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章逐句詳解《老子》之「爲學者日益」章(第四十八章)

【校訂版全文】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也,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逐章逐句詳解《老子》之“為學者日益”章(第四十八章)

【詳解】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有些人解老是為出新而出新,得出的結論雖然自認為可以自圓其說,但是並不被廣大讀者所接受。比如本章的這個“學”字,就有人解為身教,認為統治者如果事必躬親、言傳身教,其日常政務勢必與日俱增;如果他接受並踐行“道”的法則,需要他勉力為之的政事就會日漸減少。竊以為這麼解還是太牽強了些。“為學”和“聞道”是兩個概念,“日益”和“日損”是兩種要求或者結果。

學習知識,日積月累,總會越來越多。“益”只是增加,卻不是“益處”之“益”。知識增加了,是好是壞呢?老子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少則得,多則惑”,又說“絕學無憂”,可見對知識盲目地增加,老子是不提倡的。而且,在老子看來,“知”和“欲”幾乎是如影隨形的,所以他說“聞道”和“為學”走在兩條截然相反的路上,甚至“為學者”越增加,“問道者”越要減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對知識的探求永遠沒有盡頭;但是對悟道者來說,卻是一個要不斷剔除心中雜念、削減慾望的過程。“為學”和“聞道”看似背離的,卻也可以是合拍的,那就是用“道”來驗證“學”。如果你學的是“智巧”,產生的就是“大偽”,那就和“道”是背離的,就應該“損之又損”,“損”到你剩下的知識都合乎天道了,就到了“無為”的地步了,就不會為了個人私慾而刻意作為、違反自然規律而恣意妄為了。

無為是一種為,不是一種無。木心這麼說過,見解很是獨到。

老子的本意是,你該做事情就踏踏實實做事情,不要摻雜目的性、功利心去做事情,要減少個人私慾,為眾生而“為”,對自己“無為”,這就是“無為”的核心內涵。否則,你一味為自己撈取,你的知識越多,地位越高,可能後果越不堪設想。

【無為而無不為】

這是老子提出的極富智慧的命題,但是對這一句的表述方式歷來都有很大爭議。

帛書本殘缺。郭店楚簡本和通行本都作“無為而無以為”,嚴遵本作“而無以為”。第三十七章“道恆無名”,通行本作“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三十八章有句“無為而無以為”,所以老子到底有沒說過“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高明《帛書老子校注》裡的觀點頗有代表性。為了便於梳理有關觀點,只好多用引文。

高明在第三十八章註釋中這麼說:帛書甲、乙本“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一句,王弼及其他傳本多與帛書相同,唯嚴遵、傅奕、範應元、樓古四本及韓非子解老篇作“上德無為而無不為”。“無以為”與“無不為”意義迥別,分歧絕非偶然,二者之間必有一誤。但是,弄清孰是孰非,首先應澄清解老篇引文有無訛誤,如此一問題得到解決,嚴、傅等傳本經文之真偽即可迎刃而解。眾所周知,老子主張“無為”,尤以“虛者之無為”尚可成為道家最高標準“上德”。如何才能達到如此境界,韓非子解老篇做了極其透徹的說明。他說:“所以貴無為無思為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夫無術者,故以無為無思為虛也。夫故以無為無思為虛者,其意常不忘虛,是制於為虛也。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今制於為虛,是不虛也。虛者之無為也,不以無為為有常。不以無為為有常則虛,虛則盛德,德盛之謂上德。”但在句末引用老子語時,則謂“故曰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韓非所謂的“虛”,指無為無思,即在思想上不去為無為而專下功夫而思慮。因此他說無術之人故意以無為無思為手段,常常為它絞腦筋,苦思慮,那是“其意常不忘虛,是制於為虛也”。“制於為虛”,實際是不虛。韓非的論述對老子的“無為”解釋得很清楚。所謂“上德”,就是“虛者之無為”,同時說明“無為無思為虛者”。“無為無思”,指思想不受其制,即無所為的無為。思想不為無為而思慮的自然無為,也即老子所講的“無為而無以為”,如此才能真正達到虛境,則謂“上德”。從韓非這段論述中,毫無“無為而無不為”之意,正是對“無為而無以為”之詮釋。仔細閱讀解老篇這段文字,自然會覺察到它所論述的內容,則與引文“無為而不為”互相牴牾,足證引文原非如此,當依帛書作“無為而無以為”,彼此才得吻合一致。錯誤顯然是由後人傳抄造成的。不言而喻,解老篇引文既然有誤,而嚴、傅、範與樓古四本此文,也必經後人竄改,非老子原本之義。

