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墉:我的優點就是跟得上老百姓

林墉:我的優點就是跟得上老百姓

林墉作品《山水悅我》

林墉:我的優點就是跟得上老百姓

林墉作品《半夜一瞬》

今年春夏之交,藝壇各種活動與展事此起彼伏,令人眼花繚亂,一般展覽活動就如過眼雲煙,難以銘記,但廣東美術館剛剛結束的林墉“似山還似非山”一展卻讓人印象良深,揮之不去;展覽期間一直觀眾絡繹不絕,各種討論各種刷屏各種讚譽傳播不斷,有些美術機構還帶學生帶畫家到現場欣賞和討論畫作,有的還想方設法登門拜訪討教……;一場個展如此影響深遠,實屬少見,也說明展覽的形式、作品的質量以及作者的份量非同尋常,箇中況味,十分耐人尋思。

林墉:我的優點就是跟得上老百姓

林墉作品《山水》

林墉:我的優點就是跟得上老百姓

林墉作品《山水》

林墉先生的這場展覽確實不容錯過,曾經以人物畫馳譽中外畫壇的林老先生,花甲之年後一場重病而前後兩次腦殼開刀,記憶幾乎喪失,畫技幾乎忘卻……。但是,這十幾二十年來,他一絲一縷找回來,一筆一劃找回來,藝術風彩依然,生性諧趣依然,依然如此真性情,依然如此哲思妙想……。這其中,看似不經意,但卻有著多少揪心撓首,有著多少艱辛難熬,有著多少超人的毅力與過人的勇氣和豁達的大智慧……。常人尚難做到的事情這位年奔八十的老先生做到了,許多健康自在的名家達不到的藝術境界這位深居簡出的老藝術家達到了。這一次,他本來可以憑他所容易駕馭容易出效果的人物畫繼續征服觀賞者,但他卻偏偏要選擇大山大水,選擇大筆大墨,縱橫捭闔,情感噴發。看似率意,但筆筆經意,看似抽象,但境物真切,看似隨心所欲,但無不法度森嚴,看似輕描淡寫,但無不筆墨酣暢。塊面、線條、墨韻、節奏、意蘊……,學術層面你所能想到或想不到的都能看得到,這裡面既是傳統的也是時代的,既是藝術的也他自己的,可以說是廣東水墨的新節點、新高峰,也可以說是時代的強音與作者的自信。林墉先生,廣東美術史、中國美術史不可或缺的一位畫者,也是當下文化自信的一種印證。


林墉:我的優點就是跟得上老百姓

林墉作品《山水》

問林墉先生這次大展為什麼選擇山水為主要題材?林老先生說他以前畫人物,在人物方面下了一些功夫,也得到了一定的認可,花鳥也有畫,但花鳥好像從來就會畫的,到50歲後,感覺不能再停留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了,便開始跳過來畫山水,最近二十多年熱心畫山水,基本停止畫人物了。其實他老早就有想法,想在身體健康時趕快畫人物,年紀大些了才開始畫山水,不是山水容易畫,而是他看了許多有如黃賓虹等老前輩的山水畫,越看越覺得畫山水不容易,越來越不敢輕易畫山水,總覺得要等年經大了才能畫山水,年輕駕馭不了山水。山高水遠,人眼不能看穿不能看透,無形可循,大山大水要畫到畫面這麼小的地方,難度大,而人物與畫幅相近,人物前後左右都能看清楚,能看全能看完,容易表現。所以畫山水是一種人與山水的對話,是心中的山心中的水。他現在沒機會也沒辦法再跋山涉水,但心中有山水,心裡想表達,於是就跟著心靈的熾熱去畫山水,如果那天心靈不再熱烈、停止跳動了,那恐怕畫也就結束了。他的心現在仍繼續熱烈著、跳動著,心裡總有些新的想法,所以他就會繼續畫下去,畫以前想畫而不敢畫的山水。


