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齊鳴:綠色發展讓傳統礦業邁上新征程

彭齊鳴:綠色發展讓傳統礦業邁上新徵程

礦業的發展模式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演化過程,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特徵相適應。全球範圍內,工業化初期傳統粗放式採礦方式在滿足當時工業化需要的同時,也造成了大量土地、植被、水體和景觀的破壞,在社會上形成“髒、亂、危”的印象,使得礦業一度被當作生態環境的破壞者而備受指責。

然而,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包括礦產資源在內的資源安全問題至關重要,礦業的資源保障和產業支撐作用不容忽視。目前全國有9萬多座礦山,礦業產值佔GDP的比重約為5%,礦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不可替代。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的時代發展目標,“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以及新發展理念對各項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過去許多思維慣性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已經不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在此形勢下,傳統的礦業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礦業綠色轉型和創新發展勢在必行--這種改變不是簡單的漸變和修補,而是一種革命性變化。

彭齊鳴:綠色發展讓傳統礦業邁上新徵程

綠色發展開啟礦業發展新篇章

礦業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產業,其發展必須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這就需要科學的頂層設計,以確保礦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相互協調、經濟社會效益最大化。然而,在缺乏多規合一的情況下,礦業發展規劃與其他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間由於缺乏有機銜接和融合,難免造成方方面面的矛盾與衝突。

傳統的礦業發展模式主要關注資源開發自身的效益和保障,沒有兼顧生態環境及其他產業發展。在經濟發展初期階段,由於人民生活水平、活動密集程度等方面的因素,這一傾向沒有帶來明顯的不良後果或者受到普遍關注。例如,在礦業開發過程中以及閉坑後的礦地利用問題,過去就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而往往被忽略掉,這樣一來勢必造成礦產資源開發規劃與其他規劃之間的衝突,尤其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黨的十八大以來,礦業企業在政府部門的引導與支持下,積極探索礦業綠色發展、重塑形象的路徑,解決了歷史疑難問題,取得了顯著成效。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與傳統意義上的礦山復墾和環境治理不同,礦業綠色發展在動力和機制上有了革命性變化。總結這方面的經驗,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是統籌規劃、頂層設計,促進“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之間的深度融合。與傳統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不同,新時代的開發方案將不僅僅侷限於礦產開發本身,還關注開發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和閉坑後的礦地利用方式。以浙江省湖州市大煤山石灰石礦區為例,其開發利用方案不僅針對石灰岩開發自身,還涉及開發過程中的邊坡動態復綠與閉坑後的土地利用方案,賦予礦山新的生命內涵。

二是動態復綠,留下一條綠色礦業勘查開發軌跡。許多綠色礦山的開發方案中都明確了動態復綠的要求,通過採用先進技術快速栽植適應當地條件的植被,實現開發過程全程復綠,從根本上改變了礦山環境,樹立了美麗清潔的礦山形象。如今,隨著花園式礦山的大量湧現,礦業開發在給人們帶來物質財富的同時,還提供了美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三是變廢為寶,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通過調研走訪會員單位,我們驚喜地發現一大批礦業企業已經默默地啟動了綠色礦山建設。它們通過實踐證明:曾經令人大傷腦筋的廢棄礦山環境治理並不是難以解決的問題,而是難得的發展機會。這些廢棄礦山完全可以成為新型產業的承載地,給後續產業發展提供嶄新的機遇。

彭齊鳴:綠色發展讓傳統礦業邁上新徵程

合作創新成礦業綠色發展必由之路

礦業是高科技支撐的產業,礦業綠色發展也需要創新技術裝備作為支撐。

礦業綠色發展需要的科技支撐至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礦業勘查開發時實現全程綠色所需要的技術裝備創新,即通過應用新技術方法解決勘查開發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二是從環境再造與產業再生的角度創新發展所需的科學技術支撐,包括區域產業發展統籌規劃所需的科學評價工作和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融合方案設計所需的技術保障。這些需求正在創造新的產業發展模式,催生新型產業。

不少地方結合當地實際,利用廢棄礦山引入企業投資建設現代化賽車場(寧波)、“深坑酒店”(上海)、城市公園(徐州)、科普教育基地和地下油庫等基礎設施,實現變廢為寶,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元素和新活力。可以說,這些發展方式已經超越礦業自身內涵,進入建築、藝術、園林、考古等專業領域,涉及文化旅遊、製造、交通、城市發展等各行各業。因此,礦業綠色發展必然要走一條跨界合作創新的道路--這種發展模式不但可以使傳統礦業獲得新生,也可以促進不同行業、企業之間更為廣泛深入的合作,並不斷衍生出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和業態。

彭齊鳴:綠色發展讓傳統礦業邁上新徵程

以標準體系建設保障礦業綠色發展

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綠色礦山已經成為礦業企業的共識。礦業企業期待能夠在綠色發展道路上得到指導和支持,尤其是政策法規方面。筆者以為,要真正實現礦業綠色發展,必須建立科學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包括與之配套的標準體系。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逐步推進,綠色發展理念已經融入礦產資源管理的相關政策法規中,生態環境保護在審批與監管各個環節中都受到高度重視。然而,政策法規的落實包括獎懲制度的建立,需要與之配套的標準體系。標準就相當於一種技術法規,是依法行政的基礎。有了標準的支撐,政策法規體系才能夠做到規範、公平、公正,才能夠推進礦業綠色發展有序進行。

按照《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總體要求,各地、各部門和社會組織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標準。2017年,浙江省湖州市出臺了我國第一個綠色礦山建設地方標準;2018年年初,中國礦業聯合會出臺我國首個綠色礦山建設團體標準;2018年6月,自然資源部發布9項行業綠色礦山建設規範;同月,中國礦業聯合會又頒佈綠色勘查團體標準……根據國家標準體系建設總體規劃,這些標準將按照各自的定位發揮作用並不斷完善,共同推進礦業綠色發展進程。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這為礦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明確方向和強大動力。我們有理由相信,礦業這一古老的產業將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的指引下,踏上充滿希望的新徵程,譜寫出新時代的新篇章,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的重要力量。

來源:《光明日報》(2018年07月28日 09版)

(作者:彭齊鳴,系中國礦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