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茶葉被稱爲軟黃金,相當於現在的晶片

200年前,茶葉被稱為軟黃金,相當於現在的芯片

前幾天在微博看到到一個消息,某影視公司預備拍攝一部關於茶葉的電影,影名叫《茶戰》,記得女主角有,韓雪,江疏影,其他,就不記得了。不知預備拍攝的這部帶有茶葉故事的電影,會以怎樣的形式展現給觀眾?本人是三峽茶人,讓關注茶葉歷史的我們來回味一片樹葉在一段歷史中的故事。

200年前,茶葉被稱為軟黃金,相當於現在的芯片

有一種樹葉,經過炒制便變成了茶。茶葉,本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沒有想到他竟然成了列強覬覦的東西。這件事從起因到發展,距離今天已經有200年的歷史。回首今天,我們的身邊還有類似的東西嗎?比如說,我們的高科技產業離不開的稀土,芯片,等等。

200年前,茶葉被稱為軟黃金,相當於現在的芯片

1793年,英國大使馬嘎爾尼率領含博物學家在內的超規模訪問團訪問大清帝國。這是一次有預謀的,計劃周密的訪問,目標所指——中國茶葉。因為在此時,英國,與大清帝國的貿易,出現了巨大的逆差,而其中,英國進口的茶葉佔大頭,英國進口茶葉需要用白銀來購買,而此時美國銀礦的產量在減少,各種原因迫使英國政府想要另闢溪徑,自己掌控茶葉生產。這便是使團訪問中國的直接原因。

200年前,茶葉被稱為軟黃金,相當於現在的芯片

返回途中,途經,浙江,江西兩省的產茶區時,向農民購買茶樹,為了便於茶樹成活,還用泥土將其根部包住。當時陪同的是浙江巡撫,由於大清官員並沒有對這些英國使團的活動進行阻止,限制,也許是他認為不肖於限制。英國的博物學家帶領的團隊對中國的植物進行大面積的考察,偷運。他們的目的地——印度。

1836年,英國茶葉專家喬治戈登潛入中國,將大量中國茶種偷運到印度,同時還將雅安的製茶工帶到印度。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仍然沒有成功,而且印度本地的阿薩姆茶,由於苦澀味很重,茶達不到標準。

200年前,茶葉被稱為軟黃金,相當於現在的芯片

這時,英國政府仍然需要花費大量的白銀從大清帝國購買茶葉,貿易赤字進一步擴大。英國政府的唯一辦法就是向大清出口鴉片,由於鴉片是毒品,遭到了大清政府的拒絕。

1840年,這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大清帝國戰敗,與英帝國簽署了《南京條約》,至此,英國大量的植物學家來到中國,他們於浙江,福建,深入茶園觀看製茶過程,蒐集了大量的植物標本和繁殖材料運往英國。

200年前,茶葉被稱為軟黃金,相當於現在的芯片

此時,第一次技術革命已經爆發,英國人很好的利用了技術的先進性,發明了製造茶葉的一系列設備,降低了人工成本,他們在印度製作的紅茶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滿足了英國市場的需求。反觀大清,整個茶行業全部處於蕭條狀態。

200多年過去了,我們回望歷史,更應重視現在。

今天的中國已不同於200年前的大清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