林墉:我的優點就是跟得上老百姓

林墉作品《無題》

林墉:我的優點就是跟得上老百姓

林墉作品《無題》

山水是一個古老的題材,但山水卻永葆青春。林墉先生說他雖然人老了,但心卻依然有激情,所以心仍有追求,畫也就不會老。你看黃賓虹的畫,人老而畫不老,畫到死都是年輕的藝術,有生命的藝術;你看賴少其的畫,他對黃山太熟悉了,他筆下的山那才叫真的山。但看老前輩不管畫那座山跟他看的那座山都完全不一樣,所以中國畫,看的山畫的山都是各自心咼裡理解的山。每個人看的山都不一樣,說明天地好寬好大;而且同一畫家畫同一座山,今年與明年畫的都不一樣,說明心境也好寬好大。所以除了看大自然的山水,還要看心裡的山水,不停留在真實的山水,有生命意識的山水才是不老的山水。林墉先生認為對於藝術的老與年輕,不太著急,老與不老,站的角度不同而已。許多畫家的作品,幾十年前的,幾百年前的,現在提起來還是那麼感動人,正是他們有一批作品從形式到題材與內涵依然青春,依然感動人。其實有的畫家可能很老了,但他的心卻跳躍著青春的激動,有的畫家可能很年輕,但他的心卻孤寂懶動,那麼不同的人不同的經歷在畫面反映出來都是不一樣的。藝術不在於老也不在於年輕,在於好,什麼才是好,大家看了感動、看了高興、看了難忘就好,如此而已。再說,傳統與創新也沒有什麼可說的,老與新都沒關係,畫好就行,老也可能老得很好,新也可能新得很糟。

林墉:我的優點就是跟得上老百姓

林墉作品《沉靜之力》

林墉先生的太太蘇華老師說林墉一把年紀了,本來人物小品是最拿手的,但他偏偏要畫不容易的,要向難而畫,就是這種倔性子。林墉先生說挑戰自己才是真個性,唯真唯一,繼續向前。他這批畫畫了幾百張,畫了好多年,一直沒拿出來見過人,現在終於展出見人了。本來畫畫也沒想要給人看,只是這個行業好像非拿出來展示一下不可;本來這身體這歲數了,也可以不再畫畫的,但感覺不畫不行,能吃能動就要畫起來,而且想畫得很好,但做起來卻很難。畫畫本身靠畫出來才有得說,畫未畫出來是沒法說好壞的,所以他慢慢畫,一筆一劃畫,但畫畫這東西真的沒良心,並不是想畫好就能畫好,一下子行一下子就不行了,有時幾十天才冒出一個想法,有時一個月也沒有方向,但作品一旦完成,似乎事情已經結束,再提意見已沒意義,討論也沒用,好玩的事情就是過去了。藝術的東西很神奇,要麼死了,要麼瞬間站出來了,死了也好,了不起也好,畫完了,出現了,已跟作者沒關係,未畫出來時心中的激動與感動已過去了。你們看到許多大藝術家的作品時叫好,其實許多不好的你們沒有看到而已。


林墉:我的優點就是跟得上老百姓

每一次創作都需要新的感動,有時候好的作品岀來以後就再也出不來了,好的構思有時偶然冒一下頭,但來了就來了,沒有也就沒有了。有人以為藝術家很容易,但沒想到藝術家背後捱了多少苦,磨了多少時間,才磨出那麼一點能叫好的。畫畫確實有難度,有時一階段都畫不來,畫了也不好看,其實就是心中沒有生活沒有感動。有人以為藝術很空,其實畫畫都在生活裡頭,在生活中積累,在心裡頭積累,在積累與心靈的跳動中才有東西冒出來,才能用起來。但這裡面天才難得,靈感不是重複一次又一次,一次出現抓住了就永遠不會忘掉,就成了經典。但要有天才才能抓得住,沒天才就差很遠了,有的人天天採風卻採不出什麼來,有的人不需怎麼採風就靈感頻現。但天才也不是很歷害,只是天才不多而已。

