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进程的起点-百家争鸣

中国五千年历史,但是从思想文化上来看,奠定基础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的思想把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基本框架构架了起来,法家思想为人们的行为确定了标准,墨家为科技工作者指明方向,而道家的思想则是为浪漫主义奠定了基础,兵家的思想可以说是战争的终极指导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的这些思想基本上以及奠定了基础的社会人际关系。而关于礼和仁政的思想也几乎是全社会的标准。虽然这些思想许多方面不适合今天的社会,但是我们当前的大部分的思想基础依然是儒家的思想,特别是伦理关系上面体现的更加明显。而且在政治上提出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等都适合现代任何国家的领导的行为。所以儒家思想是基础框架不为过。

中国文化进程的起点-百家争鸣

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可以说法家就是古代法律最重要的法律渊源。从秦开始到清结束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法律的根就是以法家的思想为基础的。而我们当前讲求的依法治国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可以说也是来自法家的法治思想,法家的一些基本法治原则实际上是法治国家通用的原则,它可以说是超越了时代和空间界限的思想。

中国文化进程的起点-百家争鸣

墨家思想是“兼爱,非攻,节用,明鬼,天志”,兼爱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非攻是反对侵略战争;节用是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明鬼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天鬼是要掌握自然规律。但是我最看重的就是明鬼和天鬼的思想,其他方面其他学派多少都有涉及,而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就是科技的发展,其实墨子的思想就是为科技工作者奠定了一个基础-掌握自然规律,学习前人文化。人们后来推崇的一句话“我能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不就是明鬼的思想。而我们的四大发明不就是掌握客观规律的创造,所以我认为这就是墨子最大的成就。

中国文化进程的起点-百家争鸣

道家这个学派在我看来有点像空想社会主义或者想建立的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无为而治要求的是人的思想的高度和物质文明的繁荣,所以老子也是空想。但是他们的浪漫主义想法却很美妙,就像庄子的梦蝶和鲲鹏,这可以说为现实苦恼的人提供一个最好的给自己宽慰的想法。而魏晋时期的思想压迫,文人墨客实际上就靠着这股逍遥劲来求得获得洒脱。但是我看来这种思想实际上对人的经历和学识要求太高,所以一般人很难达到,而能达到的一般都是上了年龄的人,看淡世事,风淡云轻。

中国文化进程的起点-百家争鸣

兵家,这是为战争而诞生的学派,但是说实话,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战争,兵也是人类思想不可少的一环。而且一部《孙子兵法》可以说是总结了所有的战争规律。“攻其不备”、“能而示之不能”、兵道五事等等,几乎可以说是一切战争的必须。而毛主席革命年代用的游击战实际上也就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一种灵活应用。但是兵家也讲求和平手段处理问题,就像《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所以他们不是爱好战争,而是以战争保卫和平。

中国文化进程的起点-百家争鸣

有时候我们总是在引用外国人的话,觉得别人说什么都对,可是实际上这个世界的道理是相通的,外国人的思想中国人也有,甚至我们在很早之前就明白了,但是只是我们现在忘记了或者是看不懂了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