沟施。由于阳畦生产中,外界气温非常低,所以不宜进行土壤表面灌水,否则会降低地温,影响出苗。如果播种前土壤不是太干,不要浇大水造墒,而是在播种时开沟浇水,水渗下后播种。

2.1.4 阳畦管理:播种起垄后,首先盖好地膜,以利于保墒,提高地温,降低棚内空气湿度。然后担上竹竿并覆盖薄膜。膜的周围要用土压严。

出苗前的主要管理工作是揭、盖保温覆盖物(草苫、麦秸、玉米秸等都可用作保温材料)。要注意早晨早揭,只要太阳能照到阳畦上,就应揭掉覆盖物,使苗床接受光照;晚上适当早盖覆盖物,以减少阳畦内热量散失。

开始出苗时(幼苗顶土),于晴天中午揭开薄膜,将地膜撕开小口,扒出幼苗并将根周围地膜用土封严。此后应注意保持薄膜清洁,以保证其透光性能好。如果阳畦内气温升至 28~30℃,应注意适当揭膜通风。

4 月初以后应加大通风量。生长中后期要适当浇水。此外,在加大通风量的同时应注意及时喷药防治蚜虫和其他病害。

2.1.5 适时早收:为保证种薯不被病毒侵染,应于田间出现蚜虫之前收刨,最迟在出现蚜虫 5~7 天之内收完。

2.2 秋季种植技术

2.2.1 播种时间:7 月底到 8 月上旬播种,以立秋前后为宜。海拔较高的地区或山地可适当早播,气温高的平原地区应适当晚播。为防止蚜虫传播病毒,应覆盖防蚜网棚。

2.2.2 播种方法

催芽:如果种薯未通过休眠,应于播种前 30 天进行催芽。首先用 5 毫克/千克(根据种薯通过休眠期状况确定赤霉素浓度)赤霉素浸种 5 分钟,控干水后进行催芽。芽长 1~2 厘米左右时进行炼芽,准备播种。

播种密度:播种密度 6000~7000 株/亩,根据薯块大小而定。实行双行栽培,即每垅种植 2 行,垅宽 80 厘米,小行距 15 厘米,株距 25 厘米。

浇水造墒:播种时土壤干旱的话,应先开沟浇水再播种(以浇井水为好)。

播种深度:首先按行距开 3 厘米浅沟,再按株距播种,培土厚度 5 厘米(种块以上)。

2.2.3 管理措施

适当遮荫:秋季播种时正值高温季节,不利于微型薯出苗。因此播种后应适当进行遮荫。可采用搭凉棚的办法遮荫,也可在垅面上覆盖麦草或玉米秸等遮荫。

防止田间积水:播种后遇到下雨天气应避免田间积水,否则易导致种薯腐烂。做到田间排水通畅。

注意浇水:播种后土壤干旱的话,应及时浇水,直到出苗都应保持土壤湿润。在久旱不雨时,垅土受烈日暴晒,温度过高,这时更应浇水,最好浇灌井水,尤其不能浇被病菌污染过的水。这是秋作保证种薯安全出苗的关键。

加强肥水管理:秋季生产中一般不会出现徒长现象。因此,应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植株生长。只要在前期能够促使植株正常生长,就能获得高产。为促进植株生长,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出苗后每亩地施二铵 10 千克,硫酸钾 5~10 千克。

及时中耕培土:由于播种时覆土较浅,所以出苗后应抓紧及时培土。每次浇水或下雨后都应及时进行中耕,并结合中耕培两次土。第一次在植株 4~5 片叶时进行。第二次在植株 25 厘米左右时进行。培土方法与春季相同。

防治蚜虫:出苗前及时覆盖防虫纱网(40~50 目纱网),出苗后立即打药防治蚜虫,以后每隔 7 天打药一次,连打 2~3 次。不要喷施多效唑等植株生长调节剂,以免影响下一季种薯的发芽。

脱毒种薯繁殖及脱毒微型薯种植技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