林墉:我的優點就是跟得上老百姓

林墉先生說他的創作也沒有什麼具體想法,可能今天這樣畫,明天就不這樣畫了,一直在變動中,隔一段時間看就波動很大。至於好與不好,沒必要討論,他是這樣想了,他激動了,就這樣畫了。有時候,激動也畫不好畫,越畫不好畫就越想畫,越畫越多,天天都想把畫畫好,但經常沒畫好,一輩子用壞了很多紙。他說有的畫開始看起來很好,可半年後就覺得不好了,一年後連提都不想提;有的畫過十年八年後看起來不錯,但再看好的也不多。正是不斷地認可與否定,他的畫風才在不斷地波動中,所以藝術家畫風出現變化是有的,但有時候變得並不好,變得好的就被人津津樂道了,變不好的就被人忘了,這就是所謂的“變法”。心在波動畫就在變動,其實“變法”也是別人寫的,跟自己沒關係,每個人畫在變化正常,但不等於越變越好,寫文章的拍錯馬屁也很多,比如潘天壽,其畫風中間也有許多變動,但只是晚年才變得好。“衰年變法”是美好的故事,林墉先生說也不要再編藝術家的故事了,越畫越神是真的,越講越神是假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痛處。他現在沒有想法,享受亂畫,沒有什麼該與不該,現在畫得最過癮的是黑白。有人認為名家就可以亂畫,但真的就這樣輕鬆嗎?輕鬆不了,看起來的輕鬆其實是故作輕鬆。林墉先生這批大畫每幅畫都是5張8尺拼成,畫得爬凳子與臥地板的,但畫完看起來好像沒怎麼畫似的,好像本來就這樣子似的,這不是故作輕鬆嗎?黑白也是裝成連顏色都不要了,但看不到顏色就感受不到顏色了嗎?這種看起來很順很自然的畫作就是順理成章的嗎?畫的輕鬆自然,背後的功夫與壓力有多少人能讀懂?

林墉:我的優點就是跟得上老百姓

林墉先生喜歡聊天喜歡講笑話,但常常真的笑語和假的笑話混在一起。他說他這批畫不深刻很簡單,他就是想寫山想寫樹,不只一座山一棵樹,但也不想寫成山就是山,樹就是樹,是什麼,你來看你來說。但看畫時不只看面上的,不要停留在表面,還要看底下蘊含什麼,畫樹畫山還在畫心呢,畫心裡的熱烈與動情的東西,畫心裡儲藏多了需要噴發出來的東西,不僅這批畫如是,他一輩子都如是。他說他的畫,不是越來越深刻,不是越來越偉大,也不是返樸歸真,歸真並不容易,他的優點就是跟得上老百姓,一輩子跟老百姓在一起,一樣會哭一樣會笑,這不是笑話。

-----------------------------------------------------------------------------------------------------------------------------------------------------------

林墉

林墉:我的優點就是跟得上老百姓

林墉(1942——),廣東省潮州市人,1966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專畫人物,十分興趣。偶作花鳥,點綴而已。40歲前時有巨幅問世,多作歷史畫,自持有素描功夫。40歲後多作抒情小品,亦制人體畫,自信唯美寫實。一直想把水墨與重彩結合起來,一直想把前輩與外人的特長溶合起來,自己卻是迷醉於線的張揚,更兼熱戀色彩的組合。99年大病,無能為文,時而畫畫,略可勝任。60歲喜畫山水,眼力不精不明矣。幾十年來固守南粵潮汕,珠江兩大平原溺於水鄉海灘景色,未登名山、為涉高原。先前畫暇愛書,看完即忘,偶然想起,寫成文章,常有變成鉛字的樂趣。畫集文集40本有多,良師益友10人有多。平素懶寫信怕電話喜聊天,凡木雕,刻意收藏。拾民間藝術,鍾愛有加。蓋父輩為抽紗設計師傅,實出身民間藝人也。

本文作者

林墉:我的優點就是跟得上老百姓

趙利平:文藝評論家、收藏家,原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原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