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礦業,其實是一個”爛包“行業

前些年某熱播的電視連續劇裡的一句經典臺詞“家裡有礦啊?”成為暗喻“不差錢”的代名詞,瞬間紅遍大江南北。大眾也普遍認為礦業開發是暴利行業,有座礦山,就好比有了臺印鈔機,可以實現一夜暴富的神話。

但筆者認為,所謂的“家裡有礦”就等於“不差錢”,其實是對礦業行業的一種誤解。礦業人這些年一路走來,非常的艱難。真正賺到錢的屈指可數。大多數礦業企業的業績並不樂觀。有不少的投資者,因倉促投資礦業行業,最終落得血本無歸,還拖累一身債務;更有甚者或已身陷囹圄,痛苦不堪。

看到這裡,大家有些迷茫了,到底礦業企業賺不賺錢啊?先不急於解答這個困惑,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這組數據是筆者隨意選取了44家已上市的礦業公司近三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經營數據,並通過數據對比分析礦業公司近三年來的經營業績:

深度:礦業,其實是一個”爛包“行業

從數據中可以看到,有的企業利潤率達到44%,有的企業為-34%,嚴重虧損。大多數企業的利潤率在0.5%-6%之間,就選取的數據分析,礦業行業的平均利潤率也只有5.4%。而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46%。

如果從平均利潤率來判斷,礦業行業真的算不上什麼暴利行業,其平均利潤率還略低於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工業企業的利潤率。

但也有極個別的礦業企業,確實符合“暴利行業”的指標。譬如:盛達礦業,2017年的主營收入雖然只有10.96億,但其利潤卻為4.03億,三年平均利潤率達到了驚人的44%,名副其實“家裡有礦”的代言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如果您略微瞭解一下這個行業,就會發現暴利也好,血本無歸也好,都符合這個行業的特徵。

接下來筆者就結合在礦業行業從事法律服務的經驗,給大家略微介紹下這個行業的一些基本特徵,有助於大家對這個行業有一個客觀的認識。

01特徵一:高風險

很多人對礦業的認識,只達到了“家裡有礦”的高度,卻鮮有人去談論或關注礦業的風險。

其實礦業行業是高風險行業,體現在:投資週期很長,資金需求度高,融資渠道狹窄,技術需求密集,勞動力密集,價格週期性波動,強監管,高度危險等特徵

據不完全統計,從一個綠地項目(地質勘查工作低的探礦權項目)轉化為能產生現金流的生產型項目,大致需要5-8年,甚至更長(筆者就見到過很多15年左右的項目);而且能夠實現轉化的比率只有1%(換言之:100宗探礦權,最後能轉化成採礦權並投入生產,持續經營的,只有1宗),這1%中也是良莠不齊,稍有不慎還會陷入虧損境地。

對這些風險,很多投資者不以為然。為此很多很多的投資者,也是死在這些風險點上的。因為地質勘查階段,投資人最期待的結果是“見礦”。如果在探礦權範圍內發現了一些異常,就不願意放棄,就會堅持找下去。但地質找礦是需要大量資金和技術支持的。而且我們國家的金融機構是不接受探礦權擔保融資的,IPO也排除了探礦權項目(因為沒有現金流和利潤)。那麼這麼長的探礦和建設的週期裡,全部要靠自有資金去支持(當然國家地勘基金投入探礦的項目除外),而且全部是投入,沒有現金流入。但凡經營過企業的人都能明白,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但

這個可怕的風險在礦業行業裡是固有風險,沒有辦法化解,必須經歷。因為高回報誘惑著投資者一路堅持下去,直至油盡燈枯……

那麼是不是找到礦了,就柳暗花明了?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礦業行業套路很深,即便找到礦了(指達到儲量評審備案的條件),這座礦山是否具備開發價值,是需要科學的評價,專業術語叫“可行性研究”。這個環節要結合礦山的礦種、儲量、品位、市場價格、周邊的開發環境等要素科學的分析論證是否具有開發價值。國內的很多企業在這個環節不願意投入和做足功夫,走走過程,就倉促進入礦山建設。最後導致礦山效益很差,抗風險能力很低,遇到價格波動就會出現虧損。也有很多企業,雖然項目已經經過多方分析論證被證明不具有開發價值,但就是不願意接受這個結果,依然決定鋌而走險,強行上馬……結果也是慘不忍睹。

另外,礦業的長週期與強監管緊密關聯。不是說一宗探礦權你找到礦了就可以開發了,從找到礦到投產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探轉採”階段,一是礦山建設階段。

所謂探轉採,是指將探礦權轉為採礦權的過程。這個過程幾乎所有環節都與行政監管部門的審核批准關聯,見下圖:

