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規律熬夜不可怕 諾獎得主給夜貓子送來定心丸

現在生活節奏快,熬夜成了都市人常有的一種狀態了。有的是因為加班熬夜,有的是因為玩耍熬夜,有的人習慣了晚睡……都知道熬夜晚睡對身體不好,我們一邊熬著夜一邊擔心著自己的身體被熬垮。不過,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邁克爾·羅斯巴什教授給熬夜的夜貓子帶來了定心丸。7月11日,邁克爾·羅斯巴什教授來到江蘇省人民醫院,在當天名為“生物研究的諾貝爾歷程”講座中提到:很多人有夜間工作的習慣,其實保持一定的規律,保證睡眠時間充足,維持有規律的生物鐘,也不太影響健康。邁克爾·羅斯巴什教授表示,人有一個內部的生物鐘,來讓身體適應晝夜變換,並找到生命的節奏。如果生活方式總和身體內部的生物鐘作對,那患上各類疾病的風險就可能增大。而對熬夜的夜貓子來講,只要保證睡眠時間,保持好自己的生物鐘、按照自己的作息規律來生活就可以。

重慶晚報記者 陳丹

他們是夜貓子 一邊熬著夜 一邊養著生

A

深度睡眠和運動

職業:廣告人

熬夜:凌晨2點睡覺算早睡

今年26歲的劉建國,是渝中區大坪正街嘿嘿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項目總監。他的工作是做策劃,監督執行,落地現場,統籌活動等。凌晨一二點能睡覺,對他來說就是早睡了。家住虎頭巖恆康麗景的劉建國,每天大概早上9點左右到公司,下午不是聯繫活動事宜,就是寫策劃,晚上他還經常負責監督搭場地。“幹我們這行什麼都得做,拉貨也是自己、搭建場地也得參加。”劉建國說,他最近做身體檢查沒什麼不妥,“這可能是我每天都保證了深度睡眠和經常運動的關係。”

劉建國最近負責的活動有在長壽的荒島求生項目,還有在天平山的鄉村歡樂谷項目,而這些項目都是帶有體力運動的。劉建國在項目執行出力的同時,就產生了運動量。“他們(參與者)跑,我們也跑,我們的運動量還比他們更大。”

劉建國說雖然他每天沒有像打籃球、跑操場那樣的運動,但是在工作中的運動量大,除此外,雖說自己熬夜睡得晚,還有通宵的情況,但正因為工作累到了,所以他一沾床就睡著了。“我睡著了,搖都搖不醒,要調5個鬧鐘才鬧得醒我。”劉建國說這樣的深度睡眠,即使再累,他也會到床上補充兩三個小時。

B

一日三餐按點吃

職業:護士

熬夜:凌晨1~3點最忙

家住楊家坪興勝路56號附近的美玲(23歲),是某三甲醫院的護士,上夜班是她們的家常便飯。小夜班凌晨1點交班,大夜班要早上8點才交班。美玲也知道熬夜不好,特別是女生,熬夜會傷皮膚傷身體,所以美玲一直在熬夜中找儘量健康的方法。

一見到美玲,用唇紅齒白來形容不為過,雖然常熬夜班,但黑眼圈和皮膚蠟黃的問題在她臉上並不明顯。美玲笑著說因為自己平時也打了點底妝,但要說起熬夜心得,美玲可是有一套自己的調養秘籍。美玲的一日三餐總是會按時吃,要是很忙,她會抽時間在飯點把飯快速吃了。熬夜總是會餓、打瞌睡。相信很多人都會不忌口,吃方便麵、燒烤、零食等。但美玲吃的是低糖分的水果,要是渴了困了,就兌一杯蜂蜜水,或者直接喝溫開水。美玲幾乎不吃冰的水或食物,方便麵、燒烤這樣的食品更不會吃了。“我們同事老喜歡喝咖啡來提神。”美玲說起了身邊人的習慣,“但我一般是喝點清茶。”在美玲看來,熬夜切忌暴飲暴食,按點吃飯很重要。

C

有規律的晚睡晚起

職業:新媒體人

熬夜:凌晨1點半睡成習慣

在大坪龍湖時代天街14號寫字樓上班的曉曉,是新媒體的運營負責人。今年27歲的她,已經從事媒體工作4年,從電視臺到報紙再到現在的新媒體運營。每天的時間她都是自由安排,但往往變化總比計劃來得快,讓她原本計劃好的下班時間一直往後移。“白天要找線索報選題,下午要溝通成稿,晚上還要找第二天的素材。”曉曉說,這期間,她還要去正常的社交,如和朋友逛街、看電影、吃飯。體驗新鮮事,也為自己積累素材。

曉曉說,從事這份工作以來,自己已經形成了晚睡的習慣。剛開始工作那一年,因為自己工作效率低,常常兩三點都還在趕稿子。現在效率高點了,但也是11點半才洗漱,12點過在床上看手機新聞,一般會熬到凌晨1點半左右才睡。在談到身體狀況時,曉曉驕傲地說她去年的單位體檢報告中,連醫生的建議評語都沒有,這也足以證明她的身體很好。“雖然熬著夜,但我也很注意身體,雖說是晚睡,但一般都是有規律的晚睡。”曉曉說,自己相比其他同事不算是熬夜,因為1點半左右睡,早上8點半起床,已經形成了固定的生物鐘,至少每天是保證了7小時睡眠。“我睡了,打雷都不動。”在曉曉看來,一邊熬夜一邊保證身體健康的方式,是有規律的作息時間。

中醫專家

讓身體有個修復期

那從中醫的角度來講,只要生活規律,熬夜真的問題不大嗎?重慶晚報記者對此採訪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針灸類的傳承人,重慶中醫世家少林堂專家劉光瑞,對此他表示:“從中醫上來講,並沒有熬夜問題不大的說法。因為熬夜畢竟耗神損氣,長期熬夜的人,從面相上臉色蠟黃,眼圈加重。”

劉光瑞雖然不贊成熬夜,但他表示人體有自我調節功能:“在中醫方面,講究深度睡眠以修復身體,一般人每天需要3~5小時的深度睡眠才能夠修復身體。沒有深度睡眠的人,即使睡了八九個小時還是會覺得很累。”劉光瑞認為邁克爾·羅斯巴什教授的觀點,是站在現在都市人生活節奏相對較快的角度上來講的,很多人的工作需要加班,有熬夜的情況。那總不能每天都想著熬夜壞身體這事,這樣總會增加心裡負擔,也不是好事。唯一的解釋,就是放鬆心情,儘量做到生活規律,即使不能按時睡覺,但儘量保證有時間睡覺,最好還能有深度睡眠的時間。這樣的話,讓身體有個修復期,把傷害減到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