高明在第三十七章的註釋中這麼說:通過帛書甲、乙本之全面勘校,得知老子原本只講“無為”,或曰“無為而無以為”,從未講過“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不出於老子,它是戰國末年出現的一種新的觀念,可以說是對老子“無為”思想的改造。曾散見於莊子外篇、韓非子、呂覽及淮南子等書。……過去有欲世傳老子多被後人改動,對道家思想的前後變化辨別不清。幸而帛書甲、乙本保存了老子的原來面目,為我們研究道家思想的前後變化,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

高明的推論很有見地,但他斷定老子從未講過“無為而無不為”,或者說“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不出於老子,則有些唐突。

本章“為學者日益,問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之後,一直有“無為而無以為”和“無為而無不為”兩種版本,帛書甲本此段經文全部殘缺,乙本至“以至於無”,高明據嚴遵本補“為,無為而無以為”。

然而,郭店楚簡本的第四十八章,赫然有“無為而無不為”這一句,證明高明對此有誤判。只不過,這幾章文字中的“無為而無以為”和“無為而無不為”是該一致還是分別存之,一時難有定論。

竊以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不是什麼都不幹,他只是強調基於兩方面條件之上的“無為”:一是不違反自然規律而為所欲為;二是不為滿足個人私慾而恣意妄為。那麼,在這兩點基礎上,“無以為”和“無不為”其實也並非對立關係。老子是鼓勵聖人為眾生謀福祉的,因此在“無為”基礎上提出“無不為”,也不為過。“道”生養萬物而不佔有、化養萬物而不居功,正是“無不為”之後的“無為”。

因此來說,“無為而無不為”是“無為”的最高境界就。領導者清空慾望,名和利都不放在心上,專心為眾生服務,他心裡裝著全體人民,惟獨沒有他自己,“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他做了很多事情,卻沒有一件是為了自己。他越不為自己,民眾越來成全他、成就他。這就是“道”的基本原則。一旦他有了私心,在做事的過程中想到博取回報,他的意志就會產生動搖,他的施與就會大打折扣,結果就一定會遠離“道”,遠離眾生,“信不足,焉有不信”,在四種領導方式和結果上,就會從“下知有之”、“親譽之”、“畏之”到“侮之”逐級下滑。

【取天下也,恆無事】

“無事”之“無”與“無為”之“無”同義,指不能順應自然,刻意強生之事。“無事”之“事”與“無為”之“為”的角度卻不一樣。老子在第六十三章將“無為”和“無事”並列起來說“為無為,事無事”。“無為”主要針對領導者自己,要抑制個人私慾,放下執著,遵循自然規律辦事;“無事”主要指領導者擾亂百姓生活,勞民傷財。“事”是“為”的後果,“無為”是“無事”的前提。

老子在第五十七章說:“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這段話的核心,其實是領導者違反自然規律、超出現實條件去刻意作為,一定是得不償失的。這句話其實也回答了為何要說“以無事取天下”。

【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領導者只要“無為”、“好靜”、“無事”、“欲不欲”,百姓自然就“自化”、“自正”、“自富”、“自樸”。那麼為何有那麼多領導者還執意要勉強施為呢?因為他們施為的出發點不是為了大眾利益,而是為了滿足個人私慾。這裡說的私慾,一方面是對金錢財富、名譽地位的迷戀,另一方面是對權力施為帶來的成就感、滿足感的迷戀。而

違犯自然規律去刻意作為的結果,老子在第二十九章斬釘截鐵地說:“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