深度:礦業,其實是一個”爛包“行業

其中最難拿到的應該是環境影響評價的批覆。很多礦山項目完成儲量備案後,3-5年無法開採,就是因為在探轉採過程中遇到障礙,無法啟動建設。或者即便是違規建設了,因為審批手續不全,無法正常生產。

取得采礦證以後,礦山進入建設期,此時雖然風險基本消除了,但資金的投入是相當巨大的。涉及採礦所需的井巷工程(露天開採還會涉及大量的土石方剝離)、選礦廠、尾礦庫等建設;以及建設礦山、選廠、尾礦庫所需的土地的徵用和租賃等。

這些建設項目的投資,少則7000-8000萬,多則幾十個億。主要根據項目的生產規模及周邊的工業基礎而定。譬如,筆者曾在新疆的若羌縣考察過一個項目,項目位於無人區,礦山距離最近的一條公路300多公里,周邊沒有任何工業設施。僅項目輸電線路(110KV)架設最保守預測都需要耗費近3億元。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些投入依然大量依靠自有資金的支撐。因為銀行不可能向這個階段的礦山企業放貸。當然,這個階段通過股權融資,還是可以解決一部分投資。因為這個階段對於礦山項目而言,大部分風險已經揭示,專業的投資者還是比較願意接受這類項目。

伴隨著項目建設的,是各類審批和驗收,具體詳見下圖所示:

深度:礦業,其實是一個”爛包“行業

看到這裡,我不知道大家對礦山項目有何感受,就筆者自身的感受而言,礦業人是我見過的最能吃苦,最能承受壓力,最能堅持的一個群體……他們頂著融資難,甚至高利貸的壓力,應對各類行政機關的審批、檢查,承受著各種失敗和打擊,承受著市場價格心驚肉跳的波動,還要堅守信念,不忘要成為“家裡有礦”的初心,堅持等待收穫的季節……

02特徵二:埋藏於地下

接下來再來和大家介紹礦業行業的另一大特徵—“埋藏於地下”

這個特徵應該說專屬於礦業行業。其他的行業你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或藉助工具和載體清晰的感知到,譬如:加工行業,你可以在工廠看到流水線上的產品;房地產行業,你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即便看不到高樓大廈,也可以通過設計圖,感知到項目未來的樣子;高科技產品,可以通過載體及客戶體驗,感受到他的魅力和科技感。但礦業不行,因為他有一個特殊的屬性--“埋藏於地下”。這一特有的屬性給這個行業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誘惑。因為價值埋藏在地下,風險也埋藏在地下,你根本無法清晰、直觀地識別他

無論一座礦山的地質勘查程度達到什麼樣的級別,都是通過鑽孔巖芯、探槽、探礦巷道等方式獲取的局部信息來判斷整座礦山的資源儲量,換言之你始終處於“管中窺豹”的狀態。就好比一口密閉的大鍋裡煮了好多食物,你只能通過冒出來的氣味,憑經驗大致判斷是什麼,但你看不到是什麼,只有鍋蓋揭開的那一刻才能辨識。

所以,要憑藉一些地質勘查的數據(巖芯的化驗報告等)來辨識一座礦山的好壞,不是一般人士的功力所能達到的境界。必須要依賴經驗豐富的技術專家,通過科學的方法,嚴謹的論證和判斷。即便這樣,也還是會存在偏差。

為此,在礦業行業剛剛興起的時候,有些人拿著一份化驗報告,就能忽悠投資者花巨資收購一宗探礦權項目。因為價值埋藏在地下,他可以說地下埋著一座金礦,你只要挖出來就價值連城……恰好,你遇到了一名口若懸河的營銷高手,恰好你口袋裡有一筆閒錢,人的本性是貪婪的……你出手了。其結果不言而喻……

正是因為這一屬性,有的人為此斷送了身家性命,有的人賺得盆滿缽滿……筆者就曾見證過幾十萬購買的探礦權,經過十來年的開發,現在已經變成上百億市值的大公司;也見識過一個多億收購的探礦權,最終顆粒無收,被幾萬元拍賣掉的慘狀。

作為一名律師,有必要提醒那些希望成為“家裡有礦”的人,在投資或收購礦山項目時,首先一定要委託專業的技術團隊,幫你驗證礦山的資源可靠程度及未來的找礦前景(技術先行)

。解決了這個問題,再考慮下一步的併購方案。

筆者曾在一單金礦併購項目的盡職調查階段,遇到過這麼一個離奇的故事,參與盡職調查的技術專家發現,巖芯庫裡10000多米的巖芯全部造假,造假者購買了其他礦山的巖芯,堆放在自己巖芯庫裡,供你取樣化驗……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如果你的技術團隊水平不高,或者壓根沒有聘請技術團隊,一般的人通過取樣化驗,那結果一定是非常可喜的,你也許就不假思索的出手了……2017年美國人拍過一部電影《金礦》,講述的就是鑽孔巖芯造假的故事,大家有空可以看看,非常受教育。

