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能回到最清澈的自我,這就是儒家的狀態|生命·覺者:酈波

《生命·覺者》系列

講述對生命解說最具多樣性的觀點

專訪酈波第三期精彩對話:

隨時能回到最清澈的自我,這就是儒家的狀態|生命·覺者:酈波

酈波老師

我經常講,古代仁人志士像辛棄疾——左手破陣子,右手西江月。破陣子就是為達到理想矢志努力,永遠不放棄;西江月的狀態就是明月別枝驚鵲。它其實就是講的內心清空自我,澄澈萬分的狀態,隨時能回到最清澈的自我,這就是儒家的狀態。

梁冬老師

我想向您請教一個問題:您是怎麼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踐行這件事情的?

酈波老師

稻盛和夫有一個著名的《活法》,講“工作即修行”。其實要論源頭,這是從王陽明得來的。

有一個縣令拜王陽明為師,上王陽明的課時聽的眉飛色舞,當時高興的不得了,過後垂頭喪氣。縣令上課過後想:你講那些都非常好,我也希望努力去做。但是你不知道,作為一個縣令,千頭萬緒諸事纏身,我上班的縣令的這個工作崗位上,沒辦法像你說的這個樣子修行。

王陽明立刻一笑說:我什麼時候讓你在課上修行了,我說的這些本身就讓你

生活即修行,工作即修行。你只有在你縣令的那個位置上用到了,才算是真正的修行,才算真正的心學。

隨時能回到最清澈的自我,這就是儒家的狀態|生命·覺者:酈波

酈波老師

做事情叫——心上學,事上練。做任何事不論再困擾,不論再麻煩,在做這個事的過程中,你修煉,這叫事半功倍,這是事上練。

王國維先生講《人間詞話》也是這樣,所謂人生三大境界的頭兩層: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就是“入乎其內”和“出乎其外”。其實還有一層境界,“出乎其上”——不僅出乎其外,還要能駕馭它,到最後是你在駕馭事情,而不是事情在駕馭你。

所有的藝術家,比如說音樂大師他在拉那個小提琴的時候,道在他手上,他已經駕馭這一切了。他會不會累?他可能只有一些肢體上的累,但是身心是極愉悅,超乎其上。

比如我講課我也很累啊,但是我在講課裡頭,我已經獲得一種道,再累,我有一種超越的那種愉悅,這就叫事上練。

隨時能回到最清澈的自我,這就是儒家的狀態|生命·覺者:酈波

梁冬老師

什麼心境呢?

酈波老師

就是打開了精神世界之後,這個世界需要重新塑造,這是一個更高的維度層次。

成龍演過一個片子叫《十二生肖》,他被狗在迷宮裡頭追,出不來。為什麼呢?因為那個草叢比他高,所以他沒辦法走出迷宮,他看不到迷宮。後來有降落傘把他拎出來,他往上一起,往下一看明白了。因為這時候他具有長、寬、高,而迷宮只有長和寬了。

隨時能回到最清澈的自我,這就是儒家的狀態|生命·覺者:酈波

所以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要麼你讓問題減少一個維度,要麼你自己的水平增高一個維度。

打開精神空間是什麼,其實就是為你自己提升一個維度,所以生活中無時無刻要保持這種心境,就是要構建一個屬於你的高維度出來。

梁冬老師

我有一個猜想,就是為什麼中國所有的這些大德們都對於靜坐、禪坐、睡覺這麼敏感——可能在以前技術發展的這個過程中,包括到現在人類最能夠突破時間的這種侷限感,讓時間產生變量,就是在這個“覺(jue)”的狀態裡面,睡和“覺(jue)”裡面。

酈波老師

理性精神和精神世界息息相關。我們老覺得感性和精神世界息息相關,覺得我們做夢都是感性的,不用控制的;人對夢的這個狀態會反思,會有一種感覺。什麼感覺呢,就是突破時間和空間感。

人生的狀態,其實決定的是你精神的狀態,很多人很有錢很成功看上去,但人生狀態其實並不好。

什麼人叫狀態佳,你看王陽明在明代留下的畫像,顴骨隆起,骨瘦如柴。但他就在這個狀態下,平南贛匪患,平寧王之亂,平廣西匪患;然後在正統理學圍追堵截之下,開闢心學極大境界,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你看他最後的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一定是精神狀態飽滿,然後才有可能兩者統一。如果只是物質狀態飽滿,危機就大了,因為物質狀態飽滿之後,人心惟危那個“危”就被無限放大;道心惟微那個“微”本身就是隱形,就縮得更小了。


合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隨時能回到最清澈的自我,這就是儒家的狀態|生命·覺者:酈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