好了,關於“埋藏在地下”的特徵,就講到這裡,大家知道礦業行業有這麼一個特殊的屬性,會讓你瘋狂。如果你有幸要參與投資礦山項目,請記住筆者曾經提醒過你:礦山的價值和風險都埋藏在地下,無論你拿到的一份地質報告中,數據多麼的漂亮,都請你一定要實地去驗證,排除合理懷疑。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03特徵三:資源稟賦起決定性作用

礦山項目中的資源稟賦,應該其他行業也會涉及。它是指一座礦山的資源儲量、品位、採選的難易程度等指標。這個不難理解,好比房地產項目的擬開發地塊坐落的位置,它是固有的屬性,不能通過外力對其產生影響或改變。

假設你有一座金礦,不考慮儲量的因素,單就品位來說,你的礦山金礦品位3克/噸,隔壁老王家的礦山金礦品位10克/噸。那老王家的礦山一定比你家的賺錢。因為每處理1噸原礦,老王家能收穫10克金,而你只能收穫3克金,差距就很明顯了。

所以,才會出現文章剛開始提及的礦業上市公司數據的差異,有些企業利潤率可以達到44%,有很多還會虧損。筆者認為這與該企業所擁有礦山的資源稟賦直接相關。

在礦業行業裡,通過地質勘查手段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而資源稟賦決定“多與少”的問題。

04特徵四:市場價格會週期性波動

大家都知道礦產資源是工業的基礎,處於產業鏈的最頂端。所以,

礦產品的價格對市場的供需非常敏感,尤其是有色金屬礦產品,還具有部分金融屬性,所以對市場的反應就會更加的敏感。

作為一名律師,我真的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波動,但我見識過價格波動對礦業人的打擊和折磨。可能大家聽說過很多關於礦老闆們的故事,什麼車展上買車,要把車模一起買走了;什麼到北京買房,整單元的購買了……等等。那些傳說如果在礦產品價格飛漲的年份,也不是不可能發生。但是,礦產品的價格除了飛漲外,還有大跌,我們看一組有色金屬價格變動的數據:

深度:礦業,其實是一個”爛包“行業

深度:礦業,其實是一個”爛包“行業

深度:礦業,其實是一個”爛包“行業

從上述數據中不難看出有色金屬價格的變化是驚人的。以2008年的銅金屬為例,2008年7月份的時候銅價還是每噸6.3萬元,到了12月底,就變成了2.7萬了,每噸差價接近4萬了。而且這樣的差距會在短短的6個月內發生。哪怕你從來沒參與礦山經營,僅憑這個價格差距變化就會嚇傻你。

在筆者的執業生涯中,有幸與礦業人一起見證了這些年來礦產品價格的巨幅波動。在這些波動中,有些人抓住了機會,成為贏家;有些人對價格變化帶來的風險估計不足,最終輸個底掉。曾經遇到過一位做礦產品貿易的老闆,在2008年期間的進口礦產品貿易中,據說從貨物裝船到運輸到國內30天的路途時間裡,就虧掉了半船貨,放到天津港的礦產品到現在都沒去提貨,因為虧的連倉儲費都交不起了。

更可怕的是,價格波動有時會掩飾礦山固有的風險,使你做出錯誤的判斷,或者會使你膨脹,而忽視即將到來的風險。

譬如,有些礦山企業可能存在很多問題,管理粗放混亂,到處跑冒滴漏,資源稟賦也不是很好,如果持續下去可能離死不遠了。但人家運氣很好,趕上個好年景,遇到礦產品價格飛漲,不但沒死還活得很滋潤。

活得滋潤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時候市場價格貢獻給企業的紅利,會讓很多礦業人失去理性,甚至膨脹。人一旦膨脹,就不會客觀的評價自己,會認為自己是出色的礦業人,渾身上下都是優點,對這個行業已經充分了解,對這個行業的風險已經能夠駕輕就熟,甚至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種膨脹使你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一旦市場迴歸理性時,你可能已經偏離軌道,無法駕馭在價格膨脹時所作出的那些個錯誤決策。

看到這裡,你還認為“家裡有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嗎?當然,如果你能排除、化解、抵禦上文所提及的風險,正確理解礦業行業的屬性和特性,“家裡有礦”一定能夠給你帶來豐盈的收穫。如果你僅憑江湖傳說就收購了一座礦山,但是又沒有楊超越那樣的運氣加持,那等待你的恐怕是無窮無盡的煩惱,和沒完沒了的麻煩。

05結束語

說了這麼多,歸根結底筆者畢竟是一名律師,雖然提供了15年之久的礦業法律服務工作,但並沒有在礦業行業工作過一天。對這個行業的瞭解,都是在為礦業人提供法律服務時,道聽途說的一些皮毛。所以,文章中一定存在很多的問題和錯誤,肯請各位專家撥冗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